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492节

  瞧着陇右军步卒的装备,杨复光便不由倒吸了口凉气。

  按理来说,刘继隆麾下将士的装备,实际上就是《唐会典》中唐军该有的制式装备。

  但问题在于,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昔年的大唐。

  大唐财力有限,藩镇也同样如此。

  如果要按照标准对兵卒武装,那在每个兵卒身上的投入,最少不下五十贯。

  这五十贯还只是装备,而不包括对兵卒的培养。

  要知道,唐军的标准装备重量在六十斤左右,因此兵卒需要在自身负担六十斤重物的情况下,听从军令与敌军作战。

  这样的负重也就带来了极大的消耗,因此募兵过后,得将兵卒养得虎背熊腰才行。

  哪怕唐军强盛时,也不过以五千余万人口,养兵五十七万罢了,而五十七万中,只有六成能满足标准,余下四成基本都是不达标的驻兵和轻骑。

  崔铉所募的三万西川新卒,如今只有七成负甲,余下三成大概率是不会负甲了。

  除此之外,这些兵卒都是持一丈长枪,仅配横刀一柄、七斗弓一张或擘张弩一张,钝兵仅一把。

  饶是如此,兵卒负重也在五十斤左右。

  哪怕操训大半年,几万西川新卒也才堪堪能结些不算繁琐的军阵,身子还算强健,却比不得陇右这种虎背熊腰之士。

  若非见过武州、岷州等地的陇右兵马,杨复光兴许都会以为此处兵卒皆为刘继隆麾下牙兵。

  想到这里,杨复光试探着笑道:“节帅麾下兵马如此雄壮,想来应该有二万兵众吧……”

  刘继隆轻笑看向曹茂,示意其接茬。

  “二万?”曹茂明了,语气嘲笑道:

  “若是只有这点兵马,我陇右如何威慑四方?”

  “那不知……”杨复光试探询问,曹茂冷哼道:“我陇右有虎士四万余众。”

  “四万?!”杨复光倒吸了口凉气。

  他是清楚神策军和京西北八镇是个什么模样的,而这次外派出镇监军,又让他知晓了各镇精锐大概是什么模样。

  在他看来,以陇右此等兵马为标准,那神策军仅能拉出六七千人,京西北八镇最多不过二三万。

  诸如剑南、山南、河东、河南、淮南及江南等道藩镇兵马,与之相同的不过七八万。

  想到这里,杨复光不免又想到了近来皇帝的那番言论,不由得忐忑起来。

  在他看来,朝廷若是真要与陇右开战,估计战事才打响,秦州和文扶二州就要丢失了。

  各镇兵马甚至来不及调集,估计刘继隆就能打到凤翔去了。

  “得把陇右的事情告诉阿耶才行……”

  杨复光心中有了盘算,同时他也好奇陇右是拿什么养活的四万全甲精锐。

  西川有民数百万,为了赋税而把百姓搞的流民遍地,结果也不过堪堪能养五万兵马。

  在他看来,陇右百姓最多不过四五十万,十丁抽一的情况下,是如何拉出的四万精锐?

  杨复光十分好奇,可他的这番好奇若是被刘继隆得知,那刘继隆必然会毫不留情的嘲笑。

  陇右收税四成,那就是实打实的收四成,四成都能收到府库,更别提还有牙商和丝路为陇右赚钱了。

  反观西川乃至整个大唐,不管收什么税,胥吏先盘剥一道,官员再盘剥另一道,最后才到国库之中。

  明面上,大唐向百姓收取的赋税,折钱后不过一千七八百万贯,但实际上百姓却交了四五千万贯,乃至更多。

  没有破而后立的决心,大唐只能在腐败的吏治中倒塌,而这也是绝大部分王朝中后期所面对的情况。

  别的不提,如今的大唐君臣,恐怕连大唐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都不知道。

  他们所知道的,都是记录在文册上的老黄历了,实际情况是什么,就连盘剥地方的官吏都搞不明白。

  这玩意没人敢去统计,许多地方都是抄旧,然后添添减减,最后弄出本图籍来糊弄朝廷。

  有些事不上秤就四两重,要是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在浑浊的世道里,陇右才是按照规矩做事的那个,但也仅限于目前。

  腐化通常都是无声无息的,所以反复没有停止,只有持续和不断持续。

  “杀杀杀……”

  校场上的喊杀声还在继续,杨复光也在回过神来后询问道:

  “这个军营的校场,似乎有些大啊,莫非某些时候,会进行大操吗?”

  “自然。”刘继隆没有遮掩,既然要表现实力,那就得好好表现,别画虎不成反类犬。

  他朝着台下走去,边走边道:“大操不定日子,一年最少两次,每次最少两万人以上同时操练。”

  杨复光跟在刘继隆身后,同时鼻子抽了抽。

  瞧见他这举动,刘继隆也开口道:“马上就到吃午饭的时候了,杨监军与我一同尝尝这军中大庖厨吧。”

  “节帅有请,下官不敢不从。”杨复光笑脸迎人,语气和善。

  不多时,他们便走到了一排砖瓦房前。

  这些一排砖瓦房都敞开着门,门口就是灶台和大铁锅,里面则是有数十名身穿战袄的庖厨。

  十二间长长的砖瓦房,每间里面都有三口大锅,以及半人高的三个饭桶。

  杨复光跟着刘继隆来到其中一间,由于还没解散,所以还没有人在此排队。

  杨复光跟在刘继隆身后,从木桶里取出人脸大小的木碗和筷子。

  在木桶处打了粟米饭后,他接着就看到了三口大锅里的食物。

  第一口锅里是炒菠菜,第二口锅里是萝卜炖羊肉,第三口锅则是煎鱼块。

  “这是将士们的午餐?”

  杨复光错愕,但庖厨却已经将每个锅中的菜肴打到了他的碗里。

  尽管分量不多,但有肉吃已经很不错了。

  这个时代虽然出现了三餐,但通常把午餐说成“点心”,而且主要是世家子弟和庶族才能每日三餐,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享受到三餐这一说的。

  哪怕晚唐兵卒待遇不差,可基本上也只有早晚两餐,并且只有早餐有肉。

  想要两餐都有肉吃,那得是操练的时候。

  所以杨复光听到陇右军有午餐时,他便已经感到了惊讶,而当他瞧见午餐内有羊肉和鱼肉时,他便知晓了陇右军的兵卒为什么个个虎背熊腰。

  天天这么吃,不虎背熊腰才奇怪……

  “监军勿要误解,我军虽有三餐,但只有大操时,才能保证当日午餐和晚餐有两个肉。”

  “平时虽然也有三餐,但通常只有一个肉。”

  曹茂在替刘继隆解释,但杨复光听后却已经愣住了。

  平日里三餐也就罢了,午餐和晚餐竟然还有肉?

  尽管肉不多,不过二三两,但也足够诸镇仰望了。

  想到这里,杨复光也与刘继隆他们坐到了不远处的凉棚中,慢条斯理的将碗内饭菜给吃了个干净。

  这饭菜的味道,与他在家中吃的没有什么区别,这代表里面的油盐和香料没少放。

  虽然知道这是大操时才有的待遇,但杨复光却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摇头。

  刘继隆如此对待麾下将士,将士又如何不奋死效忠呢?

  真到了战场上,就他所了解的那些牙兵脾性,估计没有几只兵马能与陇右军对阵。

  即便能对阵,以朝廷如今的钱粮情况,刘继隆只要固守陇右,都足够让朝廷多加几次税了。

  “这里的事情,得丝毫不减的告诉阿耶才行!”

  杨复光在心里暗自想着,随后与刘继隆一同吃完了午饭,骑马返回了狄道城内。

  在他返回狄道城后不久,他便派人将他所写的手书送往了长安。

  当他所派的轻骑离开狄道城时,急促的脚步声便传入了都护府不远处的某座院子内。

  这座院子占地近十亩,不仅是四进出的结构,院内还有半亩不到的花园。

  此刻的刘继隆正在花园内与一老者下棋,而在狄道城内,能被称呼为老者,还能坐拥那么大院子的,也就只有举族迁徙陇右的封敖了。

  七十四岁的封敖仍旧精神,他的心神都沉浸在棋局上,而刘继隆虽然分心,却依旧能稳稳压制封敖。

  “节帅,那杨复光确实派人往长安送去消息了。”

  曹茂的身影出现在了花园内,刘继隆闻言颔首:“不必管他。”

  “是!”曹茂应下,而与刘继隆下棋的封敖却开口道:

  “你是准备借杨复光之手,告诉朝廷你的实力,让朝廷为此心生忌惮?”

  “阿翁猜的不错。”面对封敖,刘继隆毕竟是晚辈,所以不管封敖问什么,能回答的他都会回答。

  得到刘继隆的回答后,封敖捋了捋自己那尺许长的白须,接着说道:

  “杨复光的养父杨玄阶是左神策军副使,相信用不了两年,就能爬上左神策军中尉的官职,位列北司四贵之一。”

  “你通过他去传信,倒是也选择对了。”

  “不过当今至尊毕竟手段稚嫩,与你这般人物比不了。”

  “倘若那位至尊还没弄清楚神策军的情况,兴许会以为你在挑衅朝廷……”

  封敖对李漼不太看好,毕竟李漼在处理南蛮和流民、陇右等问题上的手段太过稚嫩。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问题,毕竟许多皇帝都属于平庸老成型,二三十岁的时候,手段确实不够成熟,但等四十多岁就好了。

  李漼与刘继隆同年出生,但手段高低却一眼可见。

  “当今那位至尊虽然手段不行,但也应该不愚蠢。”

  “南衙北司都阻止其对我用兵,他应该察觉到了不对劲。”

  “只要他搞清楚问题所在,便不会再如此鲁莽了。”

  刘继隆倒是没有像封敖那样看低李漼,毕竟李漼现在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是李忱留下来的。

  李漼即位后态度强硬,甚至有些骄傲自大,这并不奇怪。

首节 上一节 492/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