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63节
之后官场出现传言,推事院周君兴因吴梁之死,入宫请罪,在乾阳殿门口跪两个时辰,当今圣上都没接见。
最后让郭霖传话,让他小心任事,如再出差错,数罪归一,严惩不贷,然后就被轰出宫门。
消息在市井传开之后,不管是在朝官员,还是滞留京中的贡士举子,几乎人人称快。
持续数日的落榜举子离京潮,也就此平息下来。
……
但是,一波已平,一波又起。
就在贾琮出宫两日后,有数十个落榜举子,聚集礼部衙门,敲响衙门口堂鼓,联名上书申述。
举告本届春闱属官行为不轨,会试下场前,接受考生拜谒奉迎,诗文吹捧,拟题点拨,辱没科举清名,致使舞弊之事孳生。
今科落榜举子七十三人联名举告,对本届会试判卷存疑,上书朝廷予以清查,昭告士林,以正科举清誉。
举子述状还附录罗列诸般私隐,即数十名春闱属官不轨之举,他们在会试之前,与那些举子拜谒交往,甚至有金银贿赂记录。
礼部接到举子举告之后,大为震惊,礼部尚书郭佑昌当日入宫,向嘉昭帝禀告此事,皇帝因此大为震怒。
都察院左都御史周显扬,弹劾春闱属官举止失矩,导致会试孽生舞弊之事。
嘉昭帝让大理寺、推事院严查此事,但这属于朝廷自查自纠之举,涉事尺度和深度,皆由皇帝和官员相机掌控。
但如今七十多名举子联名举告,将春闱官员不轨之事,摆到青天白日之下,众目睽睽,世人瞩目。
事态如此演变,皇帝和官员骤然失去主动,还如何掌控此事尺度,也难怪嘉昭帝为之震怒。
……
前番舞弊案要犯吴梁自尽,已经让科举大案陷入尴尬之境。
如今七十三名举子联名举告,来势汹汹,即便周君兴这等狠辣酷吏,也不敢轻举妄动。
而且事情还不止于此,首批七十三联名举告之后,在神京城内鼓荡出偌大涟漪。
虽经过前几日举子离京风潮,落榜举子大多数都已离京,但还有不少举子因各种原因,滞留神京未去。
况且雍州本地举子也不在少数,两者相加,神京城内尚有近千落榜举子,人数威势着实可观。
许多举子知晓同年举动,心生乱中取利之念,有样学样,鼓动风潮,之后又有两批举子联名举告……
原本七十三人联名举告,声势已颇为惊人,皇帝和官员都不敢等闲视之,再加上难于预料的后来者。
此事已成法不责众之势,礼部、大理寺等衙门,深知事态严峻,愈发慎重处置,不敢有丝毫过激之举。
原本以周君兴的险恶意图,出现这等举告风潮,多半正中他的下怀,定会借机张大局势,网罗罪责,以彰推事院之功。
但吴梁意外自尽,他身背罪愆,皇帝严厉训斥,周君兴收敛自保尚且不及,哪里还敢招惹。
面临此局,他更是紧跟大理寺步调处事,不敢稍有逾越。
……
那份七十三名举子联名述状附录,经大理寺和推事院核查,上面所列春闱官员不轨之举,竟然无一不是实事。
这份述状附录,比大理寺和推事院翻查所得,还要详尽许多,并且更具份量……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形,仔细想来都在情理之中。
会试开考之前,因那本蓝皮册子引导,应试举子掀起拜谒春闱待选官员风潮,这种事情本就瞒不住旁人。
举子之间又是相互走动交往,或是饮宴之中,或是话语交谈,总会相互说起拜访过某某官员,以及拜谒之中发生何事。
所以,那些春闱官员有过逾矩之举,最清楚就是今科举子,这份供状附录会这等详尽,一点都不让人奇怪。
……
但是,附录上除寻常的拜谒记录,还记载数起官员贪鄙之事,皆为春闱待选官员,厚颜收受举子财物馈赠。
经大理寺和推事院核查,最终都是确有其事,涉事官员已不仅是行为失矩,而是贪污失廉之罪。
但大理寺问询相关举告举子,供状上涉及官员贪污之事,到底是哪位举子提供事由。
却没人能说清楚,因这份供状是七十余名举子联合撰写。
其中经过多次转述、补录、传抄,最终定稿之后,谁也说不清楚,里面哪条内容,是哪位举子所写……
这份看似一笔糊涂账的供状,难以查究根底,偏偏就是条理清晰,句句属实,难以反驳。
等到大理寺卿韦观繇,将举子供状附录核查结果,上呈嘉昭帝御前,皇帝脸色阴沉,思虑颇多,却已失先机。
这份联名供状,上面官员不轨之举,贪腐之行,形同众目睽睽,根本难免遮蔽,只能直面其事……
韦观繇出宫之后,大理寺当日出具多份缉拿文书,由锦衣卫按律缉捕涉事官员,三法司各处衙门,几乎同时高速运转。
……
几乎所有春闱属官,他们在春闱之前的做派行径,一一被暴露在世人之前。
春闱十八名同考官,十四人接受过举止拜谒,有过诗词唱和,拟题点拨等事。
这十四人之中,有五人接受过举止财物馈赠,已构成贪弊受贿之罪。
同考官之下数十位阅卷官,除了极个别洁身自好,大部分官员都涉及举子拜谒,交往点拨,拟题流传等事。
而且但凡担任阅卷官,他们的官职和名望,比之主考官和同考官,都要低微许多。
越是这样的官员,他们对名望的渴望就愈炙热,能够有望入选春闱属官,是他们积蓄名望、抬升仕途的千载良机。
所以,大部分阅卷官,对于举子拜谒,点拨指点之事,都是趋之若鹜……
……
大理寺缉拿文书出具之后,数十名官员被锦衣卫押解大理寺,接受三法司询问。
部分涉及行为不轨的官员,在问询笔录之后,虽人被暂时放归,但之后吏部考绩问责,他们的仕途多半要招致挫折。
而那些涉嫌舞弊贪腐的春闱官员,进入大理寺之后,便再没出来,等待他们将是更叵测的结局。
短短几日时间,涉案关押的春闱同考官、阅卷官、执事官等已达十几人。
随着风潮汹涌,涉案人员招供牵连,身陷囹圄的官员人数,必定还会持续上升……
……
邢岫烟见自己提到开榜话题,贾琮神情有些凝重,眼帘微微低垂,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心中不禁有些后悔,自己干嘛去说这个话题,白白让表哥费神……
史湘云见了贾琮神色,脆声问道:“三哥哥,我听府上婆子说过,她们这些日子出府办事,听说外头在闹春闱舞弊大案。
上次林姐姐也提过一嘴,说十五日未能放榜,就是舞弊大案的缘故,如今这事还没太平下来?”
贾琮见两双盈盈明眸,目不转睛盯着自己,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微笑说道:“这些日子外头乱得很,不过都不关我们的事,也都是急不来的,等到事情平息下来,朝廷自然会重新张榜。”
邢岫烟听了贾琮之言,恬恬一笑,俏美生姿,颇为动人。
说道:“不管什么时候张榜,都不打紧的事,表哥可是头名会元,不管如何都会高中,准是没错的。”
第640章 显勋生祸患
嘉昭十五年,五月二十一,凌晨。
贾琮比往日早半时辰起身,他的床帐只微撩动,侧榻上的晴雯便已起身。
紧接着房门被推开,芷芍、五儿、英莲等人都进了房间,
每人都各自忙碌,或是端水、或是熨衣、或是梳洗,围着贾琮一通忙碌,场面比平时隆重不少。
堂屋里龄官带小丫鬟,早早摆好早食,贾琮用过之后,时间未到辰时,便身穿官服,精神抖擞,早早出了府门。
与此同时,宁荣街数里之外的大周宫城,奉天殿早朝依旧在辰时举行,只是这两日早朝,有些略显沉闷。
当庭奏报的臣子,似乎少了许多,上奏之事都是四平八稳,皆为例行公事。
完全没了前几日早朝,御史孙守正揭破舞弊大案,左都御史周显扬弹劾春闱属官行为不轨,这等哄动朝堂的尖锐话题。
其实,朝堂上像孙守正、周显扬这等刺头官员,并不乏其人,只要他们言之有物,嘉昭帝对这些官员,也都是颇有宽容。
不然皇帝每日早朝,都听官员扯淡例行公事,不仅没有什么意趣,而且还会遮蔽圣驾耳目。
但是,舞弊案主犯吴梁自尽,七十三名落榜举子联名上告,给了整个朝堂蒙上阴影。
将一桩原本声张科举正气、彰显朝廷威信的大案,打得七零八落,陷入不尴不尬的境地。
嘉昭帝一贯谋略深沉,乾纲独断,是极重权柄的君王,如此影响深远的科举舞弊案,竟然失去他的掌控,心情自然变得极差。
自从数日之前,出现那份举子联名举告述状,至今有二十一位春闱官员,涉及贪弊受贿之罪,入狱羁押。
更有二十几名春闱官员,经过大理寺审问,虽然最终全身而退,但都留下笔录供词,仕途因此蒙上阴影。
整件事平息之后,这些官员都会受吏部考绩权衡,等待他们的轻者斥责、重则降职、调任、罢免、落罪。
原本只是一起科举舞弊案,主犯不过是徐亮雄和吴梁二人,牵扯十一名贡士举子,已算是牵连甚广。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切只是开始,春闱舞弊案几经变故,最终竟然牵扯四十多名官员,嘉昭帝登基临朝十五年,未曾有过之大事。
因此,这两日早朝,嘉昭帝脸色阴沉恐怖,似乎能凝结出寒冰,每一位早朝官员都心知肚明,皇帝的心情有多糟糕。
所以,即便是最喜欢出风头、最热衷当庭直谏的臣子,在这个关口都非常聪明的做起锯嘴葫芦。
以免妄逞口舌之利,惹得圣上厌烦,成了宣泄怒火的出气筒,必定要死得很难看……
……
一场早朝在平静无波中进行,各官员上奏话题,四平八稳,歌舞升平,充斥着怪怪的小心翼翼的味道。
原本早朝都是巳时末结束,但嘉昭帝提前半个时辰,就起身喊了退朝,透着让满朝文武赶紧滚蛋的不耐烦。
等到上朝官员退出奉天殿,并走出午门之时,看到午门已有大批禁军精锐列队,密密麻麻,气势嚣悍,人数有过千之众。
时间过去没多久,皇帝的銮驾在前呼后拥之下,浩浩荡荡出了午门。
伴驾之人只有忠靖侯史鼎、兵部尚书顾延魁、内侍总管郭霖等寥寥几人。
皇帝銮驾在一众官员注视之下,被千余禁军簇拥,向着城东宏德门而去。
所有官员都心生恐惧疑虑,相互窃窃私语,不知为何出现这等场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朝官员人群之中,即便是皇子之亲的赵王和宁王,也不清楚圣驾突然出宫,意欲何往。
赵王李重瑁望着远去的銮驾,还有陪驾的史鼎和顾延魁等人,再联想最近听说的一些传闻,似乎猜到了皇帝出宫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