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795节

  贾琮见黛玉走的有些气喘,便牵住她的小手,登阶而行。

  黛玉俏脸一红,虽是白天,石阶冷冷,树木掩映,无人得见,她便不挣扎,由着贾琮牵着。

  两人走上坡顶,见那院落中婆子丫鬟进进出出,芷芍正在一边指派东西摆放,物件陈设。

  她曾在蟠香寺修行两年,最清楚师傅师姐的起居习性,自然里外都布置极为妥帖。

  贾琮看着来回忙碌的芷芍,突然似想到些什么。

  对黛玉说道:“三妹妹一向做事镇定,可方才走的匆忙,不知她房中有什么事?”

  黛玉略微思索,微微一笑,说道:“我大概能猜出些根底,我和三妹妹在西府长大,对她的事最清楚。

  三妹妹聪慧爽利,从小就得外祖母喜爱,即便二舅妈也是看重她,并没有如今的隔阂。

  三妹妹百般都好,唯独她姨娘口舌尖刻,不肯吃亏,是不饶人的性子,每每闹出事情,让三妹妹难堪。

  她有时虽嘴巴厉害,内里颇牵挂赵姨娘和环兄弟,旁的事情她都应付自如,唯独这一桩,才会让她乱手脚。

  但是环兄弟从小和三哥哥没来往,从没到东府走动,三哥哥家规甚严,外男也进不得内院。

  但赵姨娘却是不同的,她可是三妹妹的生母,三妹妹这么急着回房,难道是赵姨娘上门找她?”

  贾琮笑道:“妹妹心细聪慧,什么都瞒不过你,你这卦算的必定准,只是赵姨娘为何突然来找三妹妹?”

  黛玉笑道:“三哥哥不用担心三妹妹,赵姨娘说的那些事,多半是内宅鸡毛小事,没什么大妨碍。”

  贾琮想到赵姨娘家长里短、搬弄是非的性子,也觉得黛玉说的有道理,两人也就转了话题。

  ……

  黛玉又说道:“昨日收到父亲来信,说我明年满及笄之年,他和陈姨娘甚是想念,让我回扬州省亲。

  我倒很想回去看望父亲,只是这一走不知多久,三哥哥日常也见不着,姊妹们也没法说话作伴。”

  贾琮听不禁一愣,说道:“妹妹七岁就来家里,这么多年都没回去,姑父必定十分想念,这是人伦常情。

  是该回去瞧瞧姑父,也该好尽尽孝道,妹妹定下回南时间,早些告诉我和二姐姐。

  我一定帮妹妹筹备的妥妥当当,不用妹妹操一点心。”

  黛玉原本心中不舍,听了贾琮这话,嘴角一抿。

  说道:“瞧三哥哥这话说的,像是巴不得我走,我就这么不讨喜?”

  贾琮笑骂道:“胡说,哪个说你不讨喜,必定是眼瞎了,妹妹回南陪姑父一年半载,我去接你回来就是。”

  黛玉笑道:“你又拿好话哄我,每日上朝上衙,早出晚归,还能千里迢迢去接我,这话我可不信。”

  贾琮笑道:“你也知道我下金陵办老了事,说不定圣上将来又派我南下,到时回京就捎了妹妹回来。”

  黛玉嗔道:“胡说,我又不是物件儿,还能让人捎来捎去的。”

  贾琮笑道:“物件儿有什么不好,可以每日都栓在身边,又伶俐又喜性,就像妹妹这样的。”

  黛玉被他逗得俏脸通红,芳心却颇为惬意开怀,只是突然又想到什么。

  歪着头看贾琮的神色,说道:“我知道三哥哥走南闯北,交游广阔,认识的人物特别多。

  你可老实告诉我,这样的好话,是不是哄过其他姐姐妹妹,不然怎说的这么顺溜……”

  贾琮面露思索之色,踌躇说道:“这我倒是要想想,到底还哄过哪个?”

  黛玉听这话,气呼呼在贾琮肩窝处,咚咚捶了两下,哼了一声,嘟囔说道:“如今愈发讨人嫌了。”

  贾琮笑道:“好妹妹,我们不闹了,去三妹妹那儿瞧瞧,看她遇上什么事,我还能排解排解。”

  黛玉心中也有些好奇,被贾琮乘机牵了手,两人一起下了石阶,一起往探春院里去。

  ……

  荣国府,梨香院。

  秋风日浓,院门口梨树花蕾落尽,树叶也凋落大半,明媚阳光之下,留下满地萧瑟影子。

  一个身形苗条,步履灵巧的丫鬟,从那树影下走过,快步进了梨香院。

  侍书跟着探春多年,不仅学了她的精明干练,做事也十分利索。

  她得了探春嘱咐,赶上正好得空,拿了探春给的红纹石戒指,便去西府梨香院走动。

  等她过了梨香院大门,拐弯进了宝钗闺房,见房里静悄悄的,床帐空悬,绣架寂寂。

  里外并不见宝钗人影,只有金钏独自做针线,这倒是正合了她心意。

  金钏见侍书进来,笑道:“今儿怎有空来逛,不用服侍你们姑娘吗?”

  侍书和金钏本都是二房丫鬟,以往自然十分熟悉。

  但金钏在王夫人房里时,因顾忌探春庶女身份,侍书和金钏两人交往并不多。

  倒是金钏归了宝钗之后,因宝钗和东府姊妹来往融洽,频繁出入东府。

  连带金钏和侍书比以前更亲近,得空遇上闲聊许多话题,反而没了当初同在二房的顾忌。

  所以探春说出心中疑虑,侍书才会立刻想到金钏,借金钏姊妹的关联,帮着探春打听消息。

  侍书拿出个红艳艳戒指,笑道:“我们姑娘得了些红纹石戒指,虽不太贵重,看着倒是精致。

  让我送个给你们姑娘赏玩,其他姑娘也都得了,宝姑娘怎么不在屋里?”

  金钏听了也不在意,接过那红纹石戒指,把玩几下便放到宝钗首饰盒里。

  ……

  金钏笑道:“姑娘去二奶奶房里走动,不知什么时候回,你坐着我们说话,等不及姑娘回来,我转交便是。”

  两人坐下闲聊几句,侍书拐弯抹角提到彩霞,金钏应对了几句,心中便有些留心。

  虽说彩霞和她们都出身二房,彼此闲话提起也不算奇怪。

  但侍书不知其中根底,金钏因和妹妹闲话,知晓彩霞和贾环疑有不轨。

  她担心妹妹玉钏受到牵连,将来会没了好结果,便慎重提醒妹妹,置身事外,不露口风。

  她既这等点拨妹妹,自己自然更不会泄露风声,此时侍书突然提起彩霞,她如何不生出警惕。

  三姑娘可是环三爷的亲姐姐,她平时又最得三爷亲近看重。

  自己要在侍书跟前露出风声,三姑娘知道内情,担心兄弟生事,必定要牵扯其中。

  要是彩霞和环三爷已做出丑事,一旦闹开就要难以收拾,三爷疼惜三姑娘,只怕也要牵扯进来。

  金钏万不想看到这等结果,她心中将贾琮看得极重,自然不想他惹麻烦吃亏。

  她这心事深藏心中,从不对人言,只有宝钗猜到一些,只是放在心里罢了。

  金钏有了这等心思,愈发觉得侍书话语古怪,隐约都在旁敲侧击。

  心中有了警惕,自然如封似闭,小心应付侍书话语,半点口风都没露出。

  侍书虽心思灵巧,但遇上金钏早吃了秤砣,哪里撬得开嘴巴,两人闲扯半天,她依然一无所谓。

  侍书有些失望,意兴阑珊出了宝钗闺房,在游廊上见薛蟠脚步生风过来,她连忙施礼,便离了梨香院。

  ……

  薛蟠步履晃荡进了堂屋,对薛姨妈说道:“妈,我妹妹怎么没在家,我正要紧事找她。”

  薛姨妈斜了儿子一眼,说道:“你还有什么正经事,竟要用到你妹妹?”

  薛蟠有些不服气,说道:“瞧妈这话说的,儿子怎么就没正经事,我比宝玉那货可正经太多了。

  我做的北城粮铺,多少人都说好,连这府上过年粮食,都是从我那采买的,凤姐姐都说我做的好生意。”

  薛姨妈笑道:“瞧你毛毛躁躁样子,说你两句还不服气,粮铺这档事办的确实不错。

  昨日老太太都夸了几句,总算给我露一回脸,我不想你怎么出人头地,总要比宝玉实在些就是了。

  你往日总在外游荡,交了一帮子猪朋狗友,竟没有一个有用的,不过是哄你的酒菜吃。

  这会子总算交了有能为的朋友,这几日我在荣庆堂走动,见了一些来走动的贾家老亲。

  各家都在北城粮铺买的粮食,提到城北粮铺段东家,都说八面玲珑,会来事儿,极能做生意,是一个人物。”

  薛蟠好不容易被母亲夸奖一回,不禁有些飘飘然,说道:“儿子结交的朋友,自然都是不差的。

  连妈都说段春江了得,可见儿子没看走眼,这样人物好好结交,以后还有许多助益。

  我今儿有要事找妹妹,就是和这段掌柜相干的。”

  ……

  薛姨妈听了这话,心中有些不快,说道:“刚夸你两句,就说起胡话,那里又灌了黄汤回来。

  你妹妹是未出阁大姑娘,薛家千金小姐,和那姓段有什么相干!”

  薛蟠笑道:“妈,你先别发火,听儿子把话说完,再生气不迟,这可真是件好事。

  你知道段春江原是大同人,一向在九边做生意,当初琮哥儿在辽东平定女真,他可是久闻他的大名。

  只是以前南北相隔,他又没那个人脉势力,一直没有福分结识琮哥儿。

  眼下朝廷在九边管制边贸生意,他在大同再也混不下去,这才来神京做粮铺生意。

  又知道我们家和贾家是姻亲,关系十分亲近,如今又住在荣国府,他便有些大喜过望。

  因他仰慕琮哥儿人物英名,几次央求我予以引荐,儿子实在抹不开脸面。

  妈,儿子在外头行走,架子体面十分要紧,不然哪能结交到朋友。

  我连这等事都办不到,段春江必觉得薛家贾家不是实在亲戚,不过泛泛之交,咱家岂不丢脸。

  只是儿子以前糊涂,因为素云的事情,和琮哥儿闹翻脸面,我要去请他出来,只怕他不理我。

  但我妹妹就不同,她如今和琮哥儿相好,只要她去开口,琮哥儿英雄难过美人关,必定要答应。”

  ……

  薛姨妈一听这话,顿时气得炸肺,从针线盒里拿出没纳完的鞋底,对着薛蟠的大头一顿猛抽。

  骂道:“你这烂了嘴的东西,你妹妹清清白白一个人,她什么时候与人相好。

  天底下还有你这种哥哥,无中生有,要败光你妹妹的闺名不成,我怎么生了你这种挨千刀的。”

  薛蟠在房中抱头鼠窜,躲避薛姨妈的鞋底抽打,口中还不住的言语讨饶。

  “我的妈呀,儿子一时嘴快,说错了话语,妹妹和琮哥儿不是相好,是要好,是要好。

首节 上一节 795/8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