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338节

  “另外,论恐热既然被杀,那廓州的事情就得加快了。”

  “山南西道的口马贸易虽然暂停,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恢复。”

  “到时候和剑南道获得的人口一起迁入廓州和鄯州,要保障鄯州有三万百姓,廓州最少有两万百姓才行。”

  “鄯州和廓州有现成的三十多万亩熟地,每年能稳定上交五六万石税粮,得迅速恢复生产才行。”

  刘继隆交代过后,崔恕主动作揖道:

  “上午兰州那边传来消息,据闻嗢末和甘州回鹘大军压境凉州,持朝廷圣旨要求凉州开放互市。”

  “索勋倒是同意开放互市,但张淮深不同意,并率军与甘州回鹘、嗢末交战,而索勋作壁上观。”

  “凉州嗢末和甘州回鹘虽被击退,但河西军也死伤不少,而且……”

  崔恕顿了顿,刘继隆疑惑朝他看去,最后还是高进达接上话茬道:“张河西向朝廷请表,以年迈乞请入京为官。”

  得知最后这件事,刘继隆也不由愣了下。

  历史上是唐廷借张议潭去世的事情做文章,最后要求张议潮入京为质。

  如今张议潭还活得好好的,结果却是张议潮主动要求入京。

  显然,因为自己的缘故,唐廷加快了对河西的拆分,张议潮则是希望以这种条件来让唐廷信任河西归义军。

  这种做法,在刘继隆看来有些愚蠢,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更何况张议潮对他有恩,他不好评价。

  只是他很清楚,即便张议潮主动要求入京为质,唐廷也不会放过河西归义军。

  唐廷想要对付自己,就必须先解决河西归义军,让自己变得孤立无援。

  自己若是帮助河西,反而会让唐廷更加觉得两军关系密切。

  如果他们对唐廷态度统一且强硬,那最差也能混到个河朔三镇的待遇。

  只可惜,张议潮和张淮深都没有自己这么强硬,这让河陇二军暴露缺点,让唐廷看到了逐一击破的希望。

  “张使君再这么打下去,河西的汉人迟早有一天会被他打光的。”

  刘继隆平静着给出评价,而高进达与崔恕也点了点头,表示附和。

  张淮深的军事能力没得说,问题在于河西的汉人太少了。

  二十余万河西人口,汉人只占十万不到。

  这几年张淮深虽然几次大破嗢末与回鹘,但嗢末和回鹘却有唐廷扶持,加上西域不断东迁的回鹘、嗢末人,他们的人口远远多于张淮深。

  刘继隆不知道河西还有多少汉人,但这几年下来,张淮深的汉人口数肯定在不断下降。

  没有汉人补充,河西的归义军便会渐渐掺入吐蕃、粟特和回鹘、嗢末、龙家等民族。

  长此以往,河西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张使君希望能通过我们,从山南、关内、剑南等道迁徙些人口给他。”

  高进达踌躇着开口,又担心刘继隆误会,急忙解释道:“不过我们也奇缺人口,因此这条……”

  “倒也不是不可以。”刘继隆打断了高进达,这让高进达与崔恕错愕。

  不过刘继隆并非是要从自己身上割肉,而是有些人确实需要处理。

  “陇右的罪犯有多少了?”

  刘继隆询问二人,二人闻言对视,高进达缓缓作揖道:“三百四十六人。”

  陇右律法虽然严苛,但能被称呼罪犯的人却并不多。

  除非犯下杀人、强奸、苟且、出卖情报等重罪,才能被称呼为罪犯。

  这些人中不少是唐廷的探子,剩下的则是自己犯了罪,杀了可惜。

  正因如此,都护府把他们丢到了比较危险的矿区中采矿。

  如今刘继隆开口,显然是要处理他们了。

  “走三斜道和大斗拔谷道送往甘州,告诉张议潮,这群人最好充军先登,每人换二百斤上等硝石。”

  陇右缺少上等硝石,直接买又不便宜,倒不如用这些罪犯来换些资源。

  高进达与崔恕闻言,对视后纷纷点头,算是同意了刘继隆此举。

  “李骥上报死伤没有?”

  正事结束,刘继隆也询问起了此战死伤的问题。

  崔恕闻言作揖道:“此次南下围剿论恐热,阵没七十六人,病没五十二人,残疾九十八人,折损三百一十三匹军马,五百七十匹乘马。”

  “若是算上收复鄯州,那两次战役总共阵没二百二百九十三人,病没五十二人,残疾二百六十三人,折损军马七百八十匹,乘马八百七十四匹。”

  “至于缴获,两次作战共缴获粮食三万四千七百余石,军马六百余匹,乘马两千余匹和挽马、耕牛各三千多头,另有四万多牧群。”

  在一系列伤亡抚恤中,病没显得格外刺眼。

  尽管刘继隆与李骥交代过高原行军的要点,可真正打起来,适应不了高原作战而病没的将士还是不少,这也是刘继隆不想攻占吐谷浑的原因。

  陇右就十几万汉人,要想占据吐谷浑,兵卒和民夫必不可少。

  即便最后能占据吐谷浑,死伤的汉口必然不少。

  与其把有限的汉口丢到与吐谷浑的战争中去,倒不如韬光养晦,等待南诏与大唐撕破脸皮。

  这么想着,刘继隆也觉得,陇右似乎应该为日后大批人口迁入而囤粮了。

  他目光看向高进达和崔恕:“现在我们四周的敌人都被解决差不多了,明年尚婢婢让出廓州后,我们便好好经营口马贸易,把陇右经营起来。”

  “是!”二人作揖应下,而刘继隆也没有告诉他们,自己还有向凉州出兵的计划。

  凉州必须要拿下,但不能从张淮深手里拿。

  以张淮深所面对的情况来看,不论张议潮是否离开河西,他都将陷入与沙州豪强的内斗中。

  只要索勋拿下凉州,以他在会州的前科来看,凉州番人暴动便是板上定钉的事情。

  届时,凉州便是他的囊中之物。

  不过想要凉州安生,迁徙汉口依旧是重中之重。

  先拿下凉州,然后在南诏与大唐的战争中谋求西川人口。

  只要这两步成功了,后面的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拿下凉州的前提条件已经凑齐,现在只等凉州内乱就行。

  但是迁徙西川汉口这件事,却还需要他好好谋划。

  对外要扶持尚婢婢、尚摩鄢父子,对内要囤积足够安置百姓的粮食。

  别的不提,单说安置百姓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他起码要养百姓三年,才能在第三年做到收获。

  按照大口每年五石,小口每年三石,平均每人每年四石的标准,十万口百姓就需要一百二十万石粮食,随着人口增加而依次翻倍。

  虽然前两年,他们可以开荒种植麻、豆等产物,但荒地开熟后的产量不高,大头还是得都护府解决。

  “现在都护府每年能积存多少粮食?”

  刘继隆询问二人,其中高进达不假思索回答道:

  “发了军饷和俸禄后,大约能积存十五万石,各州县的粮仓都用于安置饥民,积存不多。”

  “上个月中,我还与崔参军算了算,各种粟麦粮食,积存不过二十六万石。”

  陇右这两年来,每年迁入的人口不在少数,这些人口都需要都护府养到可以自给自足为止,耗费不少。

  以陇右的结余税粮来看,每年只能吃下三万多人口,再多就得向百姓买粮。

  不过迁入三万人口后,这三万人口将在后续六年时间里,陆陆续续开辟三十余万亩耕地,永久增加六万石税粮。

  只是以刘继隆的判断来看,李忱这个皇帝恐怕活不了六年了。

  他一驾崩,大唐和南诏也将宣告决裂,自己显然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慢慢屯垦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高进达和崔恕开口道:

  “我准备在河州、兰州、临州、鄯州修建官仓,每个官仓最少要能积存五十万石粮食。”

  “我们这几年要做的,就是前往剑南道、山南道采买粮食,同时自己也注意积存粮食,尽快将这四个粮仓和各地州仓、县仓积满粮食。”

  以唐代的储存手段,刘继隆所提及的这四个州,最少能藏粟九年,藏米五年。

  至于陇南这些较为潮湿的地方,顶多藏粟五年,藏米三年。

  这种“粟九五、米五三”的储粮手段,是这个时代官仓普遍的储粮标准。

  有些不达标的官仓,甚至还达不到这个标准。

  刘继隆倒是不要求能达到“粟九米五”的标准,只要粟米和小麦能存放六年就足够了。

  “节帅,我们的粮食够吃,为什么要买粮?”

  崔恕与高进达不解,刘继隆见状则是说道:“我们这位至尊,眼下已经四十有六了。”

  “大唐自顺宗以来,没有一位皇帝能活过五十岁。”

  “开国以来,能活到六十岁及以上者,也不过高祖、玄宗和德宗罢了。”

  “大中至尊如此年纪,迟迟不立储君,长安那边恐怕都在想着站队和争储。”

  “若是双方争论不出个结果,那距离乱世也快了……”

  刘继隆倒是开门见山,高进达与崔恕听后点头。

  毕竟自秦以来,历朝历代的国祚基本都在二百年左右,而大唐距离开国已有二百三十八年,已然超过了东汉和西汉。

  更别提当下时局并不乐观,确实有乱世之象。

  “若是能迁徙淮南那几十万口饥民过来,我们在乱世中便能自保了。”

  高进达还在念想着淮南的那几十万饥民,刘继隆却摇头道:“几十万饥民还只是纸面上的,事实远不止这些。”

  “这……”高进达愕然,崔恕也有些错愕。

  几十万饥民对于二人来说已经很多了,要是真的不止这些,那大唐恐怕真该亡了。

  面对二人错愕的表情,刘继隆也只能摇头唏嘘。

  唐廷毁于藩镇,却也因为藩镇而得以延绵,实难评价。

首节 上一节 338/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