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887节

  两边的通译更是声嘶力竭,生怕漏译一句话。

  他们对着彼方通译大声说话,握拳戟指,唾沫横飞,比其他人更气势汹汹,似乎马上要爬上桌子干架。

  条案的侧方另摆着一张小桌案,上头摆着笔墨纸砚,但雪纹宣纸上一字未写,沾满墨汁的毛笔已开始干硬。

  贾琮穿翰林官服,风姿卓绝,气宇潇洒,端坐桌案之后,双手抱胸,看着争论扯皮的两方官员,神情略显无聊。

  自从残蒙使团将互市数额提高四成,双方和议便陷入僵局,各自和议首脑都不出席谈判。

  只剩下两方官员每日磋商争锋,唇枪舌战,企图为己方争得上风和优势。

  贾琮作为大周和议掌记,并不参与具体谈判,但已在场旁听二日。

  他见双方官员全情投入,据理力争,为了各自目标不懈努力。

  但双方和议首脑都已退场,其余人难定大局,在他眼中这些人除了扯淡还是扯淡。

  正当他愈发无聊,忍耐着打哈欠的冲动,堂内的西洋座钟敲响,时辰快要接近午时。

  馆中管食肆的小吏进来传话,说是到了午食时辰,酒菜已经备好,请各位大人用餐。

  方才还在唇枪舌剑的两方官员,一下都刹住了火气,再不见半点剑拔弩张,让那小吏快上饭菜。

  甚至两方人马还说笑几句,毕竟大家吵了半日架,各人都有些饥肠辘辘。

  贾琮看到这番情景,心中多少有些好笑,这时不少馆阁仆役,鱼贯而入,端着米饭酒菜进来。

  此时堂口突然出现一个丫鬟,眉清目秀,身材苗条,并不敢入堂,在门口来回张望。

  她看到贾琮便脸上一喜,不住的对他招手,贾琮也对她一笑,便独自走出堂中。

  堂中长案上摆满菜肴,除了酒水之外,大周官员这边摆了米饭菜蔬,残蒙官员那边却摆蒸煮肉食。

  其中有位兵部主事,正想招呼贾学士一起用餐,回头却见小案旁空空如也,贾琮早不见了人影。

  ……

  正堂外游廊上,贾琮对那小丫鬟笑道:“小霞,是不是你家台吉让你来传话?”

  这丫鬟正是诺颜台吉的随身丫鬟,但并不是蒙古人,是正经的汉家女儿,听说是诺颜到神京后买的。

  贾琮自从被封和议掌记,这几日出入会同馆,每日旁听两邦和议之事。

  诺颜台吉作为残蒙三大首领之一,自从双方议和陷入僵局,他也不再现身和议现场。

  也不知是否太过清闲,每当两邦议和休憩间隔,诺颜台吉便让丫鬟来传话,请他过去喝茶闲聊。

  贾琮之所以做这个和议掌记,就是为了因势便利,借此查探残蒙部落之间纠葛底细。

  诺颜台吉身为使团三大首领之一,便是要紧突破人物,对自己又有结交之意,他自然不会错过这种时机。

  这几日他和诺颜台吉时有往来,两人更加熟络起来,丫鬟小霞时常跑腿传话,也和贾琮混得很熟。

  小霞笑道:“威远伯,现在正是用饭时间,我们台吉已摆了酒菜,请威远伯赏光共用。”

  贾琮笑道:“那敢情好啊,你们台吉虽是草原人,却熟悉中原风物,美食风雅之人,我可是见识过的。

  他用来待客的酒菜,必定都是精挑上好的,也算我有口福。

  你是不知道的,会同馆公肆的饭菜,不说难以下咽,但怎么都说不上好。

  况且几十人挤在一起用餐,跟喂驴饮马有什么区别,看着就没什么胃口。”

  小霞听贾琮说的风趣,忍不住咯咯发笑,一双明眸在贾琮脸上打转,心中很是开怀。

  小霞也是神京长大,虽生来是低微奴籍,但对贾琮的大名,依旧如雷贯耳。

  神京坊间盛传,贾琮是天下闻名的才子,诗书双绝,少年封爵,金榜题名,还生得貌若潘安,世间少有。

  原本按小霞的出身,难有机缘接触到贾琮,没想到做了诺颜的丫鬟,竟然有了这等便利。

  这位威远伯不仅生的这般得意,让人见了都会眼晕,而且说话和煦,一点没有架子。

  即便自己是个小丫鬟,他也是彬彬有礼,和颜悦色,说话风趣,让小霞心中十分欢喜。

  每次奉诺颜之命给贾琮传话,对小霞来说都是极欢欣之事。

  她心中觉得台吉虽是草原人,不仅人物出众,还颇有眼光,早早能看出威远伯的好处。

  ……

  贾琮跟着小霞进了鄂尔多斯馆驿,见到南向堂屋之中,一张桌案上已摆满佳肴美酒。

  诺颜台吉穿月白团花暗纹长袍,乌发盘髻,长身玉立,一身汉人打扮,很是风度翩翩。

  他见贾琮进门,笑道:“你如今这个官职,可是做的好的很,我日常也好找你说话。

  午间一人用饭无趣,便叫你过来作伴,你可不要嫌我麻烦。”

  贾琮笑道:“我和这些兵部官员都不熟,一起吃饭更是无趣,你有美酒佳肴备上,我自然却之不恭。”

  诺颜台吉见贾琮一身官服,笑道:“你这一身装束,用饭吃酒多有不便,不过换一身才好。

  我新作了一件长袍,还一次未穿,你我身形相近,让小霞帮你换上,更加便利些。”

  贾琮心中微微奇怪,诺颜台阶虽也身材高挑,但看起来比自己纤瘦些,怎么也不算身材相近吧。

  不过穿一身翰林官服喝酒,的确有些不太便利,多少有失庄重,便跟小霞去后堂更衣。

  小霞拿出一件崭新宝蓝团花缎面长袍,里头衬着轻软珍贵的裘皮,做工十分华丽精美。

  贾琮换上长袍之后,发现十分妥帖合身,心中微微有些奇怪。

  ……

  诺颜台吉见贾琮换装回来,笑着围着他转了一圈,笑道:“你穿上倒是十分合身。”

  两人落座小酌几杯,又说了一些闲话,各自笑意盎然,气氛愈发融洽。

  诺颜台吉说道:“琮兄弟已旁听数日和谈,觉得两邦何时能洽谈落定。”

  贾琮微笑道:“蒙古使团提升四成互市数额,已超过朝廷承受极限,两邦和议必难以落成。

  其实即便我不说此言,诺颜乃是智慧明达之人,想来早已心中有数。

  听闻使团以土蛮部阿勒淌为首脑,他是草原上大有名气的人物。

  既然我们能看出提升四成互市额度,所带来的和议后果,想来阿勒淌大人定也心知肚明。

  他既知此举会让和议陷入僵局,为何还要强行提出此议。

  这几日我旁听和议事宜,除了双方虚耗时间,并无其他意义,很是让人费解。”

  贾琮说完此话,一双朗目便看向诺颜,希望能从他的神情之中,看出许端倪。

  其实这样的疑问,不仅贾琮一直盘旋心头,那日他去拜谒上官,王士伦和顾延魁也有同样疑问。

  只是各人都无法窥破其中玄机,诺颜是残蒙使团三大首领之一,贾琮觉得他必知道其中奥秘。

  诺颜台吉听了贾琮此言,心中微微一跳,其实他也早有这等疑问。

  当初阿勒淌召集他和永谢伦部盖迩泰,要将互市数额提高四成,当时诺颜台吉就提出顾虑。

  但是阿勒淌对此并不在乎,声称即使议和难度加大,便延长留驻神京时间,多花时间进行洽谈。

  如今想来似乎刻意拖延时间,其中真实缘由,阿勒淌只字未提,诺颜台吉也参悟不透。

  他也联想到发现的诸多端倪,比如土蛮部的千户达鲁花赤,为何早早抵达神京,掩蔽身份开设段家粮铺。

  段春江为何通过薛蟠,刻意结识齐国公次孙陈瑞昌,而此人刚好任职五军都督府。

  阿勒淌初来神京,便派人接触段家粮铺,这之后为何再无接触。

  诺颜台吉曾将这些疑窦,和阿勒淌提高四成互市额度,进行关联推敲,却发现找不出任何关联。

  蒙古三大万户部落,虽然同出一脉,但他们在诉求和利益方面,依旧存在相左分歧和偏差。

  安达汗想要整合各部力量,就要化解或掩盖彼此分歧,最好办法便是消息屏蔽和筛选。

  奥尔多斯部和永谢伦部知道该知道的,自然也会最大限度少生分歧。

  这样的御众之法,对于饱读汉书的诺颜台吉,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不管是他还是盖迩泰,如果向阿勒淌询问事情根底,对方必定多番掩饰推脱,问了也是白问。

  虽鄂尔多斯部与土蛮部存在潜在分歧,但在蒙古部族的大局之下,诺颜台吉不会将这些告知贾琮。

  笑道:“你只说提高四成互市数额,是大周朝廷无法接受的极限。

  却不知只有这个互市数额,才能消减蒙古各部秋冬物质匮乏。

  大周如能达成此项互市数额,九边之地必定刀兵消弭,两邦皆能安土守边,和睦相处,岂不是美事。”

  ……

  贾琮肃然说道:“我也认同开启互市,两邦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睦邻相处。

  只是土蛮部安达汗聚兵二十余万,雄心勃勃,牧马南向之心,早已昭然若揭。

  草原上有这等觊觎外邦之人,朝廷施以防备警戒之策,无可厚非,乃是护国安邦之道。

  如果大周真同意提升四成互市额度,可不会是诺颜所说,只是消减蒙古各部物资匮乏。

  而是真正的资敌气焰,安达汗不会因此消减半分雄心,所以此事绝无法落地成行。”

  诺颜台吉见一向和煦倜傥的贾琮,说到蒙古部族南向野心,语调言辞渐变得严峻冷淡。

  心中不由自主生出一丝黯然,想来他是南朝后起之秀,书经举业出身官员,忠贤内外之别,必定森然坚定。

  还曾在九边削平外番,乃是天生名将,对外族觊觎之举,必定是严阵以待之心,不会有半分怀柔绥靖之心。

  ……

  贾琮细心关注诺颜台吉神情,说道:“我知道鄂尔多斯部世居河套,那里土地丰饶,水草繁茂。

  古书上说秦汉之时,河套近河之地,便可种植粮麦之物,被称为塞上江南,难道也会物资匮乏?”

  诺颜台吉说道:“河套能种粮麦之地,那是百千年前传说,世代几经变易,如今早已不留痕迹。

  蒙古部族只会逐水草而居,对农耕之法天然抵触,但河套之地水草繁茂,冠于漠北,却是真事。

  鄂尔多斯先祖受北元皇帝册封,得以世居河套之地,这近十几年草原部族动荡聚离,形势早已不复当年。

  土蛮部实力强悍,居蒙古部族之首,十年前土蛮部、永谢伦部都率千余部众入套,河套已非鄂尔多斯独有。

  蒙古三大万户部落,相融混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难以切割。

  一人一部之念,是战是和之想,无法粗陋简单言之……”

首节 上一节 887/8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