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507节
“徐泗之事,便由路侍郎处置吧!”
“臣遵旨……”
李漼将徐泗的事情定调,路岩也连忙行礼接旨。
只是他才接旨不久,紫宸殿外边有唱声响起:“陛下,东都急报……”
“宣!”
李漼不假思索的宣急报入内,不多时便见田允双手拖着急报走上金台,将急报呈给了李漼。
李漼将其打开,很快便看完了其中内容,脸色不由难看起来。
“陛下,敢问急报何事?”
裴休眼见李漼脸色不对,当即上前询问起来。
见状,李漼这才脸色难看道:
“东都急报,东都、许州、汝州发生大水,庄稼受损数十万。”
“这……”
群臣闻言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才刚刚宣布了一件喜事,结果又来了灾害。
“陛下,眼下当务之急,是应该赈济灾民,蠲免受灾地域赋税。”
裴休很快拿出了方案,李漼闻言颔首,接着看向路岩:“此事便交给路侍郎处置吧。”
“臣领旨……”
路岩将旨意应下,而四周官员看他的眼神也不一样了。
相比较年迈的裴休、毕諴、蒋伸等人,三十六岁就进入门下省当差的路岩,显然成为了皇帝试图培养的人选。
如果路岩能通过考验,那他日后恐怕会成为宰相之一,地位不必多言。
一时间,不少官员都开始想着如何拉近与他的关系,而他们的这些表现,李漼也全都看在眼里。
李漼确实想着培养能够取代裴休等人的官员,路岩也确实是他的目标人选之一,但若是路岩挡不住诱惑,那他自然不会选择路线。
这般想着,路岩却忽然作揖开口道:“陛下,臣另有要事启奏!”
“准!”李漼反应过来后,轻描淡写的准奏其言论。
见状,路岩当即开口说道:“回鹘本是朝廷臣属,然甘州回鹘与凉州嗢末谋夺朝廷凉州土地,因此陇右及河西镇出兵将其驱逐,自然无不可。”
“然西域回鹘向来恭敬朝廷,陇右及河西却出兵抢占西域回鹘土地,着实落了朝廷颜面,臣以为……”
“路侍郎所言恐怕有所不妥!”
路岩的话还没说完,张议潮就忍不住将其打断。
他本想着在常朝中低调,结果现在路岩却把话题引到了河陇,那他就不得不站出来了。
“陛下!”
面对路岩的指控,张议潮对皇帝李漼作揖道:“臣侄淮深本就是先帝册封的安西副都护,而先帝昔年圣旨中便提及让臣侄淮深出兵收复西州。”
“臣侄淮深之举,乃是先帝授意,而非擅开边衅。”
“更何况西域本属朝廷,只是昔年被吐蕃夺去。”
“如今可以收复失地,理应是喜事,而那西域回鹘不过后竟之流,朝廷能准许他们牧马天山便已经不错了,他们如何敢称西域是他们的土地?”
张议潮也是无奈,朝中明眼人都知道朝廷现在所面对的局面并不好,关东流民和户部度支等问题才是要事。
这种情况下,不去解决这些要事,反而去管万里之外的西域,这是何等的愚蠢?
显然,路岩是觉得皇帝当初几次说过讨平河陇,因此想借着这个机会表现表现。
这点不止是张议潮看出来了,裴休及蒋伸等人也都看出来了,而李漼虽然迟钝,却也渐渐反应了过来。
老实说,若是可以的话,他还是想要讨平河陇,把关中的‘后顾之忧’解决。
只是局面在此,自从他得知神策军的事情后,便失去了讨平刘继隆的勇气。
在神策军不堪大用的局面下,讨平刘继隆的代价便变得很高了,所以他才在过去半年时间里,只字不提陇右,为的就是把这件事情轻轻放下。
如今路岩虽然是为了自己表态,但他却会错了意,这让李漼有些不喜。
整理整理情绪后,李漼这才平静说道:
“西域之事,确实是先帝默许。”
“那西域的回鹘不通王化,竟然包庇杜论悉伽、黠利等入寇凉州的叛贼,理应讨平。”
“张都护收复西州,实乃大功,而非过错。”
“传朕旨意,自府库拨绢二万犒赏河西归义军,押至渭州即可。”
“好了,朕也乏了,散朝吧!”
话音落下,李漼转身便走下了金台,而张议潮及裴休等人纷纷松了口气。
他们已经从皇帝的态度中看出,皇帝已经不对讨平河陇抱有希望了。
能让皇帝从原本的激进变为如今的平静,那只能是北司群宦用神策军兵额领空饷,吃虚额的事情。
“退朝!”
“上千万岁寿……”
在鸿胪寺的唱礼声中,二百余名朝官纷纷退出紫宸殿,而路岩也忐忑的向外走去。
他不傻,他也从皇帝的态度中感受到了皇帝对河陇问题的转变,因此他知道自己帮皇帝惹了事,担心被教训。
好在他的担心是多余的,直到他走出紫宸殿,都未曾有宦官示意他逗留。
只要没出事,他就有自信让皇帝渐渐信任自己。
想到这里,路岩望向那成群下朝的百官,心中不免孤傲起来。
“用不了多久,你们这群人都带在某面前叩首!”
第322章 黠戛斯来人
“死的有些多了……”
五月中旬,刘继隆还未曾知晓王式平定武宁军的事情,而他口中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陇右各州县衙门的汇报。
自四月焉支山官道及鄯州三斜道的积雪融化后,酒居延便驱赶着事前所说好的挽马前往了凉州。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让高进达迁徙剑南道人口北上,试图走焉支山进入甘州。
尽管这个时代的河西远比后世绿化面积更广,空气更加湿润……
但是对于西川的流民来说,河西还是太过干燥了。
随着他们离开陇右,走入凉州之时,不少人身体因为河西干燥的环境而患上鼻衄。
除此之外,诸如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状也不在少数,路上因为这些症状而死去的移民不知凡几。
尽管相较于上万人的移民队伍来说,这点死伤不算什么,但这也给刘继隆上了一课。
这个时代的西川环境和陇右环境还比较贴近,移民路途中,顶多也就是身子虚弱的老弱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病亡。
但是如西川和河西这种气候环境差距过大的地方,贸然移民则是会导致死亡率骤涨。
按照气候环境来说,从南向北移民要更能适应些。
毕竟从湿热走向干燥,并非那么难以接受。
反倒是从干燥走向湿润而引起的病症,绝大多数都很难用药石医治,只能靠人体免疫力挺过这个阶段。
这般想着,刘继隆将文册放下后说道:“暂时让他们在凉州稍微适应适应。”
“等他们适应一两个月,然后再带他们前往甘州。”
“除此之外,日后西川迁徙往河西的百姓,分阶段的在陇南、陇西、凉州分别待一个月,渐渐适应后再前往河西。”
面对水土不服而引起的病症,刘继隆只能想到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办法。
高进达闻言作揖应下,而刘继隆则是询问道:“欠他多少移民,都得足数补上才行。”
“陇右能如此富庶,少不了丝路的助力,帮助张使君在西州站稳脚跟,甚至进一步收复龟兹、焉耆、疏勒三镇,这都得算作要务。”
高进达听后颔首,当即便派人将政令下达。
在政令下达过后,不等刘继隆示意高进达回去办公,便见堂外出现了陈瑛的身影。
他疾步走来,走入堂内后作揖道:“节帅,凉州急报。”
“递上来。”刘继隆颔首示意,随后便见陈瑛上前递出捷报。
刘继隆翻看几页,随后略微诧异。
“怎么了,节帅?”高进达投来好奇的目光,刘继隆见状将急报递下去的同时说道:
“黠戛斯人派使者南下凉州,在休屠城被拦住。”
“这使者叫做合伊难支,说是想要和我谈谈。”
刘继隆解释着,脑中也不免回想关于黠戛斯的一切知识。
不过黠戛斯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确实不高,关于他们,刘继隆只记得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黠戛斯灭亡回鹘汗国,配合大唐将回鹘驱赶向西域,建立了黠戛斯汗国。
第二件事就是大唐为了防备和制衡黠戛斯汗国,于是选择了鞑靼来扶持。
这个鞑靼就是蒙古,而此时的他们倒是过得相当佛系。
根据唐朝派出使臣的记载,鞑靼人只会种地养猪,不会养马,更不会养牛,甚至连种地的方式也十分奇葩。
春天放火烧光草地,撒上种子后离开,等到秋天再回来看看,有粮食就收割,没有就放猪吃草。
他们的足迹从弓卢水到漠南,所以才会被唐廷选择并扶持起来对付黠戛斯。
不过黠戛斯对草原的统治,远比突厥、回鹘要更为倒退,因此也没有多么严格管理鞑靼诸部。
在大唐眼里,突厥、回鹘这些民族都算不通王化的蛮族了,但黠戛斯人在突厥、回鹘人眼里却是蛮族中的蛮族。
尽管灭亡了回鹘汗国,但黠戛斯却很佛系的在漠北和漠西待着,除了向鞑靼及草原上其他部落索要牛羊,其它时候都不知道在干嘛。
正因如此,黠戛斯汗国在历史上的记录少的可怜,刘继隆对它的印象也就仅限于这些。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