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508节

  “黠戛斯?”

  高进达闻言眉头微皱,随后才道:“他们与我们有什么好谈的?”

  “不碍事,让义山派人将他们送来狄道吧。”

  刘继隆摆摆手,他倒是很好奇这个明明称霸了草原,结果却默默灭亡的汗国。

  “是!”眼见刘继隆感兴趣,高进达便很快派人给李商隐回了消息。

  刘继隆见状也不再说什么,只是示意他下去办公后,自己也起身返回了内院。

  与此同时,在接下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在长安进奏院的杨信也在不断将朝野要事的情报传回陇右。

  时间步入六月后,哪怕是身处陇右的刘继隆,却也知道了王式镇压武宁军,以及东都洪水的事情。

  从四月下旬开始,都畿及河南等地大雨不减,运河水漫出渠。

  东都、许州、汝州、徐州、泗州等地发大水,不仅阻止了王式对银刀军残部的追捕,更是令本就残破的河南道雪上加霜。

  更为关键的在于,王式奏表朝廷,请朝廷准许他讨平龙脊山等处盗寇,但兵部侍郎路岩几番催促,王式只能离任徐州,往长安述职而去。

  “这路岩不知军略却能当上兵部侍郎,我看朝廷也不过如此。”

  都护府正堂内,曹茂脸上露出不屑,张昶等人更是咋舌。

  高进达看过进奏院送来的多份情报后,也十分认同曹茂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推测。

  “如果徐泗地区的匪患真的如王式所说的那么严重,那这路岩将他调离徐泗,无疑是一步臭棋。”

  “如今武宁军被降为徐泗团练,州兵及营兵不过四五千人,若是有盗寇作乱,恐怕难以御敌。”

  “徐泗地区若是丢失,那朝廷漕运被断,恐怕会震动天下……”

  高进达的推断没错,至少就刘继隆对历史上庞勋起义的了解来看,高进达的推断很正确。

  不过历史上的王式镇压武宁军过程,似乎与自己从情报上了解的不一样。

  刘继隆记得历史上王式可没用什么苦肉计,而是直接带着忠武军和义成军和武宁军镇压了。

  只是历史上王式是节制三镇兵马,讨平裘甫后再就任徐州,镇压武宁军。

  但如今情况却是王式被朝廷从安南直接调往徐州,而后镇压武宁军。

  两者看似差别不大,但前者时间充裕,王式更熟悉忠武军和义成军,而且忠武军和义成军也在平定裘甫之乱中得到锻炼,镇压武宁军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危险。

  相比较之下,后者属于直接调给王式,王式没有时间熟悉忠武、淮南两军,所以才用上了苦肉计。

  只能说王式确实有名将之才,能合理运用手中资源,针对局势做出不同的战术。

  这般想着,刘继隆将手中情报放下,不免询问道:“这路岩是什么来头?”

  “魏州冠氏县路家出身,算是魏州的大庶族,其父是昔年的中书舍人路群。”

  “此人昔年在淮南道时,曾在崔铉手下担任佐官,而后担任屯田员外郎,跟随崔铉平定裘甫之乱后,得以擢升为兵部侍郎。”

  曹茂对刘继隆询问做出解释,刘继隆听后颔首,而曹茂也继续说道:

  “不过此人在淮南道时,听闻尝有人向其贿赂,此人也是照单全收……”

  刘继隆闻言不免摇头,心道朝廷无能,天下有才之人那么多,结果庙堂上却大半无能之徒。

  那些被堵上门路的小庶族求官无门,加之地方衙门不断盘剥,恐怕很快就要揭竿而起了。

  只是不知道庞勋是否死在了王式手中,若是他没能同历史上那样幸运,恐怕唐末农民起义的大火还得靠别人点燃。

  如果无人点燃,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王仙芝、黄巢等人在历史上起事太晚,距离如今大概还有十几年时间。

  尽管十几年的时间能让陇右发展的更为强盛,可那时自己毕竟四十多岁了。

  倘若出了什么意外,那样的局面不是他想见到的。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堂外却出现了一名校尉,他走入院内便朝正堂作揖:

  “节帅,黠戛斯的使者来了,敢问是否现在接见?”

  “传他们进来吧!”刘继隆不假思索的回应。

  上次得知黠戛斯来找自己后,他便回去翻了翻史书,这才大概了解了黠戛斯的情况。

  黠戛斯汗国的民族成分很复杂,有红发绿眼的白人,也有黑发黑眼、黑发棕眼的胡人。

  黠戛斯大汗的称号为“阿热”,其王室即以阿热为姓氏。

  王帐设在青山,部众三四十万,其组织架构都是模仿突厥和大唐,朝中有宰相七名、都督三名、职使十名,长史十五。

  除此之外,还有将军和达于的官职,名额不固定。

  此次前来拜访自己的,便是作为职使的合伊难支。

  以合伊难支的官职来说,陇右的外交地位,仅比大唐低一些,比鞑靼和契丹略高。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见到校尉离去,不多时便带着一行人走入正堂院中。

  这行人共十余人,领头之人学着汉人穿搭,外貌和发色也与汉人没有太大区别。

  相比较他,他后面那群人就颇有几分牛鬼蛇神的模样了。

  红发绿眼、棕发蓝眼的各类白人站在队伍中,显得格外突兀。

  这群人个头不高,也就五尺(155cm)左右,比起雄壮的陇右兵卒来说,可以说是十分瘦弱。

  这并不奇怪,毕竟清代以前,汉人都素以雄壮著称,到了元代,依旧被欧洲人称呼为“巨人国”。

  哪怕到了清末,北方汉人的身高也是稳压不少欧洲国家,这点从各国募兵的身高标准就能看出。

  刘继隆估计这群白人应该是昔年东迁的北欧蛮人,只不过还没南下抵达中原,就被漠北的游牧民族击败并融合了。

  “黠戛斯国职使合伊难支,见过刘节帅!”

  在刘继隆思考黠戛斯汗国内白人来源时,字正腔圆的河洛音便突然在他耳边响了起来。

  刘继隆闻声看去,果然瞧见了那汉人穿搭的中年胖子正在朝自己作揖行礼。

  “赐座……”

  反应过来后,刘继隆颔首示意,并不觉得奇怪。

  在他的示意下,合伊难支被请入堂内,落座于堂中,与刘继隆面对面。

  那十余名黠戛斯人则是坐在院中,各自安静着。

  “你说有事情要与我商量,我倒是十分好奇,黠戛斯能有什么事情与我商量。”

  刘继隆开门见山,合伊难支则是陪笑般的笑了几声。

  他眼睛不大,加上比较肥胖,而且穿得又是珍贵的蜀锦,因此十分“显身材”。

  刘继隆望着他那身蜀锦所制的袍子,都怕他将那袍子撑破。

  “刘节帅,我这次南下是为了请您开启互市,与我们买卖粮食。”

  “除此之外,我们还想从您这里采买一些经书和书籍,联手对付回鹘。”

  得知合伊难支的来意,刘继隆有些警惕。

  毕竟东边的那群倭人可没少打着采买经文的名义,夹带私货的从中原偷渡技艺类书籍。

  陇右虽然没有什么大儒,市面上也没有什么技艺类的书籍,但由于印刷业的发达,因此刘继隆曾经派王焘、俞从晖等人从大唐各地采买书籍,带回陇右后大肆印刷。

  在大唐境内比较难见的古籍,在陇右这边却如常书那般常见。

  正因如此,刘继隆有些防范这群家伙,毕竟只要利益足够,便不缺铤而走险,见利忘义之徒。

  “粮食好说,不知你所说的经书和书籍包括哪些?”

  刘继隆反问起合伊难支,合伊难支闻言便说出了许多经书和典籍。

  这些经籍倒是没有牵扯到任何技艺方面的内容,刘继隆听后颔首道:“你们需要多少套?”

  “多少套?”合伊难支错愕,他们求取经籍,向来都是求取朝廷认可,而后采买经籍后,聘请民间的抄书人抄书印刷。

  如陇右这种一条龙包办的服务,他还真的没有享受过,因此不免有些拘束。

  他想了想后,试探性说道:“一百套如何?”

  “一百套套?”刘继隆皱眉,毕竟合伊难支所说的经籍不过六十多本,而一百套也不过区区六千多。

  按照大唐那边的书价,这笔交易也不过四五千贯而已。

  “太多了吗?”

  合伊难支有些忐忑,但刘继隆却摇头道:“太少了。”

  “不知价格几何?”

  合伊难支闻言松了口气,刘继隆闻言则是说道:“价格不一,但比关中便宜,每本作价四百到六百钱不等。”

  刘继隆将价钱往低了说,因为他想到了一件事。

  相比较军事征服,文化征服反而更容易。

  黠戛斯没有自己的文化,倘若能以经籍来废除其武功,再传入宗教来控制对方,这无疑对日后的中原很有帮助。

  反正陇右的印刷术是活字印刷,不需要像雕版印刷那样专门雕版,人工和材料价格十分便宜,无非就是赚多赚少的区别罢了。

  可若是能扶持其没有文化的黠戛斯,以此来遏制日后的鞑靼和契丹,这无疑是笔划算的买卖。

  至少相比较回鹘、鞑靼、契丹等部落来说,黠戛斯更容易控制。

  “这么……”

  合伊难支似乎想说很便宜,但说到一半他就忍住了,随后开口说道:“我们愿意用黄金和牧群来交易,每种经籍需要三百套。”

  “此外,不知道陇右粮食作价几何?”

  合伊难支眼见陇右的书籍便宜,不免询问起了粮食。

  他不是瞎子,这一路从凉州走来,他见到了不同于大唐那混乱的局面。

  陇右的百姓丰衣足食,甚至有不少百姓长出了赘肉。

  此等景象,便是在大唐都瞧不见,更别说此地百姓十分守礼,远比大唐那些跋扈的军将兵卒要好太多了。

  合伊难支不是第一次南下出使,只是此前几次出使,河北及关内道的藩镇给他印象太差。

  他本以为遭到吐蕃破坏而后起的陇右也好不到哪去,现在看来,却是自己偏见了。

首节 上一节 508/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