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756节

  林之孝家的说道:“到底怎么治罪,我们当家的也不太清楚,他也是在外头道听途说。

  但甄家这次送银上京,罪名愈发厉害,却是半点没错,抄家杀头只怕也是有的。

  我们三爷是上朝官员,翰林学士,这些朝廷的事必定比我们清楚。”

  王熙凤也没心思和贾琮打听,总之甄家愈发糟糕就是了,听着吓人,不听也罢。

  这事让王熙凤心有余悸,以往她可是包揽诉讼、放印子钱等脏活都干过。

  这些事情比起甄家藏银,似乎也没轻快多少,自己居然一直没事,也算命大有福了。

  如今丈夫贾琏获罪充军,自己就是个活寡,又有了女儿这个牵绊,她可不敢再出半点差错。

  经过这一件事情,她心思也比以前更小心谨慎,好权好财的性子,一下也收敛住不少。

  ……

  金陵,甄家城西农庄。

  自从上回圣旨下达,甄家大宅男女老幼,一共五十余口人,全部迁入这处农庄。

  这些人口除了甄应嘉夫妇、嫡脉两房嫡庶子女、三代正妻姬妾通房等,还有七八个忠心老奴。

  这处农庄虽不算小,但比起甄家大宅的豪阔,还是显得狭小不少。

  所有这些林林总总人口,全部一拥而入,显得有些拥挤嘈杂。

  光是农庄里外打扫清理,添置必要的生活家俱,起居所用柴米油盐,便花费甄家人极大精力。

  自从圣旨下达之后,甄家年轻奴仆全部被发卖,只剩下七八个上年纪的老奴。

  甄家家眷过惯养尊处优的日子,日常都是奴仆成群,个个都是四体不勤,人人懒于劳作。

  虽如今家门已跌落尘埃,但家中男女老幼,还没适应自力更生过苦日子。

  甄大太太只能带着几个勤快的姬妾,指使七八个老奴,花了六七日时间。

  当真累掉了半条性命,才把农庄内外草草收拾妥当。

  只是农庄每日从早到晚,里外四处都是乱哄哄,像个嘈杂的菜市场。

  落难的甄家男女,从富贵无极的云端,一下跌落于尘埃。

  各自心中充斥不平和抱怨,农庄里每日哭声、叫声、吵闹声从不停歇,恍如人间地狱。

  甄大太太因这场家门祸事,根源上是自己儿子牵扯出来,不免有些心虚气弱,只能忍气吞声。

  她以往当家,从没这般亲力亲为,更没尝试这般落魄难堪,几乎每日都活在崩溃边缘。

  如不是事先藏了十几箱金银,甄家大房还有翻身底牌,甄大太太只怕活下去的勇气,会被消减掉大半。

  只是眼下甄家要被官府拘管三年,三年之内不得擅离金陵。

  所以藏在贾家的十几箱金银,只能三年后才能到贾家取用。

  对甄大太太来说,不过苦熬三年罢了,虽时间不算太短,需要吃不少苦头,但她相信自己能熬过去。

  到了甄家老小搬入农庄大半月,他们似乎慢慢接受了不堪的命运,吵闹和怨言也少了许多。

  往日享尽富贵荣华的甄大太太,面对家中大小颓废无奈的转变,心中竟也生出许多卑微的喜悦。

  她觉得这场家门大祸,总算就此尘埃落地,不会再掀起令人胆寒的风浪。

  甄应嘉也和甄大太太一样,开始接受眼前的困顿和难堪。

  即便以后无法再入仕途,有了藏在贾家的十几箱金银,他们依旧可以终生富贵,也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两夫妇对这个秘密守口如瓶,即便家中老太太也毫不知情。

  他们因怀着炙热的憧憬,让他们对眼前的落魄,渐渐变得处之泰然。

  这一日在老仆的伺候下用过午餐,夫妇两人带着宝玉,坐在屋檐下乘凉。

  这里可没甄家大宅奢侈的冰鉴,甄应嘉和夫人各自摇着蒲扇,颇有些以苦作乐的豁达。

  从小万千宠爱的甄宝玉,却没有夫妇两人的坦然,熬了大半月的苦日子,人就已瘦了一圈,精神有些萎靡。

  夫妇两个说着闲话,神情怡然,似乎这里不是偏僻的农庄,依旧是富丽堂皇的甄家大院。

  突然,隐约听到一些动静,不过数个呼吸之间,农庄门口人喊马嘶,烟尘滚滚。

  瞬间便冲入大批锦衣卫,衣甲鲜明,刀枪雪亮,杀气腾腾。

  农庄内甄家家眷不断发出惊叫,各自奔逃,但农庄已被锦衣卫团团围困,哪里还能走脱。

  甄应嘉夫妇脸色大变,双腿酥软,不知道又有什么祸事降临。

  只见锦衣卫中走出一人,正是金陵锦衣卫主官王彰江。

  甄应嘉战战兢兢问道:“王大人,这又是何意?”

  王彰江冷冷看了他一眼,根本没有予以回应。

  举起手中的黄缎卷轴,厉声说道:“神京快马急送,圣上谕旨,甄家老小跪迎听宣!”

第701章 何人为黄雀

  金陵,夜色深沉,陪都户部大堂灯火通明。

  堂中摆着十几张书案,明亮烛火照耀下,每张书案皆堆积新旧各异的账册。

  十几位户部小吏文书据案辛劳,仔细核对各类账册,间或摘抄笔录,清脆的算盘声此起彼伏。

  他们这几日都在忙碌同一件事情,清查核对金陵甄家抄没家产。

  自从前几日神京再下圣旨,甄家长房因戴罪期间,沟通神京权贵,藏匿家中私财,罪加一等。

  长房甄应嘉及其家眷子女,获罪流配岭南十五年。

  甄应嘉夫妇已年近五十,能否活着返回故地,都已经是难言之事。

  原本他们以为凭仗的十三箱金银,成为将家门再次拖入深渊的祸根。

  龙威震怒远不止此,原先圣旨查抄甄家七成家财,此次升格为尽数抄没所有。

  并且延祸至甄家旁支,一月时间之内,甄家三代以内嫡房与偏房,勒令迁出金陵,押送通州羁押定居。

  此次甄家论罪抄家,源自嫡脉大房牵扯火枪私造,但最终三代以内堂房都受到牵联。

  甄应嘉的长辈同辈堂亲,一夜之间遭受飞来横祸,圣意愆罪之重,震动整个金陵城。

  见识浅薄的市井小民,多有暗自私语,当今皇帝牵连过重,累及无辜。

  但金陵官民之中,凡有些谋略见识,皆能品味出嘉昭帝此举深意。

  甄氏在金陵根基深厚,富贵盈门,日进斗金,在江南世族之中威望隆重,隐有一呼百应之忧。

  甄家大房青壮一辈,敢于筹谋私造火枪,金陵甄家权财嚣张,不能不说已隐生不臣之心。

  甄家堂房偏支看似无辜遭罪,但堂房子弟皆为嫡脉掌管生意,手中把握人脉关联,遍布江南,不容小觑。

  嘉昭帝本就对觊觎火器之举,忌惮颇深,金陵甄家这等豪门世族牵扯其中,更让他心生警惕,毫不手软。

  嘉昭帝如不是顾忌太上皇脸面,不愿父子君王多生嫌隙,酿成皇室深宫之危。

  甄家嫡脉只怕难逃灭门之祸,当年金陵杜家便是前车之鉴。

  嘉昭帝将甄应嘉一房流配岭南偏远之地,将甄家三代嫡房堂房都迁居通州羁押。

  这是将金陵甄家在江南的百年根基,一举斩灭得干干净净,手段狠辣果敢,更是对江南世族予以警示。

  被贬通州的甄家各房子弟,因甄家全部家产都已抄没,都已成了无根之萍。

  他们来到人地生疏的通州,即便谋生都会举步维艰。

  官府也早为他们安排好生计,他们可以租用官田耕种为生。

  最多十年时间,这些在金陵富贵奢华的世家后裔,就会蜕变成田里刨食的农户,再也无力去做僭越之事。

  十六年前杜家陨落,江南一地鬼蜮魍魉,因此蛰伏平息多年,如今金陵甄家之祸,不过是皇帝重做垂范。

  君王治平天下,威压四海,口中言仁者治苍生,心中却是太上无情,天地不仁。

  在权衡社稷利弊的天平上,人情、慈悲、法理都是微不足道的砝码。

  ……

  当这些户部小吏文书忙碌之时,一位身穿六品官服的户部官员,在这些书案之间来回巡视。

  他就是贾琮的至交好友,文宗柳静庵长孙柳璧。

  柳璧出身一门七进士的世宦书香门第,幼受祖父教诲,举业上也是出类拔萃之人。

  曾在春闱中名列二甲中上之列,按照常理是能入翰林院养士。

  但却在翰林院朝考上意外失利,失去入选庶吉士之资,至今仍是一桩悬案疑惑。

  只是事情不仅于此,他身为文宗之孙,祖父在京颇多故旧人脉,按理可以留京为官。

  但最终连入六部观政的机会都没有,早早被吏部分派到南方淳安县为县令。

  柳璧任淳安县令三年,政绩优异,吏部考评一等,被调迁为陪都工部主事。

  虽然依旧无法返京为官,得享受家门天伦,但也是晋升一级,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

  金陵乃大周陪都,江南富庶之城,文华荟萃之地。

  柳璧在此为官半载,已完全适应客居金陵,上月便将夫人也接到金陵安置。

  因他在淳安县令任上,对钱粮银流之事捻熟,所以此次查抄甄氏家财,由他居中调配监督。

  等到他巡视至首排头张书案,那正在伏案核对账册的小吏,见到柳璧上前,连忙起身行礼。

  说道:“柳大人,卑职核对甄家名下几间店铺流银,发现其中有不少亏空之处。”

  柳璧神情微凝,问道:“何处出现亏空,缺银数量几何?”

  那小吏说道:“卑职核查的两家铺子,近一年时间以来,有人陆续从铺中提取存银计二十万两。

  提银人签章为甄家管事刘显,提银用于海货商贸。

  卑职翻查相关账目,这些存银部分用于购买商货,通过甄家海船队出海行商。

  但其中还有大部分存银为闲置,只是后续的账册之中,并没查到这笔银子回流记录,所以视为亏空。”

  柳璧听了心中凛然,即便金陵甄家这等巨富,二十万两银子,也绝对不是小数目,不得不让人起疑。

首节 上一节 756/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