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齐怪谈

北齐怪谈 第412节

  祖公在邺城有许多朋友,在很多时候,往往他人都还不曾获得消息,祖珽却能提前知晓。

  祖珽低头翻看了书信里的内容,看了一次,他眉头紧皱。

  忍不住又看了一次。

  翻来覆去的看。

  就这么一封文书,祖珽不知看了多少次,来回的看。

  忽然,他把书信放下,“啪~~”

  祖珽给了自己一记清脆的耳光,而后再次拿起书信来看。

  “呵呵.哈哈哈哈~~~”

  祖珽的笑声从低沉渐渐变得高亢。

  到最后,他笑得极为夸张,整个人都坐不住了,神色激动,他深吸了一口气,又打开了寇流送来的书信,又看了几眼,他笑得更加大声了。

  “来人啊!!”

  “来人啊!!!”

  祖珽冲出书房,放声高呼。

  下一刻,镇守在官署内的甲士们冲杀了进来,手持武器,警惕的看着周围,他们就看到了一个衣衫不整,赤裸着双脚的祖珽,祖珽大叫道:“速速召集官员们!!”

  “让他们现在就来东台!!要快!!要快!!”

  一时间,甲士们四处奔波,官员们都有自己的住所,他们不像祖珽这样直接住在了官署里头。

  甲士们一一去禀告,许多人都还没有睡醒,是被甲士给吵醒的,得知是祖珽急召,众人都认定是出了大事,谁也不敢耽误,纷纷冲向了官署。

  当官员们聚集到东台的时候,可谓是一个比一個邋遢。

  有的人头发杂乱,有的人穿错了鞋履,还有的人精神萎靡。

  大家吵吵嚷嚷,冲进了东台大堂。

  一进来,就看到祖珽精神焕发的坐在上位,穿着崭新的衣裳,整个人精神奕奕。

  “诸位,且坐!!”

  众人此刻也不好多问,赶忙入座。

  祖珽看着他们,嘴角咧起。

  “诸位.”

  “哈哈哈哈~~”

  祖珽刚开口,就忍不住再次大笑起来。

  众人一头雾水,这厮莫不是疯了?

  祖珽笑了许久,方才重新平复了心情,“诸位,天大的喜事啊!!”

  “庙堂设立了北道大行台!!”

  祖珽这么一说,众人哗然,大家的脸上都有了喜色,也跟着轻笑了起来。

  这的确是天大的好事。

  北道大行台,那往后他们自己就是一个朝廷了,可以正式册封朝臣,意义非凡,走出这一步,就已经不是寻常的大臣了,基本上就是一个国中之国,割据独立之国。

  魏收激动的直拍手。

  “好啊!好啊!这都是因为祖公的功劳啊!”

  难怪这家伙一大早就召集众人,还笑得这么开心。

  祖珽看着大家恭贺庆祝,又再次说道:“不只是这些啊!!”

  “诸位!!邺城庙堂里的那位陇东王!那是真正的贤才!大才!大齐栋梁!!”

  “胡贤王觉得光有行台,不足以治理好北地!”

  “他将朝中那些碌碌无为的尚书,郎中,议郎,仆射,诸左右丞,散骑,令史等等,共计有五十八人,一同送往边塞为官!”

  “我方才看了眼名单,哈哈哈哈~~”

  祖珽又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压抑着那狂喜,颤抖着说道:“来,将这份名单传下去,让众人都看看!”

  一旁的文士将名单交给了路去病,路去病匆匆看了一眼,便是目瞪口呆。

  妈耶!!!

  要不是祖珽说这是来边塞的名单,路去病都要以为这是当下三台的大臣名单了,这么一看,朝中那些实干派的名臣能臣,赫然在列!没少一个!

  这是设立行台??这是将三台直接给搬过来了吧??

  路去病将名单传向身边的人,官员们争着去看。

  名单所到之处,鸦雀无声。

  当魏收看到名单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慌了,“祖公?!这是真的??”

  “岂能有假?”

  “为什么啊?!”

  魏收此刻有些凌乱,他不明白,庙堂要是抽走了这些人,那还剩下了什么啊??

  一个光杆的高浟??一个只会保命的赵彦深??

  “胡长仁在庙堂毫无根基,不能让这些人臣服,便准备组建自己的班底。”

  此刻,堂内群臣议论纷纷,皆是不可置信。

  祖珽看到他们议论的差不多了,最后方才说道:“嗯,还有一件事。”

  “新行台的尚书令,由彭城王高浟来担任,他已经过了并州,快要到肆显了。”

  祖珽将好消息分成了三份,官员们此刻都有些麻了。

  魏收愣在原地,喃喃自语:

  “高浟都过来了??那邺城还是庙堂吗??”

  路去病此刻终于理解祖珽这失态的狂喜了,因为,路去病现在也很激动,他激动都有些说不出话来。

  “好事啊,好事啊。”

  “彭城王治国之才,又有那么多的能臣相助,何愁不兴?!”

  祖珽给了大家消化这些消息的时间,等了片刻,他方才站起身来,“路公,这卫将军府的事情,暂时就交给您来办了,我得即刻前往朔州,迎接彭城王等诸多大臣。”

  “我已经派人去告知大王了,大王在路上了,很快就会回来。”

  祖珽将事情暂时交给路去病,便迅速离开了官署,外头早有马车等着他,祖珽也不迟疑,连忙钻进马车内,在诸多骑士们的簇拥下,朝着城门口狂奔而去。

  而官署内的官员们,此刻三三俩俩的走出来。

  魏收看起来有些小沮丧,他苦笑着说道:“我还想着行台设立,能官复原职呢,若是这些人前来,要我如何去争?”

  崔刚听到他的话,认真的说道:“过去在这些人之中,您也能执掌一台,不落下风,如今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魏收猛地反应过来,他拉着崔刚的手,“伱阿爷何时前来啊?”

  “我阿爷早就被贬出了庙堂,如今在地方,却不知何时前来“

  “让他早些前来吧,也好与我有个伴!”

  “做什么地方官呢?来此处做尚书!”

  刘,朔州。

  在通往肆州的官道之上,祖珽激动的站在人群之中,来回的走动。

  祖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朔州,提前来到官道这里,准备迎接工作。

  此刻,朔州的许多官员们都站在了他的身边,低着头,不敢无礼。

  有甲士正在周围设防,确保前来众人的安全。

  祖珽搓着手,一个中年文士站在他的身边,表情严肃,同样看着远处。

  这位文士唤作胡长粲,虽然也是‘胡长’二字开头,可他并非是胡长仁的兄弟。

  倒也不是完全没关系,不过,关系没那么近而已。

  这位原尚书台左仆射,是第一个来到朔州的。

  之所以能第一个到来,是因为他是第一个离开邺城的。

  这位仁兄,为人极为古板较真,他在尚书台当差的时候,不管对方是谁,都不会留情面,早早的就得罪了赵彦深在内的诸多大臣。

  胡长仁本来还想用他,结果发现两人是天生的性格不合,压根就不是一路人。

  在忍受了很长时日的古板偏执的胡长粲后,胡长仁终于等到了机会,在准备组建行台的那一天,他第一个驱赶的就是这胡长粲。

  他都不给对方任何逗留的机会,强行安排士卒给他送了出去。

  比任何人都要早。

  这就导致对方是第一个来到朔州的。

  此刻,距离祖珽离开武川已经有一个月了。

  这意味着祖珽错过了今年最重要的秋收等事的决策,但是祖珽一点都不后悔。

  这很值得。

  就是这个胡长粲,祖珽都喜欢的很。

  当下边塞模式,就适合这种较真的大臣,胡长粲为人廉洁,没有什么爱好,朋友不多,做事严谨,这不就是天生的桃臣吗?

  此刻,胡长粲却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祖公,按理来说,庙堂增设行台,尚书令前来,当由平城王亲自来迎接,若是平城王无法前来,也当是由地方刺史前来,你是卫将军府臣,前来迎接,不太附和规矩。”

  祖珽笑吟吟的点着头,“你说的对啊!”

  他一点都不生气。

  甚至还想多听几句。

  当下平城王势力里,基层吏是最不缺的,猛将更不用说,上上下下都是一群会砍人的莽夫,只有两个东西比较欠缺。

首节 上一节 412/7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单机南北朝

下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