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31节

  想到这里,刘继隆心里的高兴溢于言表,更别提当上别将后的其它待遇了。

  单从官职来说,整个山丹城只有张淮溶和索勋的官职比他高,其他要么是平级,要么是下级。

  这样的情况,不正是他长期以来一直期盼的吗?

  只是想要当好这个第三人,他还需要做很多事情,而且这个第三人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刘别将!”

  “辛苦了”

  来到节儿府,刘继隆如刚才一般与门口的十余名兵卒客套了一句,随后走入府内。

  穿过大门与空地,随着他来到正厅,正厅之中的许多校尉都对他作揖,打起了招呼。

  众人都知道刘继隆能升那么快,是因为得到了张议潮的赏识,但他们也不嫉妒刘继隆。

  说到底,刘继隆确实有真材实料,这点他们不得不服。

  在众人的作揖中,刘继隆来到了队伍右首第二位,而在他之前的人是曾经酒泉城外提点过他的索勋。

  “索果毅……”

  刘继隆对索勋作揖,二人年纪差不多,索勋颔首表示知晓,并未回礼。

  对此,刘继隆也没说什么,只是站在原地,等待张议潮和张淮溶他们走出来。

  半盏茶的时间过去,张议潮与张淮溶、索忠顗、李恩等人先后走入正厅,众人纷纷作揖行礼。

  张议潮来到主位坐下,张淮溶站在他身旁,索忠顗与李恩二人则是站到了左首第一二位。

  眼见众人都到了,张议潮这才开口道:“清晨我与张司马他们去了城外,看了看城外的情况。”

  “山丹是我沙州东大门户,为了避免番民作乱,我准备率山丹番兵及其家眷移驻肃州。”

  “此次东征已然结束,因此我要返回沙州坐镇,其余各州各城的一些安排,我会在返回沙州后决定。”

  “诸位可有意见?”张议潮目光扫视厅内,众人面面相觑,却都没有出言反驳。

  当初仅仅收复瓜、沙、肃三州时,还有人敢质疑张议潮。

  可随着张议潮收复人口大州的甘州,他的威望无疑更上一层楼,而沙州军队内部的豪强数量也越来越多。

  面对复杂的局势,即便是李恩、索忠顗这沙州豪强,也不会在明面上质疑张议潮。

  “既然没有意见,那即日起令山丹番兵及其家眷收拾行囊,三日后出发肃州!”

  话音落下,他便将目光看向索勋:

  “如今河陇动乱,不少番贼都往河湟聚集,为了以防番贼入寇,昔年遗弃的祁连城必须修复,这件事便由索勋你率兵马去办。”

  “末将领命!”索勋不假思索的应下。

  祁连城在祁连山脚下,位于丹水上游,而丹水绕山丹而过,是山丹境内最长最大的河流。

  守好祁连城,就能守好山丹的水源,也能防备河湟之地的吐蕃翻越祁连山来袭。

  正因如此,张议潮才会这么在意此地,将此地交给索勋驻守。

  不过索勋虽然没有意见,但索忠顗却不愿意。

  “祁连城固然重要,但也不必派索勋去吧,相比较祁连城,山丹才更重要。”

  索忠顗看出了这是张议潮限制索氏的手段,所以才出言阻止。

  “山丹有张司马在,不用担心。”

  张议潮平静瞥了一眼索忠顗,随后起身:“就这么安排,都退下吧。”

  “我等告退!”

  他转身离去,诸将纷纷作揖行礼,哪怕是脸色难看的索忠顗也得如此。

  一场议事简单结束,索忠顗和李恩这等人转身离去,而昨夜被通知驻守山丹的官员则是留了下来。

  张淮溶坐在了刚才张议潮所坐的主位,目光扫视着索勋、刘继隆及其它五名校尉。

  “都入座吧,事情很长,一时半会恐怕说不完。”

  “是……”

  众人应下,索勋则是走向了对面的左首第一把椅子并入座。

  刘继隆见状,也自己往前挪一步,坐在了右首第一把椅子上。

  其余五名校尉则是各自挑选了自己的位置入座,静待张淮溶吩咐。

  “刚才刺史的话,你们也都听见了,今日起山丹便由我们驻守了。”

  张淮溶坐在主位,虽然他没有张淮深的能力,但起码他愿意沟通,不是什么刚愎之人。

  “山丹的府库我看过了,文册我也都翻阅了。”

  “没卢延及番兵、家眷迁走后,山丹还剩三百六十五户,二千二百余口百姓。”

  “刺史说了,府库谷仓和畜栏的钱粮牲畜都不带走,留给我们恢复山丹所用。”

  “我想问问诸位,对于恢复山丹,有何看法?”

  他话音落下,目光扫视众人,索勋当仁不让的作揖开口:

  “我会带轻骑先去看看祁连城的情况,当下山丹第一要事是修建祁连城,防备河湟的番贼来袭,因此钱粮人畜都必须先支给祁连城。”

  “此外,我军需要在祁连城、龙首山、焉支山各处修建烽火台和石堡,防备北边的回纥,东边的番贼。”

  索勋的建议没有任何问题,前者是张议潮交代要修复的城池,后者也是整顿防务的重点。

  对此,张淮溶点头表示认可,随后将目光投向刘继隆,似乎示意他说点什么。

  感受到张淮溶的目光,刘继隆也深吸了一口气,随后抬手作揖道:

  “末将以为……”

第39章 兼任主薄

  “末将以为索果毅所言甚是,山丹民生虽说急需恢复,但山丹首要是军城,而后才是民城。”

  “三山的防务要做好,尤其是东边的焉支山方向必须放在首位。”

  “其次,我山丹虽然有上千将士,可随着番民迁徙,便只有二千二百余口百姓,养军将会成为一件棘手的事情。”

  “我虽不知刺史日后将给予我山丹钱粮多少,但山丹理应做到自给自足,减小对张掖和刺史府的依赖。”

  衙门正厅内,随着刘继隆用唐音说出这些放在沙州内部有些文绉绉的话,众人心里皆是一震。

  本来刘继隆能把唐音说好,还能写一手楷书就很了不起了,如今瞧他谈吐,哪里像是一个别将,分明更像一位长史。

  索勋上下打量着刘继隆,张淮溶也重新审视起了刘继隆。

  对此,刘继隆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说道:

  “山丹虽以丘陵居多,但境内平原适合开垦耕种之地绝不下百万。”

  “末将这些日子巡视山丹城外,发现城外耕地不过二万余亩,且土壑起伏不平,急需修整。”

  “昔年番贼治河西时,因畏惧我汉人而禁止我汉人使用铁器,故此山丹汉民所用农具多以木、石为主。”

  “末将以为,农为根本,理应发放铁质农具给百姓。”

  “若是挽马及耕牛足够多,也当按照此前刺史之令,将牲畜发给百姓使用,并召集百姓重新挖掘土壑,引水入田。”

  刘继隆将农业上的问题交代好,然后又马不停蹄地继续道:

  “此外,山丹城依靠丹水才得以水草丰茂,可河西之地的水文,多依靠祁连山所融化之雪水为主。”

  “可派知晓水官寻找适合修建堰堤之地,以免防止干旱与洪灾。”

  “另外……”

  刘继隆滔滔不绝的将自己对山丹的建设意见提出。

  之所以他不藏拙,第一是为了报答张议潮对自己的提携之恩,第二是因为他升官太快,如果不展现点能力,恐怕会被人觉得是虚有其表之人。

  当然,第二点是他想多了,就凭他在张掖之战的表现,便不会有人觉得他虚有其表。

  “继续说下去!”

  张淮溶身子前倾,神态已经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转变为聚精会神。

  不止是他,就连索勋和其余五名校尉也是如此。

  他们倒是没想到,往日里自称“只懂几个字”的刘继隆也能说出这一番长篇大论,关键还说的头头是道。

  一时间,张淮溶和索勋及五位沙州豪强子弟出身的校尉们,都不由得怀疑自己过去所读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家中祖辈曾在河西司户中担任直白,曾记得昔年安贼作乱前,甘州就曾上报六司,言甘州石炭(煤)、铁矿皆不缺乏,只是未曾来得及开采,便因为安贼作乱而放弃。”

  刘继隆再度扯起家中大旗,反正瓜州老刘家死的也没有几个人了,剩下一些女眷也不可能戳破他的谎言。

  况且山丹这个地方确实有煤矿和铁矿,前世他路过山丹时,就见到了不少矿场。

  只是前世和今世的地形地貌差距太大,让他去找肯定找不到,但拜托有这份才能的人去找,肯定能找到。

  “山丹确实有石炭和铁矿,这倒无需派人寻找,此前番贼便强征数百男丁开采,不过那石炭开采常有人中毒而毙,加之山丹不缺木柴,便将其封存了。”

  张淮溶的话令刘继隆意想不到,同时针对他的话,刘继隆也解释道:

  “这石炭坑中有毒气,但毒气浮矿坑顶部,因此只要令人制作陶管连接,插入坑中,令人用一些小物件抽取毒气,便不会有人中毒毙命。”

  虽说大部分知识还给了学校,但瓦斯比空气轻这件事,刘继隆倒是没有忘记。

  至于他口中的小物件,那便是手摇的鼓风机了。

  “若是如此就能解决,那倒是不错,不过山丹不缺木头,这煤炭即便不开采也影响不大。”

  张淮溶坦然说着,刘继隆闻言倒是忘记这一出了。

  隋唐时期,汉人虽然已经用煤炭来煮饭、打造兵器,但大部分不缺木头的地方,还是以木头作为燃料。

  一直到北宋因为河东、河南、关中等地因为成片树林消失,煤炭才渐渐成为主要燃料。

  如果没有燃料的需求,那确实没有必要刻意的开采煤炭,除非刘继隆会焦炭技术,能大幅度提升沙州的冶金产量。

  可问题在于,刘继隆如果会焦炭技术,那他早就在张议潮收复瓜州的时候,献上焦炭技术了。

  这么一来,开采煤矿就显得无关轻重了,毕竟山丹不缺森林资源,至于环境保护什么的,那是吃饱饭才能考虑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31/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