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齐怪谈

北齐怪谈 第467节

  “那小皇帝还能做什么事呢?比当初挨了您打的皇帝都不如。”

  “光凭着半个并州,他们想养活几万的精锐?门都没有!”

  “我就这么说吧,以晋阳的储备,能养活这些精锐两年就差不多,到第三年,都不需要我们动手,那些人会主动将皇帝抓起来,送到我们面前。”

  “再说南边的局势,南边虽富裕,却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悍将,更是没有人可以组织他们。”

  “娄睿倒是可以,可娄睿是什么人啊?只要给他钱,他连他阿爷的灵位都敢卖!社稷??”

  “当下这局势,就不用考虑太多本土的事情了,十刺史完全足够了。”

  “反而是周人这里,周人可不容小觑啊.”

  崔季舒听着阳休之分析,也没有打断他。

  等到对方说完,他这才缓缓说道:“昨晚我去见过大将军了。”

  “大将军对我所讲述的事情没有那么的上心。”

  “我想,他还是更倾向于将精力放在本土内政之上。”

  “其实这也能理解,大将军麾下的军队,跟周人相比,还差了许多,周人下一次的主力肯定是要对准我们的,我想拖延周人进攻的时日,而祖珽则想早点拥有正面与周人作战的实力。”

  崔季舒拉住阳休之的手,认真的说道:“阳君勿要着急。”

  “我过去跟祖珽也算相识,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他肯定比我们都要着急,而一旦着急,他就会做出许多让大将军不愉快的事情。”

  “往后,迟早还是有机会让他下马。”

  阳休之长叹了一声,没有再说话。

  两人又谈论起了别的事情。

  随后几天的事情证明了崔季舒的判断是正确的,朝政许多大臣忽然改口,都选择支持祖珽的计策,争先恐后。

  而大将军也正式召集众人,宣读了自己的命令。

  在各州设立军府及将军,增府兵。

  在各州设立相应的官员考核,唤作科举。

  这就代表了往后庙堂的决策方向是围绕着本土的军队和官员提拔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这两件大事的决策者都是祖珽,也就是说,往后尚书台在这件上是要对祖珽负责,听从他的命令的。

  群臣的反应各不相同。

  唯独彭城王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他只要做事就好,祖珽的决策也好,崔季舒的决策也好,他都觉得没什么大问题。

  均田配合军府,这是伪周迅速壮大的原因。

  祖珽当即留下了部分的大臣,召开了二次商谈。

  第一件事就是各州的将军名额。

  伪周那边有二十四军府,伪周设立了二十四开府将军,用以管理各个军府,又设立了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管两个军府,又有一个柱国大将军来管两个大将军,如此层层叠加,大冢宰就是管所有柱国大将军的.

  但是祖珽显然不是要直接效仿。

  他在每个军府设立一个开府将军,一共是十个开府将军,而后,这十个开府将军都要听从大将军的指挥。

  这是将中间的几层给删减了,毕竟大齐这边的大将军跟伪周的大将军还是不同的,相当于军府直接听命‘皇帝’。

  这些军府都要在当地招募士卒,编入军户,却不跟当地的刺史府有什么牵连。

  大齐这边的刺史们往往都会挂上将军号。

  刺史挂了将军号才能兵政全抓,而军府制下,这二者就是分开的。

  军府的事情,需要天大的投入,想要正式操练好十军,或许要很长很长的时日。

  比起军府的事情,科举的事情就要好办许多了,经验和先例实在是太多,而且耗费也没有那么的庞大。

  祖珽想要效仿南国和北国的体系,两者都有考核,不同的是南国没有身份要求,北国还需要举荐,中正举荐优秀的人才参与考试,北朝就像是中正制与科举的结合品。

  祖珽则是在向南国看齐的同时,应用些北地的特色。

  各地的中正考核都要改变,过去由中书、集书、考功郎三个部门的官员分别考核秀才、贡士、廉良,如今要设立全国统一的诸科,不再限制考生的出身,也不需举荐,且对参与的人数也不做限制,而是采取选拔的方式,通过前几个宣布的人才能参与最后的考核。

  大将军府和行台再次开始忙碌了起来,这次,最开心的还是那些将军们,出现了十个空缺,将军们几乎都能上位了,不愁没有用武之地。

  而科举的事情,则是让那些心怀抱负的底层士子们极为开心,过去只有得到举荐的人才能参与正式考核,考上了就当官。

  如今经过修改,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举荐和直接参与最终考试的说法了,都要先选拔,分别参与多次考核,而后确定名次与授官。

  ps:献祭一本老友的新书《导演人生》,文娱类型的有喜欢这个类型的可以去看看。

第314章 明日动手

  随州,汉阳。

  城内外皆是挂着白,城内进出的百姓们纷纷穿着丧服。

  道路上许多灰烬,处处都有焚烧的痕迹。

  一直到官署门口,都是如此,官署内外也是服丧的状态,官吏们也穿着丧服,神色悲痛,彼此也不交谈。

  在官署的最里头,则是设立了一个灵堂。

  就看到一人跪在灵堂前,正在嚎啕大哭。

  随州刺史杨坚站在一旁,其脸色是说不出的悲愤,眼里闪烁着阵阵杀气,胸口一起一伏,强忍着怒火。

  “国公!!都是我的过错啊!!”

  跪在地上哭号的人,抬起头来,仰头长啸。

  而此人,正是消失了许久的郑道谦。

  郑道谦穿着丧服,眼里不断的掉落着眼泪,他就这么哭着,朝着面前的灵位再三叩拜,不愿意起身。

  杨坚缓缓走上前,将他扶起来。

  “郑公。”

  郑道谦哭着看向了杨坚,他当即跪下来,“城池失守,我却没能跟着国公一同赴死,是我怯弱,我罪该万死”

  杨坚急忙将他再次扶起来,认真的说道:“郑公乃是个文官,城池沦陷,武夫们尚且四处逃窜,又如何能怪罪郑公没能与敌人拼杀呢?”

  “况且,此处距离灵州何其遥远,郑公千里迢迢的前来,足以证明郑公之忠。”

  “我想,父亲若是知道,也定然不会再问罪于您。”

  郑道谦止住了眼泪,后退了几步,再次看向杨坚,行了礼,“我本是伪齐降臣,当初国公不以我卑鄙,对我极为重视,允许我跟随其左右。”

  “如今国公已经不在了。”

  “天下虽大,却也没有了我的立足之地。”

  “我此番回来,便是要与您告别。”

  “还望您多照看好身体”

  郑道谦说着,杨坚抿了抿嘴,忽问道:“您若是想要找处地方,我可以为您安排,派人为您养老。”

  “不过,当下父亲逝世,我一时惶恐,不知所措,公可有什么要教我的?”

  听到询问,郑道谦即刻说道:“请恕我直言,我们之所以会溃败,不是因为敌人太强,也不是军士不肯拼命,完全是因为国内有小人作祟。”

  “如今这个小人依旧是大权在握。”

  “他除掉了许多对他不利的人,地位愈发的稳固。”

  “您如今还很年轻,便是能继承爵位,暂时也没有能力复仇。”

  “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守孝,您可以上书庙堂,请求为随国公守孝三年。”

  “朝中那小人,向来是虚伪恶毒,他若是知道您要守孝,就会觉得您是怕了他,那时,他就会去对付其余众人,不会再盯着您不放。”

  杨坚的眼里闪过一丝光芒,又问道:“可是往后要怎么办呢?”

  “莫非要一直守孝吗?”

  郑道谦仰起头来,“您又何必着急呢?”

  “您不过二十余岁,而那小人却已经没有多少年的时日了,他的儿子们蠢笨如猪狗,根本没有能力镇压国内的情况。”

  “只要他不盯着您,您就可以腾出手来联络国内的诸多贤才,提升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的名望,等到时机成熟,或许就可以做大事了。”

  杨坚当即后退了几步,朝着郑道谦行了礼。

  “郑公,当下父亲逝世,我又年幼,身边实在是没有什么人可以仰仗,请您留在我的身边,为我出谋划策”

  “我会像我父亲那般对待您,绝对不会亏待。”

  “啊您起来,起来。”

  郑道谦赶忙将面前的杨坚扶起来,纠结了片刻,而后说道:“我只是个降臣而已”

  “请郑公务必留下。”

  “我唉。”

  “拜见主公。”

  杨坚那严肃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些温和,他眺望着远处,“我父亲是因为战事而死的,并没有可以报仇的道理,若是要报仇,也当是向刘桃子报仇。”

  “我要上奏庙堂,为父亲守孝。”

  “另外,我还要上奏庙堂,希望能暂时不要让我继承国公的爵位,等到我杀了刘桃子,为父亲复仇之后,再继承爵位。”

  郑道谦浑身一颤,他看向了这位年轻人。

  这位相貌肃穆的年轻人身上,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气质。

  他开口说话的时候,语速不快也不慢,始终都保持在一个节奏上,有着让人信服的能力。

  郑道谦眯起了双眼。

  这人往后或许会是主公的大敌。

  杨坚在安排好了这些为父亲奔丧的众人之后,即刻回到了书房,开始书写起了诸多奏表。

  骑士们带着这些文书,朝着长安的方向狂奔而去。

首节 上一节 467/7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单机南北朝

下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