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499节
高进达将问题回应,接着又说道:“与西川的互市中,过去一个月里涌入三万七千余口。”
“其中只有第一批的八千余口北上,余下百姓都在松州。”
“松州衙门的仓库内倒是有足够的石炭与粮食,这些百姓基本都能渡过寒冬。”
“不过西川还在不断迁徙流民,等开春之后,松州囤积的那二十多万石常平粮,恐怕也会被消耗干净。”
“届时需要从岷州运粮前往松州,再从临州运粮前往岷州。”
“此外,明年涌入百姓,也决定着开春后衙门能卖出多少粮食。”
“下官算过,每涌入一名百姓,都护府都需要花费六石粮食去安置他们。”
“安置的粮食,大多从市面采买,而市面的粮食是有限的。”
“届时粮食用多了,能采买后贩往剑南道和京畿道的粮食就少了。”
高进达所说的,是如今陇右的粮食运转问题。
假设陇右今年产粮一千万石,那么赋税是四百万石,百姓手里能留下六百万石。
但问题在于,陇右许多百姓都在这几年太平中存下了粮食,因此他们把新粮换旧粮,留下自己的口粮后,剩余的粮食就会被地方县衙收购。
这些多余的陈粮数量,基本是可以通过算术算出的。
大口每年最少六石,而未成丁的小口则是四石半。
通过这个公式,都护府基本上可以提前知道,每年能卖多少石粮食。
这些粮食收购走,有益于陇右粮价平稳。
但若是涌入人口太多,届时地方衙门采买粮食,市面粮食不够的话,就会将粮价抬高。
高进达担心的,都护府把粮食卖了之后,涌入太多人口导致地方粮食上粮食不足。
他自然有解决的办法,但这种事情还是得询问刘继隆才行。
对此,刘继隆也没有让他久等,而是直接说道:“预留五十万石就行,余下的正常卖给西川和关内道、京畿道。”
趁着境外诸道粮价飞涨,趁此机会大肆掠财,积攒日后所需军费。
反正只要有陇右这个基本盘在,只要自己不搞什么鲸吞,便很难出现粮草不济的情况。
由于朝廷三次加税,诸道生产基本都遭到了破坏,唯有陇右、河朔三镇这种财政独立的藩镇不被影响。
生产稳定是逐鹿天下的基础,而陇右已经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静待天时。
不过静待天时实在不好,刘继隆更倾向于主动出击。
想到这里,他目光看向崔恕,略微整理过思绪后,这才主动说道:
“王式那边盯紧,另外再派人打探打探河南道和淮南道、江南道的流民情况。”
“是!”崔恕作揖应下,刘继隆见状摆手道:“都退下吧!”
二人作揖告退,刘继隆也起身走向了内院。
半个月后,距离临州二百里外的河州抱罕县已经被初雪覆盖内外。
“终于回来了……”
马背上,披着披风的青年人呼出一口白雾,接着抖动马缰进入了抱罕城内。
作为河州治所,抱罕县无疑是陇右最为富庶的几座城池之一。
可是面对喧嚣的街市,青年并未逗留,而是抖动马缰前往了河州衙门的后门,下马敲了敲后门。
在木门的吱呀声中,两名兵卒推开了后门,上下打量起了青年人。
“是我回来了!”
青年人将披风取下,露出本来的面貌和体态。
两名兵卒不断打量,有些不敢确认眼前人身份。
“张权、刘懋……现在认出我了吧?”
青年人无奈叹气,两名兵卒闻言眼前一亮,连忙作揖行礼:“小使君,您回来了!”
在这河州,能被称为小使君的人,也就只有刚刚结束下乡回家的马懿了。
马懿叹了口气,无奈道:“你们两人现在怎么也学会看人下菜了?”
“嘿嘿……这…您变化太大,我们两兄弟确实认不出来……”
张权与刘懋干笑回话,马懿也并未生气,只是朝内走去,同时头也不回的说道:“以后称呼我表字或大郎就行,莫要称呼小使君了!”
瞧着他朝着内院走去,张权与刘懋面面相觑。
待马懿走远,刘懋这才摸了摸自己的络腮胡:“小使君变化有些大啊……”
“岂止是大,若非叫出我们名字,我都以为是城里的田舍郎了!”
“不过小使君这次对我们态度倒是好了许多,这下乡到底有多苦啊,把人都弄成这样了……”
“别管那么多,下次继续称呼小使君,等小使君让我们继续改称呼,到时候再改也不迟。”
二人对话间,马懿却已经推开了内门,随后与内院守内门的两位嬷嬷行了一礼后,两位嬷嬷才认出了他。
“小使君回来了!”
“细君,小使君回来了!”
不多时,内院里就响彻了两位嬷嬷的声音,而内院厢房里也传出了东西栽倒的碰撞声。
四旬妇人带着两名十二三岁的女子与一名五六岁的男孩走出了厢房,与走入内院的马懿四目相对。
“大郎!”
妇人走上前来,激动抱住了马懿,而两名女子也连忙走上前来,笑吟吟的喊着:“大兄。”
那五六岁的男孩躲在两名女子身后,面对突然出现的马懿,有些不知所措。
“阿娘、大妹、二妹,四郎……我回来了。”
马懿笑着回应四人,窦氏也缓缓松开了马懿,满意的看着他说道:
“不错,长黑了许多,但健壮多了,人也懂礼貌了。”
窦氏是马成的原配,跟随马成从酒泉走到山丹,又从山丹走到了五泉,最后来到河州抱罕县安家落户。
她虽然是农妇出身,但也知道不能宠溺孩子,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然后平平安安就行。
马成虽然总是说她小家子气,却始终与她不离不弃。
哪怕当上刺史后,马成也只是纳了两个小妾,并且把他们安置在西花厅,对窦氏依旧尊重和依赖。
“阿娘,阿耶去哪了?”
马懿四处张望,窦氏笑道:“他去城南了,今天有批移民到了城南外二十里的平夷乡,估计要安置到天黑才会回来。”
“你想吃什么,和阿娘说,阿娘下厨做给你吃!”
“没什么想吃的。”马懿摇摇头,窦氏见状则是摸着他粗糙的粗布衣皱眉:
“怎么穿着粗布衣就回来了,快去澡堂洗洗,换套锦袍再出来。”
“没事的阿娘,我已经穿习惯了。”马懿不愿意现在就换掉粗布衣,因为这是马阿娘一针一线缝给自己的。
哪怕要换,也不是现在,更何况这套布衣还很新。
“好吧,不换就不换吧。”
知子莫若母,窦氏可以感受到马懿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让他喜闻乐见。
她拉着马懿来到内院正堂里坐下,两个妹妹和男孩也跟着走进了内堂。
马懿瞧见男孩,当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抱在了怀里:“四郎,怎么不认阿兄了?”
“啊!阿娘……”
四郎被马懿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给吓哭了,弄得马懿十分尴尬的同时,只能无奈将这个曾经最喜欢缠着自己的弟弟放下。
四郎跑到了窦氏面前,被窦氏抱到怀里哄了哄。
待四郎不哭后,窦氏这才解释道;“你出去快两年了,他早都把你忘了。”
“小孩子就是这样,记不住东西,你和他多玩几个月就相熟了。”
话音落下,窦氏又开始询问起了马懿这两年的下乡生涯。
对此,马懿也是实话实说。
下乡早期确实很苦,加上人生地不熟的,马懿几次想要放弃,甚至都曾想过自家那位节帅,曾经的那位教习是刻意刁难他们这群官员子弟。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当马懿习惯了永昌村的生活后,他又觉得下乡并不是那么枯燥,甚至觉得很有趣。
当然了,开荒还是那么苦,但由于手掌已经有了老茧,却也没有那么难受了。
随着逐渐熟悉,马懿也想起了许多事情,但都藏在心底,没有和李阳春他们交谈。
如今回到家中,马懿这才笑着对自家阿娘说道:
“好日子过久了,便忘记曾经了。”
“这次下乡,我好几次都想到了阿娘你,想到阿娘你当初带着我去种地,我背着三郎,牵着二郎和您去放牧。”
“你还记得啊?”窦氏也十分惊喜,他本以为自家大郎都忘记曾经的苦日子了。
“以前忘记了,但这次下乡又想起来了。”
马懿毫不避讳,眼底带着丝追忆:“那时候很苦,您和阿耶、耶耶他们轮换着放牧、种地,但牧群和粮食基本都交给酒泉的那些贵族了,我们根本吃不饱。”
“后来好了,后来张河西带兵从沙州打过来了,阿耶也跟着节帅从军。”
“再往后,我们家搬去了山丹,自此之后便没有吃过什么苦日子了。”
见马懿说的那么清楚,窦氏也忍不住笑呵呵的说道:“以前挺苦的,但也过得挺充实的。”
“现在闲在家里,感觉身体都差了些,每天无所事事的……”
窦氏虽然这么说,可若是真让她回到曾经的那种苦日子去,她是万万不愿意的。
思绪间,堂外响起了脚步声。
“我听说大郎回来了?!”
人还没到,声音便先一步传到了堂内。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