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360节

  “若非你扶持,他起码要蹉跎好几年,便当是收回些恩情吧。”

  “当初他在长安置办进奏院时,也派人给我送过钱财,你也不必难受。”

  张议潮没有言语,只是眉头紧皱。

  张议潭见状,当即岔开话题,与他说了些入宫的礼仪,然后示意张淮铨带着钱财与家眷进入府内。

  由于张议潭什么都置办好了,因此张议潮带来的家眷都能立即入住,不用置办什么。

  日暮,一场家宴在府内举办,笑声在张议潮耳边回荡。

  哪怕当初不舍河西的张淮铨、张淮鼎等人,此刻也喜笑颜开。

  他们失去了权力,但也不用再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了。

  长安的繁华,远超他们的想象。

  如此繁华,他们必然要深入体会。

  至于河西的那些事情,他们早已忘记了。

  瞧着他们如此,张议潮不免庆幸自己没有选择他们二人,而是选择了张淮深。

  只是一想到张淮深,张议潮便忧心忡忡,不知他情况如何。

  他的目光越过家宴众人,却只能瞧见局限府中的部分天空。

  这局限的天空,让他感觉自己成为了被囚禁的飞鸟。

  他举杯饮下,百感交集间,目光看向不远处刘继隆送来的贺礼,心头苦涩又释然。

  “牧之,河西是好是坏,便由你决定了……”

第241章 年复一年

  “臣张议潮,贺上千万岁寿……”

  “赐座!”

  腊月末尾,当张议潮的唱礼声在紫宸殿响起,李忱眼神复杂的看着眼前张议潮。

  张议潮五十有八,比李忱大十一岁。

  在李忱看来,他姿貌中等,但眉宇极具威严,气势甚至比旁边的令狐綯、崔慎由、萧邺等三相四贵还要强。

  哪怕是统领左神策军的王宗实在面对张议潮时,也很难在气势上将其压倒。

  他的气势,不是刘继隆那种锋芒毕露的气势,而是好似长剑在鞘,动则即出的气势。

  无意之间都能有如此气势,这才是能够带领河西百姓推翻吐蕃统治的人物。

  不过即便这般人物,也终究落到了自己手上。

  想到这里,李忱舒然,脑中早早想好的说辞,也在此时说出:

  “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

  “卿率义旅,收复河西,可谓关西神将,如今得见,但觉雄壮!”

  “若天下能多出几位如卿般人物,大唐何愁不盛?”

  他为张议潮戴上了高帽,张议潮却面色如常,毕恭毕敬作揖道:

  “收复河西,乃河西百姓一心同体之结果,非臣一人之功。”

  “臣已年迈,故入京为官,将河西之事授予臣侄张淮深,观察使索勋。”

  张议潮提起了张淮深和索勋的事情,其中张淮深在前,索勋在后。

  前者代表他扶持的人,后者代表朝廷扶持的人。

  二者共存,也代表张氏与朝廷可以共存。

  如此简单的表达,李忱及紫宸殿内诸臣自然能听懂。

  不过李忱没有开口,而是笑着与张议潮对视。

  张议潮在为张淮深争夺河西节度使旌节,可李忱不想给。

  在他看来,张淮深与索勋二人都名不正言不顺的在河西掣肘,加之北边甘州回鹘与嗢末制衡,这样的三角关系才能稳固。

  “陛下,河北道急报,成德军王绍鼎病卒,军中推举其弟王绍懿为留后,请表节度使。”

  令狐綯岔开了话题,而李忱也收回目光,略微皱眉道:“王绍懿此人如何?”

  “此人气度宽大,军民无不推举,对朝廷十分恭敬。”

  令狐綯说罢,李忱颔首道:“容朕考虑……”

  话音落下,他继续看向张议潮,而他与令狐綯的对话,无非就是在给张议潮下马威罢了。

  关于河朔三镇,张议潮早就与张议潭在书信中聊过了。

  河朔三镇中,若是论经济人口,则是以魏博见长,光人口便有三百多万,其次是成德镇一百九十余万,幽州一百四十余万。

  不过单说军事,魏博镇牙兵虽然名声在外,但魏博的军队构成和其他两镇不同,骑兵少,步兵为绝对主力。

  尽管其巅峰时有兵众十万的说法,但却在建中之乱中损耗非常严重,士众死者十之七八,基本已经消耗光了生力军,进入了总动员阶段。

  如果不是河北局势突变,唐廷在分割成德问题上处置不力,使得幽州朱滔、成德王武俊三万五千大军南下救援田悦,魏博镇恐怕会被马燧、李抱真的八万联军荡平。

  正因如此,建中之乱后,魏博镇没有参加过大的战事,哪怕重新募兵补员,镇内却渐渐养成了“保卫家乡可以,出境打仗不行”的特点。

  如果以防守本土为目的,魏博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差强人意,非多个雄镇联手,一般无法奈何。

  若是出镇作战,那战斗力就一泻千里了。

  相比较魏博,如今的成德则是局面稍好,但也远不如曾经。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的格局中,河朔三镇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就是成德。

  不过随着成德镇挑起建中之乱,战后成德镇的遗产便被易定、新成德,沧景三镇瓜分,成德也沦落到只有四州的地步。

  尽管成德镇依旧有四五万兵马,但其实力早已不如曾经。

  不同于成德、魏博两镇常以防御战为主,幽州基本是境外作战,且出兵数量非常雄厚。

  哪怕幽州镇几次对官军重拳出击,甚至在惬山一战中把官军主力马燧、李怀光打的大败,但幽州镇和朝廷还是有相同利益的。

  这个相同的利益,就是面对北方少数民族袭扰。

  中晚唐的幽州镇,虽然对朝廷来说是一块难以染指的化外之地,但幽州镇却也独自承担起了替大唐守边,防御契丹、奚的艰巨任务,这才是幽州镇常年保持十万规模军队的首要原因。

  长期在血与火中锻炼的幽州军队,其军队战斗力和数量都不是甘于安逸的成德、魏博可比的,其战斗力为当之无愧的河朔第一。

  不过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幽州,由于边防的特殊形势,以及极其不稳定的政治局势,无法有效发挥出其全部实力。

  统治最稳固的成德镇,限于本身实力的寡弱和军队规模较小,自保有余,争锋不足。

  经济最发达的魏博,本身具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却由于其极端的权力结构,使得本镇军人没有向外扩张的主观意愿,最后在历史的快速变化中逐渐沉沦。

  也正是由于这种局势,导致了河朔三镇内部的相对均势,使得河朔三镇在多次大洗牌中,始终没有发生一镇被另一镇彻底吞并的情况。

  就地缘来讨论,三镇能相互依存是有道理的,而比较之下,河陇就不太行了。

  不提高原上的吐蕃、土浑,单说草原上的回鹘、嗢末,以及内部的番口、龙家等问题,就足够牵制河陇不少精力。

  加上河陇人口不过五十余万,体量太小,疆域太大,整体来说是自保有余,开拓不足。

  若非有张议潮、刘继隆、张淮深这三个军事强人支撑,河陇全境根本无法收复。

  如今张议潮走了,河陇少了一个军事强人,只剩下刘继隆和张淮深,二人的压力也自然而然会变大。

  不提别的,凉州必然会让给索勋,而索勋的能力也不足以控制凉州,凉州最后还是得落到嗢末或回鹘手上。

  如果刘继隆无法收复凉州,那张淮深会走入死局,刘继隆也是同样。

  不过对于刘继隆的能力,张议潮没有半点怀疑。

  刘继隆缺的,只是一个让朝廷挑不出理来的借口罢了。

  等张议潮迁走汉口,番口必然作乱,胡虏必然南下,而索勋要么东逃关内道,要么身死凉州。

  索勋不论死还是逃,都将给刘继隆一个收复凉州的机会,而朝廷也根本挑不出理来。

  想到这里,张议潮心里有了想法,不免作揖道:

  “陛下,凉州汉口稀少,请陛下移民实边,以免凉州丢失。”

  “这是自然……”李忱闻言眼神微眯,顺杆上爬道:

  “张副都护不日便要收复西州,而西州胡杂众多,必然要迁入百姓,移民实边。”

  李忱心想迁徙人口可以,但张淮深必须去收复西州。

  问题在于,只要张淮深离开凉州,跑去西边收复西州,那凉州必然为索勋所获,而朝廷也可以在之后调离赤水军,逼索勋献出凉州。

  如此一来,朝廷便切断了陇右和河西的主要联系通道,三面包夹陇右的刘继隆。

  不过李忱也清楚,张议潮理应能看出这点,所以他大概率不……

  “陛下圣明!”

  张议潮颔首作揖,这让李忱及令狐綯等人纷纷错愕。

  他们可是知道张议潮经过了兰州,说不定见到了刘继隆。

  既然如此,那就是说二人关系不错,更别提刘继隆还派人给张议潮送礼了。

  不过二人关系既然不错,那张议潮为什么会同意张淮深离开凉州?

  众人不清楚,但李忱多疑的性格却让他在此刻怀疑,索勋会不会也是张议潮扶持的人选。

  如果是这样,那即便索勋占领凉州,河西陇右依旧铁板一块,迁入人口只会增长其实力。

  想到这里,李忱试探道:“既然如此,不如由卿操办此事,命张副都护收复西州。”

  “臣遵旨!”张议潮不卑不亢应下,李忱见状有些失了方寸,沉吟片刻后点头道:

  “既然如此,张司徒便先去操办此事吧。”

  “臣告退,上千万岁寿……”

  张议潮果断应下,起身便向外退走。

  待他离开,不等李忱开口,萧邺便诧异道:“陛下,张议潮此举,实不应该。”

首节 上一节 360/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