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齐怪谈

北齐怪谈 第745节

  两国为了养活那些脱产的武士们,投入极大,而最后承担粮草物资的是百姓,负责将粮草物资运过去的是百姓,负责为他们修筑营地打造城池的是百姓,甚至连负责为他们做饭开路的可能都是百姓

  刘桃子在政务上向来是不怎么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放权给大臣们,让他们自己来做。

  刘桃子倒是跟陈顼不同,他不太担心麾下会谋反。

  也可能是分布在各地,打了很多仗,从尸山血海里冲出来的十余万精锐老卒给了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信心。

  尚书令高浟最先提出了关于安抚百姓,解决战后问题的国策。

  祖珽拿来检查改正了一遍,改了个署名,就下令推行了。

  高浟跟群臣们商议出了七个政策用以安抚战后的各地。

  而这七个政策,都是围绕着一个宗旨,也就是与民休息。

  首先就是暂停土木。

  无论是正在修建的关卡,还是那些准备动工的新城,都得停下来,短时日内不再兴土木,不搞建设。

  尽管有大臣认为,关中和巴蜀的许多建筑和设施受损严重,应当尽快修补,但是朝廷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先暂停一段时日。

  未曾一统的时候干徭役去修城池,一统了还要去干徭役修城池,那这不是白一统了吗?

  目前最重要的是让天下百姓们切实感受到变化,安抚好他们,让逃进山林的亡人走出来,减少各地盗贼滋生的概率,避免发生民变等等。

  在高浟的据理力争之下,部分大臣就不再争了。

  这个过程之中,主张黄老学说的房豹起到了不少的作用。

  此命令下达之后,各地即刻开始执行。

  而第二条政策,也就是以土木所引出来的徭役问题,也就是轻徭役。

  朝廷征徭役,无非就是三个用途,要么是拿来搞土木的,如去前线修城,或者来都城修皇宫,或修皇陵,再不济的被集中起来修佛塔奇观之类。

  第二个用途是出征,但凡大军出征,百姓肯定要服徭役,大多时候都是负责运送工作。

  第三个用途就是戍边了。

  当下停止了土木,而因为内部敌人的威胁已经不多,可以集中精锐充实边塞的守军,也不必太依赖徭役来戍边,至于出征,当下更没有什么大战事,轻徭役的难度不是很大。

  朝廷最先执行了这两件事。

  皇帝是在三月上位的,政策是在四月下达的,到了天元元年的五月,邺城周围州郡已经开始了执行。

  河北最大的工程是在恒州。

  刺史高劢召集了当地男丁三万四千余人,用以加固恒州外长城。

  如今农忙,放回去了半数人去务农,却还有一万余人留在这里,他们大多都是商贾,手工业者,赘婿,继父等等,不能种田,那就留下来继续徭役。

  这也是没办法,先前的第四次老丈人之战打的很激烈,突厥骑兵一度威胁到了恒州境内的几个城池,高劢为了保护城池,自然是要加固长城,防止敌人袭击。

  一望无际的原野之上,长城虎踞于此,而在长城内侧,此刻能看到很多很多的木架,这些架子一路延伸,木架之上,能看到有民夫正在做工,他们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滑轮,可即便有滑轮的相助,那几个民夫也是使出了全部的力气,才能让那些石块被送到上方去。

  木架的民夫们则是进行镶嵌,在不远处,还有人在做泥,有人则以独轮车运材料,走的相当吃力。

  各处都能听到敲击声,喘息声,甚至还有哀嚎声。

  参与者众多,做的事又危险,事故是难免的。

  便是寻常的一块石头落下来,都足以要了一家几口的命,摧毁其支柱。

  众人正忙碌着,从远处有骑士前来。

  骑士们跳下了马,当地的官吏们急忙前往迎接,双方交谈了片刻。

  负责这里修筑差事的官员大吃一惊,而后点点头。

  很快,就有吏沿路奔走高呼。

  “停工!!停工!!”

  “陛下有诏,停四方工事,各吏领自家役夫归家!!”

  诸多小吏这么沿路告知,正在忙碌的众人纷纷抬起头来,愕然的看向了那小吏。

  而后,他们彼此议论了起来。

  “可以回家了?”

  “能回家了?”

  再三确定之后,他们终于相信了这个喜讯,片刻之后,就看到这些人聚集在城下,方才那呆滞且沉闷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了笑容,不知是何人带的头,他们纷纷开始高呼万岁,朝着邺城的方向叩拜。

  而后,官吏就开始准备遣返之事,此处的诸多役夫相继离开。

  当然,防守上的问题,当下也有了极大的不同,内部的敌人没了,便能抽调精锐兵力前往防区,到了如今,谁要提防谁的袭击,那就不太好说了。

  诏令逐步传向了其余地方,从河北之地往外扩散,越来越多的役夫得以回家。

  当这些许久不曾归家的人回到了亲人身边,美滋滋的吃着饭菜,跟家人团聚的时候,心里或许也是多少明白了大一统的含义。

  到了天元元年末尾的时候,河北河南的诸多工程都停了下来,关中巴蜀等地的很多计划也不得不延误进行。

  前两条计策的成效并不突出,但是执行速度还是较快。

  第三条计策是在于恢复农业生产。

  重新统计丈量各地的耕地,而后进行授田,授田的规模比齐国时许多了许多。

  实际上,新收复地区的百姓们,对授田不陌生,甚至还有些小抵触,毕竟先前的授田历历在目,但是没办法,战后大量的耕地失去了主人,又有大量的百姓没有耕地,若是官府不及时出面进行授予,那危害就太大了。

  只能是慢慢让那些人相信汉不是周了。

  而在授田的同时,还有其余的辅农之事,包括官方推广农书,这件事高浟先前就在办,如今推广的范围更大了,而后就是推广新农具,新灌溉技术,新耕作技术等等。

  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像大面积的开垦之类明显不符合当下的情况,农策同样也是偏向轻,官府所承担的仅仅是授田,其他的不做太多干涉。

  第四条是税赋上的问题。

  农税不必多说,关中巴蜀等地被破坏成这个模样,若是还跟他们要大额农税,只怕百姓们都得跑到山上去了。

  战损最严重的地区是要免税的,部分地区甚至可能得免税十年以上,战后恢复的速度并没有那么快。

  其余那些不是很严重的地方,也有相应的免税时期。

  除此之外,对商税和车船税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第五条是关于律法。

  先前汉国的律法偏重,管束严格,律法所禁锢的范围庞大,比齐国时还要广,故而也常常被人诟病。

  毕竟那时北方未定,妖魔遍地,不重法难以治,但是现在的环境又有变化。

  高浟认为,如今可以略微松一松了,例如游荡罪这类的,该除的就除,该减的就减,同时再次下令废除国内各地残忍的肉刑,例如像挖膝盖,剜鼻子等等。

  第六条是关于昭玄寺。

  昭玄寺是魏国所设定的管理僧侣寺庙的机构,齐国沿用。

  宇文邕跟刘桃子一样,都是反对寺庙占据大量耕地,招纳佃户的,高浟认为理当对昭玄寺进行改制,让其成为朝廷治一切道,佛等事务的机构,无论是刘桃子还是宇文邕的灭佛,都并非是将僧人全部杀掉,他们俩灭的不是佛,也不是僧,是那些挖空国家,中饱私囊的蛀虫。

  高浟觉得,适当的管理,设立严明的规定,比一味的打杀更有效果。

  否则,这股势力势必还会再起,设立相应的制度才是真的。

  第七条是关于货币方面。

  统一货币,发行适用且好用的货币,同时慎重的处理原先不同的货币,尤其是要重视新货币的质量,免得直接崩盘。

  这些政令下达之后,各地的官员们大概也就知道了朝廷那边的想法。

  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有大臣上奏,认为当下陈国还不曾灭亡,现在就开始搞这一套是不是过早了?

  祖珽将此人叫来,痛斥了一顿,贬其官。

  而后就没有人敢质疑了,大家都按着庙堂的想法来,原先还是汉国的时候,朝廷忙的焦头烂额,支出极大,到了拿下这么多地区之后,朝廷却忽然停顿,虽然事情不能说少,到那时明显没有先前那么急了,朝廷的用度也在降低。

  汉国在国内推行修养民生,而在对待陈国的战略上,也是选择了收缩。

  陈国那边刚刚得知刘桃子登基的时候,举国皆惊,都吓得开始备战了,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迟迟没有看到大举来犯的北骑。

  反而是敌人的水军开始后退,不再轻易出来,各地也都平静。

  再往后,他们得知汉国所推行的与民休息那套流程。

  南国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与民休息好啊!

  没有税收,没有粮食,就没有精力来发动战争了!

  黄法氍的那些战略刚刚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而后又迅速被反扑,彻底没有了希望。

  既然汉国不来侵犯,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割肉呢?

  反而是陈顼,此刻却又有些动摇,他先前不敢在国内搞革新,就是怕弄乱了被刘桃子抓住机会,但是如今刘桃子明显是将重心放在了国内,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适当的革新,提升一下国力了?

  同样是在天元元年的年末,陈顼召集了群臣,开始尝试第一次变法图强。

  他尝试着进行土断法。

  所谓土断法,其实就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

  跟北边的彻查户籍,查清隐户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将被人藏起来的户口变成国家的户口,主要对付豪强和大族。

  南边曾多次进行土断,从晋,到宋,齐,梁,陈,代代都有。

  而陈比较特殊,陈国唯一一次土断,是在陈蒨在位的时候进行的,暴力土断,众人不敢不从。

  陈顼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一次。

  可他才刚刚开口,就遭遇了极大的压力,群臣几乎就没有赞同他的,舆论上甚至都出现了恐吓的风向,说是尚不如北法,大有皇帝若是强行搞那他们就投桃的意思。

  陈顼不是小皇帝,更不是傀儡皇帝,作为一个成年有军权的皇帝,他不怎么发火,可并非是没有火气。

  本来他还只是想要试探一下,进行分化,结果被人怼脸辱骂,这还能忍?

  陈顼勃然大怒,当即杖杀了反对激烈的大臣,又将其余几个同伙下狱。

  他决定强行推进土断,增强国力。

  在他表现出暴力的一面之后,诏令终于下达,可执行过程却很不顺利。

  黄法氍骑着战马,带着诸多士卒们,一路来到了建康之外,他让士卒们先驻守在城外,自己则是单独进了城。

首节 上一节 745/7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单机南北朝

下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