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68节

  林兆和神情凝重,说道:“兆和何德何能,竟得到三位大人眷顾,死里逃生,洗清冤情,大恩大德,永铭在心!”

  转而说道:“大人,兆和有一事相求,如今吴梁已亡,人死罪消。

  我想给他起一场法事,妥善照顾棺木,等到今冬之时,将他灵柩送回故里,入土为安,以尽同窗之情。”

  杨宏斌叹道:“吴梁虽然行止失矩,取巧功名,闯下大祸,但他不愿诬证,自尽而亡,心有善念,胸藏血勇,很是可敬。

  他的棺木停放在城东义庄,我会禀告寺卿大人,出具公文,让你来处置他的遗骸。”

  林兆和神情激荡,抱拳说道:“多谢大人成全。”

  杨宏斌又说道:“会试舞弊案即将落地,朝廷很快会重开殿试皇榜。

  此案涉及舞弊的九名贡士,证供确凿,按律要革除功名,永不入仕,令人唏嘘……

  你已洗清冤情,榜上功名却少不了你,也算不幸之中大幸。”

  林兆和微微苦笑,说道:“兆和名声已被推事院所污,即便取得功名,也难有作为了。”

  杨宏斌听了心中叹息,因为林兆和的话没错,虽然林兆和在三法司洗清嫌疑。

  但被推事院和大理寺关押,并受过严刑审讯的贡士,在世人眼里已如同泥沙俱下,难分清浑。

  那些落地举子的嫉妒之心,又会因此散播什么话语,正所谓人言可畏。

  入仕之人,最要紧的就是清名令誉,旁人不会管你到底是否清白,他们只在乎你是否名声有污。

  杨宏斌说道:“人生在世,跌宕波折,总是难免,林解元也不可气馁。

  你那位同年威远伯,当年不过贾家求存艰难的庶子,如今不也名动天下,成为贾家两府之主。

  世上胜负成败,在天亦在人。”

  林兆和听了此言,口中喃喃自语:“在天亦在人……”

  此时,有差役来向杨宏斌传话,寺卿大人有要事相商。

  杨宏斌想到舞弊案人犯证供齐备,大理寺卿韦观繇即将入宫奏报,想来是入宫之前,要与自己磋商细节之处。

  杨宏斌和林兆和告辞,便急匆匆返回官衙。

  林兆和的滑竿被抬下大理寺衙门口石阶,他回头看了眼杨宏斌离去的背影,眼神中若有所思……

  ……

  大周宫城,乾阳殿。

  大理寺卿韦观繇躬身侍立,御案之后的嘉昭帝,正在仔细浏览大理寺文牍。

  这些案牍涉及人员,既包括会试舞弊案主犯、从犯,也包括贪污入罪、问询返归等一众春闱官员。

  案牍内容为人犯供述画押、大理寺审定论断,三法司刑律量刑尺度,吏部对违矩官员处置意见等。

  嘉昭帝看到徐亮雄的供状文牍,脸色冷硬阴沉,问道:“徐亮雄的量刑,依据为何?”

  韦观繇听了嘉昭帝的问话,心中猛然一跳,此案所有供状判定,最难的就是徐亮雄的处置之法。

  韦观繇数次入宫觐见,向嘉昭帝禀奏案情,就是为倾听皇帝圣意,把握裁定尺度。

  此次舞弊大案,取巧舞弊的额举子,可以严惩不贷,贪污败兴的官员,可以绝不姑息。

  这些举措能够导正士风、澄清吏治,都可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和说辞。

  唯独徐亮雄身为本届会试主考官,身份特殊,事关大周科举体面,颇有商榷之处。

  舞弊案因主犯吴梁自尽,已陷入十分尴尬之境,朝廷百官,士人庶民,疑虑丛生,议论纷纷。

  如果徐亮雄坐实为蓄意舞弊,天下士民心中,大周科举败坏如此,朝廷威信颜面将荡然无存。

  一向勤政治国颇有自矜的嘉昭帝,绝对无法容忍这等狼狈境况。

  而大理寺最终取证审定,徐亮雄所犯为失职泄题之过,并不是蓄意舞弊之罪。

  两者虽都是科举论罪,但其中罪责轻重,相差甚远。

  只有判定徐亮雄虽为科举渎职,却为无心之过,才能给朝廷科举清正,保住最后一丝体面。

  将科举舞弊案尽快尘埃落地,重拿轻放,让人快些遗忘,稳定朝局民心,才是嘉昭帝想要的结果。

  韦观繇依照皇帝圣意,私下和吏部、刑部等主官商议推敲,入宫奏报之前,又和熟悉案情的杨宏斌推敲细节。

  最终定下徐亮雄处置方案,撤职贬官,远迁云贵为七品县令。

  徐亮雄毕竟不是普通官员,而是正三品高官,这等处置对他已无异灭顶之灾。

  官场之人,谁也不敢保证,来日自己也会仕途跌宕,落魄难堪。

  所以,官员只要不是滔天死罪,三法司处置之法,多少都会留些余地,于人于己留些后路体面。

  按照韦观繇的观感,处置已足够严厉……

  但是嘉昭帝会有此问,说明皇帝觉得这还不够!

  ……

  韦观繇回道:“启禀圣上,此判定之法,印证徐亮雄怠职泄题,而非蓄意舞弊。

  保其官身,即为保留科举清名,为天下士人留科举向慕之心。”

  嘉昭帝神情沉郁,说道:“韦卿判案主旨没错,徐亮雄渎职泄题,扰乱科举抡才,其罪难赦,他不配为官。

  朕不取他性命,已经是格外开恩,即便是七品县令,也是朝廷公器,不授妄为之人。

  朕意已决,贬徐亮雄为户部八品照磨,即日致仕,三日内逐出神京,永不启用。

  涉案舞弊的九名贡士,交礼部革除功名,杖刑五十,永不入仕。

  其余涉案春闱官员,依三法司刑罚与吏部官员考绩,依律处置,不可姑息……”

  韦观繇听了嘉昭帝口谕,心中不由凛然生寒。

  皇帝对于舞弊贡士和违规官员,处置之法都在意料之中。

  但对于徐亮雄的处置,实在是森严到极点。

  按照大理寺处置之法,徐亮雄被云贵偏远之地,为七品县令,虽保住官身,实际已毁了此人。

  圣上对此次科举舞弊,深恶痛绝,只要圣上在世一日,他都不可能得以启用。

  圣上不过四十出头,或有二十年君临之荣,徐亮雄在云贵这等莽荒之地,只怕熬过十年都是问题。

  可是即便如此,圣上还认为对其论判太轻。

  正三品降至七品尚不可,须降为八品低位,而且不是外任,而是降为本衙八品照磨。

  八品照磨是户部照磨司管理文牍的小官,与其称之为官,其实和小吏并无区别。

  堂堂正三品左侍郎,一夜之间沦为本衙文书小吏,如何面对同僚和世人。

  其中惩戒羞辱之重,对于一个为官者来说,还不如判斩立决来得痛快。

  但是圣心惩戒还不仅如此,徐亮雄即便降为八品照磨,也没有继续为官的机会。

  而是即日致仕,三日内逐出神京……

  而且对徐亮雄的口谕之中,还有永不启用四个字,就是说即便是新君继位,徐亮雄也永不翻身。

  韦观繇也身为正三品高官,设身处地,如沦落这等境况,该当如何,他不敢往下想,只觉背心一阵阵冰凉。

  嘉昭帝看了一眼韦观繇,幽幽说道:“徐亮雄也曾是科场骄子,才华横溢,跻身部衙高官,才略不俗。

  不是朕心狠,而是不敢轻忽对待,科举不靖,社稷不稳,不管是官员还是举子,朕要警示后来者,逾越雷池,万劫不复!”

  韦观繇神情凝重,躬身回道:“臣谨遵圣谕。”

  嘉昭帝命郭霖传召翰林侍诏,按方才口谕拟定中旨,传谕内外,以儆效尤。

  又就刑判文牍细节,做了些许交代,韦观繇领旨拜辞之后,出宫处置科举舞弊案后续之事。

  ……

  等到韦观繇离宫之后,嘉昭帝命郭霖取来殿试皇榜誊录,这份皇榜自舞弊案爆出后,已由礼部封存多日。

  嘉昭帝的目光看向一甲之列,目光有些复杂。

  他思索片刻,说道:“郭霖,传朕口谕,科举舞弊案已落定,春闱皇榜需重启昭告。

  命内阁大学士王士伦、吏部尚书陈默、礼部尚书郭佑昌,即刻入宫觐见,商议殿试三甲点选之事……”

第644章 状元因何名

  大周宫城,乾阳宫。

  五月之末,午后时分,殿外骄阳已显火热,但宽敞大殿之中,流动着沁人的阴凉。

  初夏时节,是乾阳宫最宜人的时刻,等到进入六月,神京烈日炎炎,大殿里要摆上冰鉴,才能借来此等清凉。

  会试舞弊案审定落地,让嘉昭帝烦躁愤怒的心情,终于得以平复,心绪安和,思路也变得愈发明晰。

  他端详殿试皇榜誊录,面无表情的拿起案上朱笔,将一甲三人之中,林兆和的名字轻轻划掉。

  此次春闱大比之中,林兆和是少数几个,举业之才可以堪比贾琮,按道理也算极为难得人才。

  但是事出有因,难以挽回,嘉昭帝会毫不犹豫舍弃,不会有半点踌躇。

  对于皇帝来说,天下才俊犹如过江之鲫,林兆和这等人物,不在少数,为了社稷大局,他不会牵绊于一人一事。

  此时皇帝心中有些庆幸,会试舞弊虽衍祸甚广,牵连众多学子官员,但贾琮却无丝毫牵扯。

  天下才俊虽多,但贾琮之才,卓绝非凡,难于取代……

  如果此次贾琮也牵扯舞弊案,嘉昭帝手中朱笔,就无法像对待林兆和那般,轻描淡写的勾划而去……

  ……

  嘉昭帝对这殿试榜单誊录,静静思索筹谋,时间过去不到半个时辰,奉诏的三名官员便入宫觐见。

  近十日之前,嘉昭帝曾召集三名会试主考官,入乾阳殿商议殿试榜单点选之事。

  等到此番二次点选,却已物是人非,三大会试主考,已去其一,徐亮雄终其一生,再不可能跨入宫门。

  世道风波,仕途艰险,今胜明败,谁又能完全掌控……

  三名官员之中,礼部尚书郭佑昌取而代之,首次参与殿试皇榜点选。

  虽郭佑昌不是钦点主考官,但王士伦和陈默,可不会有半点觉得他无点选之资。

首节 上一节 668/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