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832节
宝蟾急得手足无措,想要劝解自己姑娘,但又不敢上前,生怕成了姑娘的出气筒,起身就是一个耳掴子。
但任由姑娘这样撒泼哭闹,要是太太听到了动静,知道是自己多嘴惹祸,只怕一顿板子就少不了。
她正在彷徨不安时分,恍惚听讲姑娘一边抽泣,一边嘴里嘟囔:“你做初一,我便做十五,以为我好欺负!”
……
大周,翰林院官衙。
今日贾琮早朝过后,去了翰林院点卯,他入翰林院已数月,和院中各层级同僚都已熟络。
平日常去院正葛宏正官懈走动,彼此闲聊寒暄几句。
贾琮虽名列翰林院,但更多只在这里走过程,他的主责还在工部火器司。
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当任之事,就是年底前完成五百支后膛火枪营造。
这等军国机机要之事,朝堂上心知肚明之人,不过也就一掌之数。
葛宏正虽和贾琮同为五品官,但在翰林院却是贾琮正经上司。
贾琮知晓当年下场乡试,因在考场做《士人明德不振》一文,而得到葛宏正赏识。
葛宏正甚至向嘉昭帝举荐,让只是举人功名的自己,入翰林院为七品正官,也算某大的器重。
此事虽最终没有成真,两人却有了份香火渊源,比常人多了一份默契。
不管是出于学林先行,还是出于官场礼数,贾琮入翰林院之后,对这位上官都是礼数颇恭。
葛宏正满府学识之人,却宏远豁达,无半分酸腐。
他深知贾琮得今上看重,常做些隐秘之事,两人见面闲聊几句,常让贾琮有事自便就是。
除了院正葛宏正之外,和贾琮来往较多官员,便是从五品侍读学士李从勉。
此人十分欣赏贾琮当年所做旧词,常会到贾琮官懈闲坐攀谈诗词。
李从勉风雅博学,彬彬有礼,让贾琮很有好感,听说他的祖先是皇族偏支,算是大周李氏一脉。
但李从勉这一房两代前,便已出了五服,早已没皇亲光环,如今不过是旧时王谢堂前燕。
贾琮在翰林院除了和这两人有些来往,其他同僚都不过是点头之交。
至于和他同科入院的状元张文旭、探花陈启瑞,一入翰林院,便褪去身上金榜光环,很快泯然众人。
因这里随便一个六品官,都可能是当初一甲进士,科场得意荣光,在这里已变得平平无奇。
如今他们受一位七品检讨指导,着手最基础、最繁琐的翰林文书之务,忙到脚不沾地。
他们平时都埋首案牍之间,哪像贾琮在院中这等清闲,自入翰林院之后,三人碰面机会屈指可数。
……
贾琮出了翰林院后,并没马上去城郊火器工坊,而是去了城东一家哦啰嘶店铺。
贾琮曾在这件店铺定制魔方,店主是位来自远东的哦啰嘶人。
此人在未见过魔方的情形下,根据贾琮的描述讲解,能做出完整精美的魔方,是一位少见的能工巧匠。
但这次贾琮过来却不是定制魔方,而是取出前几日在府上画的图纸,让店主严格依图打造。
至于用在什么用途,他并没有先店主透露,倒不是什么忌讳,只是他不需要知道。
他和店主说好十天后取货,到时如打造尺度不准,还需要做细部调整。
等贾琮回了火器工坊,照例巡查给工间映照进度,回带自己官懈查看相关图纸。
又让管事钱槐取一只新造后膛火枪,正自己在房内拆解琢磨,却见钱槐又急匆匆进来。
说道:“启禀大人,宫里有内侍携带令牌入坊,说是向大人宣召圣上口谕。”
贾琮听了微微一惊,连忙起身出了官懈,见来人也是自己老相识,乾阳宫六品值守袁竞。
袁竞神情整肃,说道:“咱家奉圣上口谕,命威远伯贾琮,即刻入乾阳宫议事。”
贾琮叩首领旨之后,起身问道:“袁公公,不知圣上召本官入殿所议何事?”
……
袁竞说道:“此地说话不便,皇上急着见伯爷,可不敢耽搁,奴婢还是在路上和伯爷分说。”
贾琮也知工坊人多嘴杂,虽说大部分人年前都出不得工坊,但宫中之事总有些忌讳。
袁竞是皇帝身边近侍,自然要紧扣其中尺度,也在常理之中。
只是贾琮思虑片刻,想不出皇帝何事急召入宫,只能等袁竞路上解说。
两人上了宫中马车,走了两刻钟才赶到宫门,又下车进入午门,穿过层层叠嶂宫銮,最后到达乾阳宫。
贾琮入殿之后,不仅嘉昭帝端坐御案后,大理寺卿韦观繇、锦衣卫指挥使许坤都在殿中侍立。
嘉昭帝问道:“朕传召你所议何事,袁竞可与你说过?”
贾琮说道:“袁公公已和臣提过,眼下大周和残蒙在九边数镇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此次残蒙两千人使团入京求和,圣上担心蒙人贼心不息。
借议和之名,拖延时间,调动兵马,用间刺探,意图不轨之举。”
嘉昭帝说道:“八年前梁成宗数次大败土蛮部,使残蒙多年不敢再轻易南下。
大周运用茶马互市,与残蒙互通有无,同时禁销盐铁军资,对残蒙势力予以压制。
但自安达汗崛起之后,已不满足茶马互市赐予的果腹温饱,多年厉兵秣马,早有南侵之心。
此次残蒙使团入京求和,不过是双方博弈试探罢了,即便朕放开边贸尺度,也填不饱安达汗的胃口!
如今,残蒙使团八百人入城,朕已命锦衣卫、大理寺调集人手,秘查其中不轨之举。
只是他们人数众多,头绪繁杂,锦衣卫、大理寺排查多日,收获不甚显著。
朕知你数下金陵,有稽事理案之能,处事干练,常有出人意表之举,今日传你入殿,你对此事有何谏言?”
第747章 议和多魍魉
大周宫城,乾阳宫。
贾琮路上听袁竞说过事由,便已在心中琢磨腹稿,多半也能猜到皇帝用意。
他如今官居翰林,身份清贵,是朝堂正经文官,职司与九边战局无直接关联。
但他曾在九边领军作战,对九边战局必有见解,又曾数下金陵,屡破要案,有稽事探查之才。
嘉昭帝此时召他入宫,不外乎是问策和谏言。
所以,贾琮在路上的几刻钟时间,心中已梳理出大致思路。
嘉昭帝发言问话,他只稍加思索,回道:“启禀圣上,臣也听闻残蒙使团八百人入城,不仅同文馆已住满。
鸿胪寺还包下附近几家大客栈,清退住客,将使团其余人等集中安置。
此举虽便于监守查控,但使团入城人数庞大,每日因采买、办差、游览、饮宴等故出入驻地,必定十分频繁。
这些使团成员日常出入,不可能每个人都行秘间刺探之事,大理寺和锦衣卫因无法确凿,多半要事事关注。
即便两大官衙人手再多,也经不起这等耗费,不仅会疲于奔命,而且多半收效甚微。
臣以为此事要紧之处,便是集中人手,切中扼要,舍弃旁枝,如此方得成果。
圣上明见万里,安达汗乃草原枭雄,放松边贸尺度,喂不饱他的野心,大周和残蒙必有一战!”
……
嘉昭帝一听此言,虽并未说话,双眸却是一亮,在旁韦观繇看的分明,知道贾琮之言,正说中皇帝心坎。
贾琮继续说道:“此次残蒙使团由土蛮部、永谢伦部、鄂尔多斯三大部落组成。
土蛮部是安达汗的嫡系,三大部落中势力最强,一旦大周和残蒙开战,土蛮部必是残蒙扛鼎之军。
因此,使团三大部落之中,土蛮部行用间不轨之举,当居首脑,其中要害,必远高于永谢伦部和鄂尔多斯部。
大理寺和锦衣卫应布置人手重点监控,其他两大部落只需协从跟进即可。
但凡行用间不轨之事,使团部落首领必知其事,所用多半也是亲信近侍之人。
臣不知使团各部落人员构成,但部落头领随从亲卫之人,想来不过几十人而已,其余部众多为职司或杂役。
所以,想要预防查探用间不轨之举,使团三大部落需密切监控之人,大概也只在百人之数。
如果重点锁定土蛮部所属,最需监控对象几十人足矣。
如此就能将精干人手用在关窍之处,日盯夜防,必有所获……”
贾琮说到这里,突然想到鄂尔多斯部的诺颜台吉,还有刘彬芳对此人的评价。
他无法肯定这个诺颜台吉,在残蒙使团承担何等角色,但此人城府心机不俗,不是个可小觑的人物。
……
嘉昭帝听贾琮所言,别出心裁,丝丝入扣,谨慎缜密,如同拨云见日,有豁然开朗之感,不禁微微点头。
韦观繇早见识过贾琮的口才和急智,见他有这一番话,虽不觉得惊讶,也有耳目一新之感。
心中突然冒出念头,贾琮这等心思缜密之人,如能进大理寺坐衙断案,可比他在翰林院要实在许多……
贾琮继续说道:“另外,对使团人员的跟踪监察,臣建议可从镇安府、祈年府征调人手。
府衙的官吏、捕头、衙差经常出入市井街巷,惯于和形形色色人物打交道。
即便城中的地痞帮派之流,也要忌惮他们的三分,这些人比起其他衙堂坐官,更加耳聪目明。
臣以为可从两府之中,筛选经验老道干练之人,配合大理寺和锦衣卫行事,或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
嘉昭帝听了贾琮所言,脸色变得和缓,说道:“朕召你议事,果然是没错。
你这番话语缜密中肯,明快扼要,思虑精深,怪不得你在金陵能屡破大案。”
贾琮说道:“圣上过誉,臣愧不敢当,臣因职司所限,并不知残蒙使团人员详情。
方才所言是依常理推演,大理寺和锦衣卫皆为稽事专衙,必早有筹谋,臣不过抛砖引玉而已。”
嘉昭帝突然问道:“你手头要务,如今完成几何?”
皇帝此言问得颇为突兀,在场的韦观繇、许坤听了都困惑,不知皇帝话中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