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491节

  “无碍,监军先入座吧。”

  杨复光先是一番夸赞,随后才缓缓入座。

  待他与刘继隆入座后,他倒也不遮掩,反而是开门见山道:

  “节帅,此次我北上,所为的不仅仅是马匹,还有粮食。”

  面对杨复光的这番话,刘继隆倒是没有生气,而是颔首轻笑:“若是挽马,我军马场内倒是不少,但是粮食嘛……”

  他顿了顿,不免调侃道:“西川天府之国,为天下粮仓,难不成是要与我买卖粮食?”

  杨复光苦笑,他自然知道这是刘继隆在打趣,毕竟当初西川历任节度使在粮食和人口上,可没少阻拦刘继隆派人采买和迁徙。

  “节帅说笑了,西川粮价便宜,已经是曾经的事情了。”

  “自六月以来,陇右贩粮甚多,我西川临近陇右的几个州县粮价都因此回落。”

  “得知此事,崔使相派下官前来采买粮食,不知道节帅是否愿意做这笔买卖?”

  崔铉派杨复光来买粮,这倒是有些出乎刘继隆的预料。

  毕竟陇右境内的羌水是通往东川和山南西道,而非通往西川。

  陇右境内唯一通往西川的水路便是被世人误以为长江源头的岷江,而岷江在松州段难以通航。

  既然不能通航,那就只能走陆路,但陆路运粮的成本也会随着距离而不断抬高。

  王焘等人不是没想过把粮食贩往川南,但都因为人力物力而中止,只能将粮食贩往绵州、茂州。

  若是继续往南贩卖,粮价必然要高出西川的粮食市价。

  尽管不知道崔铉为什么要让杨复光来买粮食,但再过两个月就要收割秋粮了,到时候陇右市面会多出二百万石左右的粮食。

  趁着这个机会,把粮食卖给崔铉,以此作为交换,让崔铉放流民北上倒也不错。

  这般想着,刘继隆开口说道:“陇右人口不足而粮食丰富,若是崔使相愿意放流民北上开垦荒地,我倒是愿意贩卖粮食给崔使相。”

  刘继隆率先开口,也不担心会因此而被杨复光掌握先机。

  对此,杨复光心里略微诧异,但他此次过来,本就是要与刘继隆商量‘以人换物’的事情,因此倒也没有藏拙。

  面对刘继隆的这番说辞,杨复光干脆也坦荡道:

  “想来节帅也清楚,西川逃民日渐变少,主要是因为我西川派兵拦截的缘故。”

  “不过此番作为,却并不是我家使相故意阻拦,只是朝廷有旨意,不得不遵循。”

  杨复光把他和崔铉先摘了出去,但刘继隆并不答话,只是笑着与他对视。

  杨复光倒是尝试与他对视,但面对刘继隆那眼里含笑的目光,他最终败下阵来,不得不说道:

  “听闻陇右缺少移民,而我西川缺乏马匹与粮食。”

  “若是节帅愿意送马匹与粮食进入西川,那我家使君必然投桃报李。”

  相比较杨复恭,杨复光显得十分警惕,并没有说买卖或交换人口,只是解释了原因,并以‘投桃报李’四个字来暗示刘继隆。

  只可惜刘继隆要的不是暗示,而是实际的人口。

  “这是陇右的炒茶,虽然在外也能买到,但基本都是五年株的茶叶,而我这里的茶叶则是百年老株的茶叶,杨监军不如尝尝。”

  刘继隆没有搭话,只是让杨复光品茶。

  杨复光也不傻,他知道这是刘继隆不满他遮遮掩掩,因此他重新整理了一番思绪,接着举起茶杯抿了抿。

  “确实是好茶!”杨复光放下茶杯,接着夸赞道:

  “不仅茶叶完整,泡出来的茶汤也足够透亮,茶汤的先鲜后醇,层次十足。”

  客套过后,杨复光决定拿出诚意,因此开口说道:

  “龙州和绵州的眼线太多,只能走茂州和翼州,将人送往松州后交由节帅您们自己安排。”

  “我们只选青壮,绝不选老弱,因此这价格兴许会高些。”

  杨复光字字斟酌,说话同时,不断观察刘继隆表情,确定刘继隆没有不满后,他又接着说道:

  “三个人换挽马一匹,或一个人换粮十石如何?”

  “嗤……”刘继隆闻言忍不住笑出声来,而旁边陪同的高进达与崔恕也开始了压价。

  “杨监军,这些百姓留在西川,你们也没有多余的钱粮安置,届时说不定还会生乱。”

  “三石粮食,这都足够在西川的口马行买五个壮丁了。”

  眼下流民遍地,人也就变得不值钱了。

  十石粮食,这都足够一个人吃两年了,陇右自然不会以这种价格采买人口。

  陇右粮食多不假,但这不代表陇右都护府的人是傻子。

  “杨监军若是真心做买卖,那还是拿出诚心价吧。”

  崔恕语气平淡,杨复光听后也不免汗颜,只能压价道:“五个人换挽马一匹,或一个人换八石粮食……如何?”

  面对这个价格,高进达仍旧不满,因此他摇摇头道:“六个人换挽马一匹,一个人换粮食六石。”

  “这未免太少了吧……”杨复光笑呵呵的与高进达打着商量。

  高进达见状还想开口,刘继隆却适时开口唱白脸道:

  “六个人换挽马一匹,一个人换七石粮食。”

  话音落下,他看向杨复光:“如何?”

  杨复光也知道三人是在变着法压价,但对于西川来说,能解决流民的事情,又不用花钱采买马匹和粮食,这笔买卖怎么谈都是赚的。

  当年白敏中能被弹劾,主要还是北司当时不够团结,而自家阿耶与叔父权柄不大,帮不上忙。

  如今自家阿耶和叔父权柄极重,只要他们不松口,即便是王内相也只能点头。

  这般局面下,自然不用担心旁人弹劾。

  想到这里,杨复光便作揖道:“如此的话,便卖节帅一个面子,以此价成交。”

  “如此甚好。”刘继隆举起茶杯,与杨复光遥遥碰杯。

  杨复光见状哑然失笑,但还是举起茶杯,与刘继隆隔空碰杯后将茶水饮下。

  “传膳吧。”

  刘继隆吩咐正堂外的兵卒,不多时便见一道道菜肴传入正堂之中。

  买卖谈成,自然要招待酒肉。

  虽说付钱买人不如过去两年花钱打点来的便宜,但却能把整个西川官员都绑上陇右这艘船。

  日后西川若是有变,陇右想要入川也更为轻松,刘继隆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杨复光图刘继隆的资本,刘继隆图西川的盘子……

第313章 展露实力

  “遇大阵,弓弩手在前,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即发箭。”

  “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驻队人收。”

  “弓弩手各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各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

  “杀杀杀——”

  八月初,当肃杀之声震彻四周,狄道城北十余里外的军营内却喊杀震天。

  作为军镇制度下满编的存在,临州镇官兵有战兵四千零五十人,辅兵四百五十人,共计四千五百人。

  四千五百人分为三军,分别是狄道军、长乐军、大夏军,每军一千五百人。

  临州三县的城防,主要是由三军轮流当值。

  不当值的其余两军兵马,则是在狄道城北的临州镇军营操训。

  此刻,刘继隆站在校台之上,面前是占地近千亩的宽阔校场。

  校场上,两军各自结大阵操训,每军左右两侧各布置二百余精骑,精骑身披扎甲,头戴铁胄,插雉翎,马鞍两侧有硬弓、软弓、箭囊及箭矢。

  马鞍一侧挂有得胜钩,钩上放置丈三长枪,另一侧则是挂着两柄金瓜锤。

  若是算上精骑腰间的鄣刀、横刀,那一名精骑身上起码有六七种兵器。

  换做普通的马匹,必然是无法承受这连人带甲二百余斤的负重。

  即便是同时代各藩镇军中的军马,驮负那么多东西,也很难进行奔袭,哪怕是短途奔袭也十分困难。

  但河陇大马不同,高大健壮的河陇大马,主要是以昔年大挽马和河曲马、突厥马培育得来的马种。

  这本是吐蕃人为己方精锐骑兵培养的马种,结果马种还没开始扩散,吐蕃就先一步内乱了。

  刘继隆异军突起后,这些马种都被刘继隆收揽,继而发展出了如今的河陇大马。

  “节帅治军才能,天下难有出左右者!”

  忽的,刘继隆身后传来了盛赞声,刘继隆回头瞥去,当即便瞧见了身为西川监军的杨复光。

  杨复光与刘继隆谈好买卖后,并未匆匆离去,而是派人回去告诉崔铉这个好消息,他本人则是留了下来。

  不过他倒也坦荡,直接与刘继隆开口,想要见识陇右军之雄壮。

  刘继隆清楚,这人恐怕是想打探陇右军虚势,但他也并不藏拙。

  适时让唐廷了解一点自己的实力,更有助于自己安心发展。

  如果能借杨复光的嘴,让当今那位至尊了解自己的实力,恐怕那位至尊就明白先帝为什么迟迟不敢对陇右动手了。

  正因如此,刘继隆在翌日来到了临州大营,杨复光也在随行人员中。

  面对陇右兵马操训,杨复光确实眼前一亮。

  临州镇的兵马虽然不多,但三千人对垒操训的兵势,却比崔铉在嘉州所操训的那三万西川新军还要令人震撼。

  杨复光并非不知兵事,所以他大致一看,便了解了陇右军的情况。

  从他所见规模来看,陇右一镇大概是四千多人,每军一千多人。

  每军一千五百人中,有精骑约四百余人,余下还有近千步卒。

  这些步卒装备与精骑相差不大,配有弓弩、丈二长枪和金瓜锤一柄,鄣刀、横刀各一柄,以及弩矢、箭矢各一壶。

首节 上一节 491/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