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884节
只是这念头下意识泛起,她又连忙下意识压下,毕竟贾环也是她孙子。
贾母有这种心思,其实也不算奇怪,因贾环一向不讨她喜欢,就如同当年贾琮一般……
说道:“环儿这才多大年纪,还没到入监读书的年岁吧?”
贾琮说道:“环儿今年十三,确没到入监年龄,但读书这种事情,自然是年纪越小,越容易调教。
至于环儿年龄之事,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我在国子监有些人脉,只要说明恳请缘故,让环儿入监旁听读书,不算正式录名即可,等到年岁再录名。”
国子监是朝廷最高学府,旁人要说可以在其中疏通,多半要被人耻笑狂妄。
但贾琮会说这样的话,贾母等人却是毫不奇怪。
因贾琮不仅举业荣盛,光彩耀眼,还是当朝五品翰林学士,但凡读书的地方都要给他脸面。
……
贾琮继续说道:“三妹妹就环儿一个亲弟弟,我知道她一向心有所愿,希望自己兄弟将来出息。
当初琮还在东路院时,三妹妹就对我很是关顾,送书赠笔,连我练字的雪浪纸,都是三妹妹定时送的。
我一直念着三妹妹当年的好,自然也想帮她达成心愿。
宝玉和环儿都是我的同堂兄弟,我手上有空闲的入监名额,自然不好厚此薄彼。”
一旁宝钗听到这话,不禁对探春心生羡慕。
不管是林妹妹,还是三妹妹,都和琮兄弟从小到大的情义。
彼此相护相守,青梅竹马,情深义重,自己却没有这等福分,只是半路过来的,情分终究差了不少。
……
在场的薛姨妈和王熙凤,听说贾环也去国子监读书,虽然有些惊讶,但也不太放在心上。
但贾母听了这事,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复杂,因自己最疼的宝玉,从小就厌恶读书科举之事。
巴望着宝玉读书进学,将来能像贾琮那样风光,即便贾母有些老糊涂,也知道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宝玉不能读书风光,不代表其他子弟也不能,虽说环小子是个顽劣性子,也是个不爱读书的。
但阖府的人哪个不知,三丫头从小就和琮哥儿亲近,架不住琮哥儿爱屋及乌,一心要拉扯她兄弟。
而且,琮哥儿自己就曾是庶出,他看同样庶出的环小子,只怕还会更顺眼些。
他虽在我跟前礼数周全,从来不会提起宝玉,更不会当面说宝玉坏话。
但贾母人老成精,还是能清晰感觉出来,这琮哥儿心里不待见宝玉,确是千真万确的事。
他是个能为极大的人物,要是他念着三丫头的情分,真的下大功夫调教环小子。
最终把那小子调理出什么名堂,那可是保不齐的事情。
……
琮哥儿读书的本事,那是万里挑一的稀罕,贾家即便福分再大,也绝计出不来第二个。
他如果调教环小子,即便考不上进士举人,要是考上个秀才,那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这东边日出西边雨,两相比较之下,环小子就生生盖过我的宝玉。
依自己儿子的性子,从此必定高看庶子一眼,也会愈发膈应我的宝玉。
难道这府上出了一桩以庶压嫡之事,竟然还是不够的,还要再出第二桩。
贾琮以大房庶子出身,异军突起承袭荣国爵,虽然眼下贾母已接受事实。
但是每每想起此事,贾琮袭爵除了带来外在风光,对贾家内里的嫡庶颠覆,更让贾母心有余悸。
当初袭爵圣旨之上,那句:生母杜氏御封五品诰命,位份端重,生子卓绝,可堪长房嫡脉,可传血统淑正。
单凭这一句,御笔金口,皇权圣命,便能母以子贵,将身份不堪的烟花女子,生生扶持成荣国长房嫡脉。
圣旨颁布第二日,礼部亲派官员主持,更换贾家宗祠中杜锦娘灵位,转侧为正,以应荣国爵位正溯。
此事贾家人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愿大肆张扬,更不愿旁人轻易提起,其中尴尬之处,难对人言。
……
贾母其实也不喜大儿媳邢夫人,但不意味就愿看她落得如此下场,毕竟她是自己长子的未亡人。
邢夫人自东路院迁居西府,一直蜗居内院,闭门不出,恍如人间蒸发一般。
即便到荣庆堂向贾母请安,每月也是寥寥无几,而且都趁堂中无人之时。
不仅回避迎春黛玉等姊妹,更要紧是回避贾琮,免得遇上太过无地自容。
因贾琮承爵圣旨颁布,他便已转庶为嫡,生母杜锦娘已获长房嫡正之名。
邢夫人还是迎春的嫡母,但却不再是贾琮的嫡母,她和贾琮在法理与亲情上,已经形同陌路。
加之她从小虐待贾琮,现在还要在他府邸养老,她哪还有脸面招摇,自然有多低调就多低调。
所以,自邢夫人搬入西府,贾琮从没有去探望过,贾母也不说半句,贾政王熙凤等人更完全忽视。
贾母每每想起此事,都有些心神不宁,自己这孙子能为气运惊人,一己之力,便能嫡庶颠覆。
虽然将来贾环得他扶持,必定不会闹出他这等排场,但贾母一生只宠宝玉,心里多少有些担忧。
但是,让贾母以嫡庶之别,阻拦贾环入国子监读书,这话她绝不敢当贾琮面去说。
因贾琮也是庶子出身,这无异于当着瞎子说灯黑,自己孙子必定有一百句话,等在哪里怼自己生气。
贾母虽对此事有些不自在,也替宝玉担忧,但还不至于寝食难安。
比起祖孙两个相安无事,自己安稳过高乐日子,眼下这也不算什么大事。
倒是王熙凤惯于搭话捧场,说了好些三妹妹有福气,环哥儿更有福气,两姐弟将来必定都有前程的好话。
贾母听了喜忧参半,心中转悠几下,叹息一声,也就懒得再多想。
……
荣国府,宝玉院。
王夫人和宝玉从荣庆堂出来,一个心中郁闷,一个心中恐慌,当真说不出的窝囊。
王夫人想和贾母说些体己话,只是满堂乱哄哄吵闹,她根本没机会开口,倒是在老太太面前露了大怯。
宝玉本想在宝钗跟前露脸,说些卓尔不群之言,好换来宝姐姐几分青睐。
结果脸没露成,脚后跟却露出来,被宝钗讥讽袖手旁观,坐享其成,被贾琮好一顿谆谆教诲。
两人回到院子,王夫人倒去看了彩霞,见她气色红润,并无他事,也就罢了。
至于宝玉因常当着姊妹们,被人祝贺早生贵子,早日当爹,让他羞愤如狂,无地自容。
如今他早已经懒得去看彩霞,似乎不去看她,彩霞养育怀胎之事,就能从未发生一般。
他回到院子之后,想到贾琮那些指点书经,苦熬三年,找贾政商议等言辞,不免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等王夫人从彩霞房里出来,宝玉苦着脸说道:“太太,贾琮这等做派,西府还如何安生呆着。
不如我跟太太搬过东路院,年节里让贾琮自己去折腾。
等过年节他不在荣禧堂待客,每日出门上衙也遇不到了,岂不更加清净,儿子再搬回来就是。”
王夫人听了有些皱眉,这小子把宝玉吓得如此,竟要就此逃离西府,当真是可恶至极。
但王夫人心里清楚,宝玉这回要搬去东路院,等过了年头之后,很快就到三月婚期。
剩下的时间如此紧迫,只怕搬回来就难了,王熙凤必定抓住机会,要就此从中作梗。
虽然王夫人也是清楚,宝玉成亲之后,多半很难在西府长住。
但想要拉紧二房和荣国府的牵连,这种事自然拖一天算一天,留住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这种关口宝玉被贾琮吓住,就此打起退堂鼓,愈发称了他人心意,那是决计不行的。
王夫人劝道:“宝玉,你要是搬去东路院,以后还怎么孝顺老太太,家中姊妹也再难见着。
你也别把琮哥儿的话当真,他不过嘴上说的好听罢了,他每日当官尊贵还来不及,难道还真的教你读书。
人家不过是挤兑你罢了,况且老太太也说了,你读书的事情,让老爷老操心便是,那用得着他插手。
东路院秦显两口子管着呢,不会让话头传到老爷哪里,你只管放心在西府住着。
以后进出避着他些就是,咋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王夫人好不容易哄得宝玉安心,又嘱咐袭人彩云好生服侍,最近管着宝玉进出说话,少招惹些事情。
……
等她出了宝玉院,一路出西府返回东路院,心中很是烦躁。
王夫人最近也是诸事不利,原本好一番算计,废了贾环这勾引丫鬟的畜生。
没想到贾琮半路插手,轻轻巧巧便保住他的性命,这小子养了大半月伤,已可下地走路。
他那个蠢货姨娘也变得警惕,日夜不离贾环身边,将这小子看得风雨不透,多半是得了三丫头的教唆。
自从二房搬入东路院,原先得用的人都变了心,王夫人手头能用之人,实在捉襟见肘。
上回本想把麝月给秦显的儿子秦勇,借此更笼络主秦显两口子,让他们死心塌地给自己卖命。
没想到又是中途出了大变故,自己刚把麝月撵出去,还没来得及拉她配人。
凤丫头在荣庆堂鼓动风波,结果让二丫头要走了麝月,还让她做了东府执事丫鬟,着实将她气的半死。
她失了对秦显两口子的许诺,脸面上有些难看,本想把秋纹推出去顶缸。
可秦显家的也是内宅老人,早知道秋纹嘴巴刻薄,担心给儿子娶个祖奶奶回去,到时候家宅不宁。
于是便找了各种借口推脱,王夫人本想借此事笼络人心,自然也不好强按牛喝水。
否则笼络不成,反而要逼出异心。
那秦显家的倒是有眼光的,话语中给自己露出口风,竟然看上自己丫鬟玉钏儿。
王夫人原本有四个一等丫鬟,金钏被她撵走,彩云和彩霞给了宝玉入房,如今就剩下玉钏一个。
玉钏儿不仅和姐姐金钏一样,生得极标致的身段和容貌,而且性子比姐姐稳重老实。
王夫人和贾政都看中这个丫鬟,自然不舍将她配秦勇这等货色。
只是秦显夫妇是王夫人得用之人,她又不好驳了人家这桩念想,让自己愈发势单力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