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500节

  不等众人反应过来,马成便一步跨入堂内,目光放在了马懿身上。

  “好,变黑了,但也更像个男人了!”

  “阿耶……”

  马成夸赞着自家大郎,而身为大郎的马懿也起身恭敬行了一礼。

  马成颔首,随后看向窦氏:“你带四郎他们去厢房玩,另外让人准备酒菜,我有事情与大郎说。”

  “好”窦氏应下,随后便起身带着两个女儿和小儿子走了出去。

  眼见他们走入厢房,马成这才走到主位坐下,独断道:

  “你这次回来,我会想办法让你崔叔父将你留在河州当兵的。”

  “你到时候就当都护府的兵卒,每天在衙门这里护卫就行……”

  “阿耶!”马懿打断了自家阿耶的话,随后倔强说道:

  “这么做,那我们‘下乡当兵为吏’的意义是什么呢?”

  马成显然没想到向来听话的马懿会反驳自己,他有些欣慰,却又有些生气。

  他亲手为自己倒了杯茶,紧接着继续说道:“这乡也下了,兵也当了。”

  “下乡我管不了,那是节帅指定让你们去凉州下乡的,我干涉不了,但你当兵这件事情,我可以干涉。”

  “我留你在河州当兵,是为了让你娘能随时看到你,但日常的操训你还是得在军营跟着训练。”

  “我也不会因为你是我儿子,我就特意的包庇你,也……”

  “您这还不是包庇吗?”马懿忍不住质问起来,这让马成火气上来了。

  “砰——”

  他拍案站了起来,眉头紧锁的呵斥道:“你以为就我一个这么做吗?”

  “你去其它州的军营,你以为就没人会帮你?”

  “有我在这里,你不管去哪里当兵,都会有人知道你。”

  “到时候你不在我面前,包庇你的人反而更多,更厉害!”

  马成想的很简单,既然去哪里都有人会看在自己的面子上照顾马懿,那不如让马懿留在自己身边。

  只是对此,马懿却不服道:“那我就去狄道,去都护府!”

  “小兔崽子!”马成瞪眼,随后一把将头上的幞头抓了下来。

  马懿愣住了,不是因为马成生气,而是因为马成花白了大半的头发。

  不知不觉中,自家曾经那个顶天立地的父亲,竟然已经这么老了……

  注意到马懿的目光,马成也反应了过来,不急不躁的将幞头戴回头上,随后冷哼道:

  “老子诚心帮你,你这厮竟不领情,到时候去了军营里被人说风凉话的时候,莫要怪老子没提醒你!”

  “这风凉话我早就听够了!”马懿叫嚣着,毕竟他这个小马使君在他还没去凉州的时候,凉州那边的官员就已经知道了。

  从番和县衙的官员到大斗乡的巡检王兆,还有村里的那些流言蜚语……

  他自认为自己已经接受住了一切,因此他才有了走出去的胆量。

  望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马懿,马成摇了摇头,最后坐回位置上哼道:“那就走着看吧!”

  作为过来人的马成十分清楚,与乡野的风言风语相比,军营里的那种阴阳怪气才令人难受。

  既然这小子想要试试,到时候希望他能咬着牙走过当兵的两年。

  这般想着,马成抬头看向外面:“那女子,你家郎君和小郎君快饿死了,饭菜呢?!”

  话音落下没半个呼吸,便听到了窦氏那泼辣的声音:

  “你个田舍汉,你再叫唤,我晚上就拿你那破刀把你给砍了!!”

  马成闻言不服,想试图叫嚣什么,但最后还是缩了缩脖子,认了怂……

第318章 岭西多病

  “轰隆——”

  腊月,当世家庶族们都在为了庆祝新年而准备年货时,雷鸣声却在陇右皑皑雪山间作响。

  与白雪迥异的扬尘升起,不多时便又慢慢落下……

  “咳咳!”

  咳嗽声在河谷内响起,崔恕伸出手拍了拍那无法驱散的扬尘,对身前的刘继隆说道:

  “节帅,这么冷的天气,您没有必要亲自来这里的。”

  在他身前的刘继隆闻言轻笑,转头打趣道:“我若是什么都不知道,这节帅当得还有什么用?”

  此刻二人所在位置,乃是岷州通往成州的新修官道。

  岷州与成州的距离很近,可由于山川阻隔,因此必须走寒峡南下宕州,随后绕道前往岷州。

  这一来一去,路程接近五百里,而且许多地方狭窄崎岖,不便商货和物资运转。

  正因如此,当火药被运用到官道扩修后,刘继隆便下令修建了三条重要的官道。

  第一条是扩修鄯州通往甘州的三斜道,第二条是修葺昔年吐蕃修到一半就抛弃的渭州——成州官道。

  第三条官道,也就是刘继隆他们所处的这条官道,全程不到三百里的岷州——成州官道。

  岷成官道历经五年,今日终于打通,全长二百八十四里,官道宽三丈,道路用石碾夯实,十分坚固。

  有了这条官道后,成州就能接受渭州、岷州、成州三个方向的支援,进可攻、退可守。

  “节帅!前方的那处危崖已经炸塌了!”

  忽的,前方传来激动且恭敬的声音。

  刘继隆闻言看去,只见前方土路上方的危崖已经被砸塌,如今成了碎石落地土路上。

  现在只需要将这些碎石推到土路旁,再把土路夯实,那官道便能通行了。

  尽管修得很简陋,比不上朝廷所修的直道严苛,却也足够陇右内部通行所用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向前方那位戴着木藤头盔的官员询问道:“没有人受伤吧?”

  “没有!”官员连忙回应,刘继隆见状走上前去,只见数百名工人已经开始清理碎石。

  他们身上穿着冬衣,冬衣由两块厚布制成成衣,然后塞入柳絮来御寒。

  每当瞧见这些柳絮冬衣的时候,刘继隆都十分怀念棉花,因此他不免看向崔恕:

  “王焘他们派去崖州的人,可曾有消息带回?”

  “未曾。”崔恕不假思索的摇了摇头,这让刘继隆叹了口气。

  张淮深拿下西州后,刘继隆便从他那边获得过棉花,但西域的棉花显然与后世的棉花有很大区别。

  后世的棉花十分蓬松,一亩能产二百乃至五百斤,高质量的土地还能提供更高的产量。

  但刘继隆从张淮深处获得的棉花却与后世并不相同,首先就是棉桃很小,只有拇指的指甲盖大小,而且棉桃内部有许许多多的籽,这个时代没有能够处理的技术。

  除此之外,便是产量很低,每亩不过二十几斤,而且这还是在西州高昌适宜地区的产量,若是引进他处,产量还将耕地,甚至根本种不出来。

  就那么一点纤维,而且还很挑土地,又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

  这也难怪汉唐虽然都发现了棉花的作用,却没有大规模种植。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算彻底放弃了对西域棉的引入,转而看向了海南的黎族棉。

  棉花传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西北,一条是西南。

  棉花传入中原后,基本没人去培育它,都将它当做观赏品。

  唯一培育棉花的,便是海南岛上缺乏纺织品的黎族。

  由于缺乏纺织品,所以他们便开始了培育棉花,让棉花适应海南的气候。

  恰好这时黄道婆学习了黎族的棉纺技术,带来技术革新,而南方沿海土地偏盐碱化,无法种植其它作物。

  这种时候,黄道婆带来的黎族育种棉花却因为耐盐走入众人视线,最后在明初朱元璋的大力推广下,海南棉花开始在各地扎根发芽。

  凭借着海南棉的特性,明军也成为了中原王朝中鲜少向东北深入的王朝。

  不仅在后世吉林的位置修建了吉林船厂,还派人沿着黑龙江北上去到了出海口,登上了库页岛。

  只可惜后续统治者无能,不仅废弃了船厂,对东北也以招抚为主,没想过积极开发。

  刘继隆不知道现在的黎族是否已经培育出耐盐耐旱且产量远超西域棉的海南棉,但即便没有培育成功,想来也已经进行了很久。

  从海南获得棉花培育,远比从西域获得棉花培育要更快更方便。

  这么想着,刘继隆对崔恕提醒道:“海南棉的事情如果有了消息,立即告诉我。”

  “是……”崔恕连忙应下,而此时土路上的碎石也清理了个七七八八。

  剩下还有几块一人高的石头没清理,但旁边已经有工人准备好了木锤和铁钎,想来不是难事。

  “走吧,去岷州看看去。”

  “是!”

  刘继隆带着崔恕往岷州赶去,而岷州作为李骥管辖的地方,刘继隆也很好奇李骥将岷州管得如何。

  岷州的地形比起陇西六州的地形,自然不如后者。

  但若是放在陇南七州里,那它的地形无疑是七州中最好的。

  正因如此,岷州在刘继隆的迁徙计划中,无疑是七个州中的魁首。

  如今的岷州有人口八万三千余,境内三县十二乡四十八村。

  因此从临州往岷州南下的路上,每隔二十里就能看到有村庄升起炊烟,也能看到百姓在村庄四周开荒干活。

  冬季很冷,土地也比春秋两季要坚硬,但因为作物死绝,更容易平整土地,所以百姓也不会放过冬天开荒的机会。

  “冬闲变冬忙,土地大平整”这番话,适用于除极寒天气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瞧着那些移民多为青壮和健妇,刘继隆不免叹了口气。

  “节帅?”

首节 上一节 500/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