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72节

  宝蟾有些不服气的嘀咕:“有什么了不起的,当官的人多了,就贾琮这么香气……”

  夏姑娘听了这话,眼睛一瞪,说道:“你个没见识的死丫头,也不想想琮哥儿才多大岁数,就做到从四品了,再过几年还不得封侯封公了。

  这世上的男子,大都是薛大少这样的色胚,要不就是宝玉这等娘货,像琮哥儿这样得意的,天底下能找出几个。”

  宝蟾听了夏姑娘这话,十分膈应,心里不住吐槽,姑娘是没尝过宝玉的手段,他才不是娘货……

  只是这话她只敢在心里嘀咕,绝不敢说出口,不然立马就要没命。

  宝蟾看到夏姑娘那陶醉的神情,心中开始有些担心,自己姑娘像是中了迷魂咒,她这个样子嫁给宝玉,只怕迟早红杏出墙。

  但是不管怎样,宝蟾都放不下心中野望,自己姑娘要是不嫁给贾家二房,自己一辈子都挨不到宝玉,自己都和他弄过了,只能一条道到黑……

  再说,那贾琮能做这么大的官,必定是极精明的人物,上回还听说他身边养了很多俏丫鬟,姑娘也就心里瞎惦记,还能偷到人家不成。

  她咬了咬牙,说道:“姑娘,张婆子还打听到宝玉的事情,听着有些不太对劲。”

  ……

  夏姑娘皱眉问道:“宝玉那劳什子又有什么事情?”

  宝蟾说道:“张婆子说最近荣国府东院很是热闹,每日都有不少官员上门拜访,而且还都带着女眷上门。

  张婆子找人打听过,据说如今贾家威远伯极得皇帝器重,不仅刚升了官职,马上又要进士及第,神京官宦高门都看好贾家权势。

  但是贾琮眼下不仅三年孝期,娶不了妻房,而且他身份贵重,将来也是走宫中赐婚路数,一般的人家根本指望不上他,

  所以那些官宦门第就动了其他心思,想着和贾家二房结亲,借此和威远伯联上亲缘,也好依仗到荣国府的权势。

  这些去荣国府东院拜访的官员和女眷,就是想去和宝玉议亲……”

  夏姑娘一听这话,脸色有些难看,咒骂道:“这些人真不要脸,拐弯抹角想占琮哥儿的便宜。

  那个贾太太也不是个东西,刚和我娘说两家议亲,回头就勾搭别人家上门!”

  宝蟾一听这话,眼睛微微一亮,说道:“姑娘,我想这其中是有缘故的,上次宝玉过生日,贾太太就和太太提亲,如今过去许久时间,咱们家也没回音。

  贾家也是要面子的大户,必定猜到我们家不愿这门亲事,所以就找起其他路子……”

  夏姑娘脸色一下变得苍白,她心中极不愿意这门亲事,想到要和这样的人同床共枕,便觉得恶心呕吐。

  但是她也心中清楚,一旦错过这门亲事,她和思慕之人,从此形同陌路,一腔情欲如梦幻泡影,以后想见那人一面,只怕都极难。

  想到宝玉那娘气兮兮的破玩意,自己的命数居然捏在这种人手中,夏姑娘心中羞愤如狂,忍不住尖叫一声,举起桌上花瓶就砸得粉碎。

  响亮的碎裂之音,将宝蟾吓了一跳,看到自己姑娘满屋子乱窜,凡是能拿得起的东西,都被她用来出气。

  夏姑娘大声哭喊:“你这个该死的,给我滚出去!”

  宝蟾看到很多东西朝自己砸来,吓得抱头鼠窜,到处躲避。

  她意识到那把火放得太猛,把姑娘给惹疯了,急忙连滚带爬逃出了房间……

  ……

  夏府,内院正堂。

  夏太太从城里铺子回来,正坐在正堂喝茶歇息,突然隐约听到内院有些喧哗,她微微皱了皱眉头,有些懒得理会。

  此时,一个中年妇人进入堂中,这人是夏太太的心腹,外人都叫陈婆子,夏太太和王夫人来往,都是她跟随走动。

  她走到夏太太身边,轻声说道:“太太,刚才我见过铺子上的张富妹,她说已见过府上丫鬟宝蟾,也按太太的吩咐,把那些话说了。

  我按太太的吩咐,赏了她二十两银子,让她闭紧嘴巴。”

  夏太太点了点头,喝了一口香茶,说道:“这个张富妹倒是个灵醒的人,知道涉及小姐之事,不敢胡乱应付,过来和我说明。

  她要是真瞒着我搞事,我也放不过她,她在铺子里有多长时间了?”

  陈婆子回道:“已经有九个年头了。”

  夏太太说道:“也算是家中老人了,给她升一档月钱,那里出了空缺,就抬举一下她。”

  陈婆子略微想了想,说道:“太太,大姑娘有了这等心思,她也是烈性之人,再和贾家二房结亲,是不是会不妥。”

  夏太太放下茶杯,微笑说道:“你多虑了,贾家那人相貌能为,光彩照人,世上少见,招惹姑娘家注意,有什么奇怪的。

  你我都是打年轻过来的,女儿家到了年纪,开了情窦,胡思乱想,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这世上的姻缘,最要紧就是门当户对,其余都不打紧,多少夫妻盲婚哑嫁,也都过了一辈子。

  只要进了洞房,做了夫妻,生了儿女,那些不值当的念头,也就都过去了。”

  那陈婆子听了微微一笑,说道:“太太这话有理,大姑娘也是年轻,成了亲事,过去几年,她自己也就明白了。”

  夏太太心中微微叹气,她虽能辖制住女儿,只是这事被女儿磨蹭太久,只怕要出了变故……

  这时丫鬟过来传话,说贾家太太派人送了时鲜礼品,人和东西都已到了外院,等着来见太太。

  夏太太一听这话,脸上浮出微笑,方才的担忧一扫而空。

  她对丫鬟说道:“你把人带到偏厅,就说我稍后就过来。”

  夏太太说完便起身,却不是去偏厅,而是去了后院女儿闺房。

  ……

  夏太太刚走到半路,看到宝蟾神情紧张,低头垂脑的过来,也没看到自己。

  皱眉问道:“你这慌里慌张的去哪里!”

  方才夏姑娘暴怒之下,几乎要拆了闺房,宝蟾差点就被砸破头,正有些惊魂未定。

  恍惚之间,突然听到夏太太声音,忍不住吓一哆嗦。

  她自那日在东路院做下事情,夏姑娘是个黄花闺女,也不太懂这些事情,宝蟾自问能糊弄过去。

  但自家太太可比姑娘精明太多,宝蟾每次面对不免有些心虚……

  “太太,姑娘又发脾气了,房里的东西都摔了,我正想叫人来收拾呢。”

  夏太太皱眉问道:“金桂为什么发脾气,你一句不落说给我听。”

  宝蟾吞吞吐吐,回道:“也没什么事,姑娘……姑娘只是心情不好。”

  夏太太冷哼一声,说道:“不要以为你做的那些事情,我都不知道!”

  宝蟾一听这话,魂都吓掉一半,只觉双腿发软,心想自己和宝玉乱搞,难道被太太察觉了……

  夏太太说道:“金桂日常胡闹,你也不劝这一点,一味跟着她瞎起劲。

  我出去的这些日子,打量你们干的那些事,我都不知道吗!”

  宝蟾听了这话,这才海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自己想岔了。

  夏太太脸色阴沉,说道:“金桂方才为何发脾气,你仔细和我说清楚。

  少说一句话,敢在我面前搞鬼,我就揭了你这身好皮,看你以后还怎么浪!”

  宝蟾吓了一哆嗦,连忙将方才的事情,竹筒倒豆子,一字不落的说了。

  她见夏太太听了自己的话,原先冷厉的脸色,慢慢缓和下来,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她有些战战兢兢说道:“太太,我不敢乱来,是小姐让我去打听消息的。

  我只是说了贾家最近很多当官的上门,想要和宝玉结亲,姑娘就大发脾气。

  这些话可不是我瞎编,是汉阳街铺子的张婆子打听来的……”

  夏太太也不接他话茬,说道:“你好好看着金桂,要是再出一点事,你可给我仔细着!”

  她说完话便转身离开,宝蟾心中奇怪,方才太太明明要去姑娘闺房,怎么转头不去了?

  ……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正倚靠在罗汉床上,鸳鸯正坐在矮几上,拿着两个美人槌给贾母捶腿。

  薛姨妈正在和贾母唠嗑,王夫人也陪在一旁,只是有些心不在焉。

  自从王夫人怀疑宝钗和贾琮不轨,对自己妹妹也生了嫌隙。

  只是姊妹两个都是老练妇人,脸面上看不出半点异样,一如往常热络。

  贾母笑道:“俗话都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这年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宝玉都过了舞象之年。”

  薛姨妈最善于抬花花骄子,笑道:“宝玉已经成人,只怕用不了多久,就要成家立业,开枝散叶,老太太说不得就又要抱重孙子了。”

  贾母对薛姨妈笑道:“我这把老骨头能熬到这种好事,我也就知足了。”

  又对王夫人说道:“眼看就要二十五,选好给宝玉开房头的日子,要说你挑的袭人和彩云,满府丫头中也是拔尖,让他们服侍宝玉,我也放心。”

  薛姨妈听了这话,也是笑笑不说话,要说这两丫头她也见过,的确算是好的,但和琮哥儿身边那几个比,可就差了不少……

  贾母继续说道:“虽说两个丫头不错,但毕竟不是正出,不是早和夏家提了亲事,时间可过去许久,那边可有了回音?”

  王夫人一听这话,脸色有些发僵,昨日她听了贾政意思,今日一早便安排心腹婆子,去夏家送时鲜礼品,询问两家议亲下文。

  其实夏家这么久没有回音,王夫人对这门亲事,已经没有了底气。

  她想着夏家不过商贾之门,对这门亲事也这般不冷不热,难道自己宝玉真这么不受待见?

  心腹婆子出门办事,王夫人有些坐立不安,日头稍微升高就来西府看宝玉,对儿子唠叨嘱咐许久,才顺道过来给贾母请安。

  如今听贾母刚巧问到此事,心中一阵发窘,又察觉妹妹也用探究的目光看她。

  王夫人自然不会说已派人去夏家问亲,说出口未免太没脸面……

  强笑着说道:“原本夏家早就会来回音,不过夏家也是家大业大,不仅在神京场面铺得大,在通州也置办出一大滩生意。

  夏太太又是独立支撑门户,所以前些日子去了通州料理,因人没在神京,所以事情就耽搁了,等他回京就有回音了。”

  王夫人正在那里找话搪塞,突然袭人急匆匆进了堂中。

  对她说道:“太太身边的许大娘在外头,她去东路院没找到太太,便找到这里来,看着像有急事……”

第647章 金玉成姻缘

  神京,庆逾坊,夏府。

  夕阳渐渐西沉,天边泛起粉红色霞光,宛如少女颊上胭脂,娇艳欲滴,哀婉柔媚,透着一丝刺目的凄美。

  宝蟾坐在夏姑娘闺房外石阶上,本想拿出瓜子来嗑,又觉得不太合适,手支着下巴有些百无聊赖。

  夏太太让她守着夏姑娘,再闹出事情就拿她发落,宝蟾可不敢半点懈怠。

首节 上一节 672/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