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490节

第312章 引狼入室

  “看来他是想对回鹘残部动手,不然之前迁徙的那两千多汉口也足够他在西州站稳脚跟了。”

  七月末,在朝野因为陇右事情各方打探的时候,前往兰州的刘继隆却才刚刚返回狄道城。

  与此同时,西州的轻骑也将张淮深的手书送到了刘继隆手上。

  面对张淮深请求迁徙人口的手书内容,刘继隆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卖他个面子。

  不为别的,单说张淮深如果能在西州站稳脚跟,那陇右也能从丝路获取更多的财富。

  与每年近百万贯的生意相比,些许人口倒也不算什么。

  只是在此之前,他还是得与张淮深好好讨论讨论西域的事情。

  思绪到此,刘继隆便提笔写了封回信,内容主要是劝张淮深站稳局面,潜心发展。

  这几年但凡有可迁徙的人口,他都会想办法迁往河西,帮助他在西域站稳脚跟。

  此外,刘继隆也将朝廷废除九厘税的事情与张淮深说了个清楚。

  自九厘税废除以来,加上诸道严防死守,涌入陇右的人口渐渐变少。

  刘继隆可以通过贸易将人口迁徙河西,但他不可能迁徙自己治下的百姓前往西域。

  一份信写完,刘继隆吹干墨迹,将其装入信封中,递给了面前的曹茂:

  “我记得这几个月涌入犯事的人口有一千二百多人对吧?”

  “把这批人和这封信送往甘州,若是酒居延要出钱买,便每人收十贯即可。”

  曹茂点头应下,转身便走出了衙门。

  在他离开后不久,正堂外便又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刘继隆抬头看去,却见是崔恕匆匆赶来,隔着十几步便作揖道:

  “节帅,西川监军杨复光到了盘堤县,说是要与您谈笔生意,希望来狄道城与您面谈。”

  “杨复光?”刘继隆略微皱眉,他大概想到杨复光为何而来了。

  “看来西川逃民变少的事情,与这崔铉和杨复光有关啊……”

  刘继隆平静开口,崔恕也点头道:

  “下官也是这么想的,而且王思奉、刘英谚等人也曾写信传来,说是西川这半个月以来,增加了巡边的兵马。”

  崔恕的话,让刘继隆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上次这杨复光来买挽马,我记得只买了一万匹对吧?”

  “是……”

  眼见崔恕点头,刘继隆继续说道:“那崔铉在西川募兵三万,如今也练兵大半年了。”

  “西川虽然人口众多,但畜力却不算多。”

  “此前就任西川节度使的那些官员,大多都与我们有贸易往来,基本都在贸易马匹。”

  “这崔铉如今把边境卡的那么死,恐怕是要效仿昔年白敏中,以口马流民与我交换马匹……”

  崔恕闻言眉头紧皱,脸色浮现不满:“节帅,要不要继续效仿当初,想办法把这崔铉调走?”

  “不必!”刘继隆摇头否决了他的想法,同时解释说道:

  “昔年我出手对付白敏中,是因为白敏中这厮又想要马匹,又不想壮大我们,每每在口马贸易上针对我们。”

  “白敏中在任时,每年涌入陇右的人口并不多,所以我才拥挤将他调走。”

  “崔铉与白敏中不同,若是崔铉能被我们拉拢,那即便用马匹交易流民也未尝不可。”

  相比较白敏中,崔铉无疑好对付多了,而且贪念也更重。

  刘继隆不怕崔铉贪念重,就怕崔铉和白敏中一样有远见,处处钳制陇右发展。

  若是能凭此贸易将崔铉牢牢绑在西川,让其为自己服务,那自己也就没有冒险入寇劫掠西川人口的必要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口道:“告诉王思奉他们,派兵护送杨复光来狄道城,另外通知武州、宕州、岷州、临州等处矿场,别让杨复光知道火药的事情。”

  “是!”崔恕不假思索的应下,随后退出衙门,将刘继隆的军令传往了各州。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派人传来了高进达,并命他将都护府内六司的文册汇总都带了过来。

  不多时,刘继隆面前便摆满了文册,足足上百本。

  这上百本文册,包含了陇右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耕地到茶叶、蜡烛、矿产到人口,各类产业情况都通过数据呈现在了刘继隆眼前。

  随着时局安定下来,陇右牧场的牧群在不断壮大,说是牛羊百万也不为过。

  那些无法驯化的黄牛,以及鄯廓洮叠松等五州的牦牛,基本都是用作肉牛贩卖。

  至于那些驯化的黄牛,基本上都被都护府发给了百姓,而百姓则是在安定下来后,通过牛生牛来偿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火药的消耗不少,基本存不下什么硝石啊……”

  刘继隆看着关于火药厂的文册,眉头微皱;高进达见状解释道:

  “我们虽然也有硝石矿,但质量不如河西。”

  “没有战事的时候,基本都靠与河西买卖。”

  “如今火药消耗甚多,主要是因为开采矿石,修葺道路和堰堤的原因。”

  “虽说每年存不下什么火药,但开采的金银铜铁等矿石却不少。”

  高进达一边说着,一边为刘继隆翻找到了工司治下矿课的文册。

  “按照上个月的产出,如今陇右每年能产出八千多两黄金,五万多万两白银和九十多万斤铜。”

  “黄金和白银都存起来了,铜锭则是制成铜钱,每年能制钱近二十万贯。”

  “除此之外,每年冶炼而成的铁料也在一百三十万斤左右,石炭在三百四十万斤左右。”

  文册上的金银铜铁产量引人注目,可说在采矿技术上,如今的陇右正在直追几百年后的明清。

  清代云南十几万矿工,硬是能挖出八百万斤铜,而今陇右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四万多矿工铁匠却实打实的养活了四万户人家,二十余万百姓。

  “府库中积存了多少铁料和石炭?”

  刘继隆忍不住询问高进达,高进达见状又翻出文册,向刘继隆汇报道:

  “铁料积存的红线是五十万斤,余下的基本都交给王焘等人贩往各州了。”

  “石炭积存的倒是不多,除了冶铁用到石炭和木炭外,百姓取暖也会用到石炭。”

  刘继隆接过文册查看,仔细翻看后才发现府库内积存的金银数量已经不少了,折钱过后,起码能值三十万贯。

  不过如今陇右掌握丝路贸易,而长安那群世家贵胄在香料上,可谓本钱十足。

  “向长安贩卖香料的事情,如今还顺利吗?”

  “顺利……”高进达高兴的笑道:

  “这两年下来,进奏院的香料铺子只要开张,最名贵的那些香料都会被采买一空。”

  “余下较为普通的香料,也都被长安城内的官员买的精光。”

  “今年的香料才运抵长安不到两个月就售卖一空,还有您的小说话本也卖得极好。”

  刘继隆本以为每年十几万斤的香料,足够让长安的那群世家贵胄掏空家底。

  但事实证明,他还是太小看长安的那群世家贵胄了。

  三十贯一两的龙脑香,这些贵胄一买就是好几斤,更别提其它的郁金香和黑沉香了。

  若非西域经过吐蕃祸害而破败,加上丝路堵塞数十年不通,刘继隆都想弄个百万绢帛售卖西域了。

  眼下每年三十万贯的商货,西域都才堪堪消化,更别提百万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叹息:

  “与长安那群世家贵胄比起来,你我之流,还真是井底之蛙。”

  “那倒是……”

  高进达苦笑,他明白自家节帅是什么意思。

  如今大唐遍布流民,不提落草为寇的,单说四处乞讨的,便不下百万之众。

  龙脑香对于那些世家贵胄来说,不过是焚香文雅之物。

  但一年下来,他们所用的龙脑香都足有数百斤之多。

  若是将其折色为钱,拿去买粮赈济灾民的话,都足够百万流民吃整整一个月了。

  世家斗富,庶族囤粮,百姓则流亡他处,沿街乞食,但求苟活……

  好在这天下之中,还有陇右这样的地方。

  这般想着,刘继隆回过神来,继续与高进对陇右的各项产业讨论起来。

  哪些需要裁撤人手,哪些需要增加人手……

  这些各种各样的杂事,都需要刘继隆耐心解决。

  时间一点点过去,小半个月一晃而过。

  待到七月末梢,西川的杨复光也在崔恕的带路下,小心翼翼的走入了陇右都护府正堂之中。

  “刘节帅!”

  杨复光隔着老远便开始作揖,刘继隆见状起身作揖回礼。

  不多时,杨复光便走入正堂,同时对刘继隆外貌打量了起来。

  尽管已经从自家堂兄那里了解到了刘继隆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近距离观察下,却还是觉得自家堂兄说的有些收敛了。

  年近而立的刘继隆,看上去却和长安城内那些二十三四的探花郎一般大。

  若非常年外出导致皮肤偏向古铜色,说是探花郎也不会有人怀疑。

  “杨监军,请入座吧!”

  刘继隆倒是没有如杨复光那样仔细打量,而是大概看了一眼,随后便伸出手来,示意其入座。

  “节帅姿貌嶷然,某粗看之下,不免有些失礼,劳节帅勿怪。”

首节 上一节 490/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