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537节

  当然,这恐怕是文人夸张式的手法,至少刘继隆不觉得现在的凉州能与扬州和益州争论高低。

  不过李商隐的这份文书,确实让都护府正堂内的众人更加高兴了。

  “义山兄将这凉州经营的井井有条,看样子再过二三年,这凉州便要成为我河陇十四州的第一大粮仓了!”

  高进达笑呵呵的说着,并没有什么调侃的意思,而是真心认为凉州会成为河陇第一大粮仓。

  毕竟如今的凉州经过十数万人口迁入,当地人口已经达到二十二万,是名副其实的陇右道第一大州,重回昔年开元时期的地位。

  以凉州草肥水美的情况,除非气候气温突然降低到宋末或明清那般,不然凉州的盛况还将维持二百余年。

  相较于人力,自然气候和气温才是决定地方繁荣的因素。

  如今的气候宜人,气温比后世还高,因此河西草肥水美,陇西如后世陇南那般湿润,陇南更是如四川那般潮湿,就连从沙州通往西域的路上,也是绿洲不断。

  但若是自然气候和气温下降,即便达不到明末清初的那种程度,单说宋末的那种程度,就足够如何的陇右百姓迎来苦难。

  摇摇头,将这些未来的事情抛出脑中后,刘继隆开始继续对高进达等人询问道:

  “近来逃入陇右的百姓数量如何,河西可有什么变化,土浑讨击军与多康六岗有没有什么动静?”

  四个问题分别指向四个不同的势力,对此高进达率先回答道:

  “剑南道和山南西道逃入的百姓数量骤减,如今每个月也才有七八百人逃入境内,倒是关内道和秦陇二州逃入境内的百姓渐渐增多,每月多则千余人,少则四五百。”

  关内道和秦陇二州人口本就不多,每个月逃亡数百乃至千人都是不小的规模。

  正因如此,不免勾起了刘继隆的好奇心:“为何会有这么多人逃亡?”

  “听闻是朔方军节度使张直方及天雄军节度使李承勋对百姓苛捐杂税过多,逼得百姓拆屋交税,卖衣还债。”

  高进达随即解释起来,而这些消息则是让刘继隆精神了些:“多关注些,如果可以,最好派人挑拨挑拨当地的胡汉关系。”

  如今陇右发展到瓶颈,四周除了比较鸡肋的吐谷浑外,其余都比较稳定,刘继隆都找不到扩张的名头。

  但若是朔方军和天雄军陷入内乱,那刘继隆就能名正言顺的攻占这些地方,扩大陇右的势力。

  “节帅放心,我已经安排好了。”

  曹茂提前高进达开口,同时作揖道:“朔方军境内的会州、灵州、北武州、盐州等地多是胡汉杂居的地方,加上朔方军只有镇兵五千人,胡杂但凡作乱,他们肯定镇压不过来。”

  “若是能挑动会州、北武州乃至灵州的胡杂作乱,我们就有机会北上了!”

  曹茂负责情报收集和监察百官,他若是想要挑拨朔方军镇内的胡汉关系,确实比较容易,只是刘继隆没想到这小子竟然看得这么远,早早就开始谋划了。

  “既然如此,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刘继隆笑着点头,随后看向李骥、马成及尚铎罗三人。

  李骥作揖道:“张节帅最近都在西州忙于开垦熟地,恢复生产,没什么别的动向。”

  他话音落下,马成也接着作揖道:“土浑讨击军按照您的吩咐,常派遣精骑及马步兵突袭那些土浑的小部落,虽然也有人因为冷瘴而病亡,但都护府也都做好抚恤了。”

  “病亡的人多吗?”刘继隆眉头微皱,土浑讨击军的行军和训练强度并不大,这也是他考虑到高原反应后的安排。

  如今土浑讨击军的那些将士已经在伏俟城生活了几个月,没想到还有人会因为高原反应而病故。

  “前后几个月时间里,有七十六人病亡,都按照阵没的标准发放抚恤了。”

  马成毕恭毕敬回答着,刘继隆颔首松了口气。

  七十六人不少,但放在两万余人的军队中,那就不算多了。

  想到这里,他看向尚铎罗,而尚铎罗负责的是多康六岗,也就是尚摩鄢那边的外交。

  面对刘继隆的目光,尚铎罗摇头作揖道:“尚摩鄢一直在维西的金城驻扎,没有您的军令,他也没敢和南边的南蛮联系。”

  “不过南蛮倒是一直在联系他,不仅想要采买军马,还准备与他联手进攻西川。”

  尚铎罗带来了个重要的情报,刘继隆听后笑道:“看来祐世隆是被高骈打怕了,现在不敢去东川触眉头,只能去西川了。”

  众人听他调侃祐世隆,纷纷跟着笑了起来。

  笑容过后,刘继隆目光看向桌上那来自长安的圣旨,眼底有情绪流转。

  半响后,他伸手提笔,并抽出了桌上的信纸,好似要写封书信:

  “中原的火不够旺,看来我们得在西南给它添把火……”

第339章 二月骚然

  “六镇兵马,即便无法将贼寇剿灭也就罢了,为何还反被贼寇设伏大败,丧师数千?!”

  紫宸殿上,李漼质问群臣,群臣皆默不作声。

  这个问题不仅在皇帝看来令人无法理解,便是他们也无法理解。

  令狐綯节制六镇,兵马五万之众,结果还不抵四万余盗寇。

  现在不仅被庞勋设伏大败,丢失大半个兖州,南边的王仙芝也杀入楚州,直奔扬州而去。

  原本以为徐宿之围解除,漕运能够恢复正常。

  现在看来,漕运不仅不能恢复正常,就连扬一益二的扬州都要被贼寇纵兵劫掠。

  想到这里,李漼的脾气也不免上来了,质问道:“诸卿为何沉默不语?!”

  眼见皇帝生气,路岩率先走出安抚道;“陛下,此事实乃令狐使相疏忽所致。”

  “臣建议诸镇严防死守,另罢令狐使相淮南节度使及诸镇节度使,河南东面讨击使等官职,调往凤翔担任节度使。”

  “至于河淮平寇之事,臣以为,不如以宣武军节度使李福来统领诸镇剿贼!”

  “陛下,臣以为不可!”高璩一如既往的驳斥了路岩提议的人选。

  好在路岩这些天养气功夫见长,并未与他计较,而是向他作揖道:“高相以为如何?”

  高璩并未理会路岩,而是对李漼作揖道:“陛下,臣以为李福虽有将才,但实无统筹全局之才干。”

  “不如以朝中左金吾卫大将军王小年出任诸镇节度使,河南东面讨击使来平定贼寇!”

  高璩话音落下,队伍中的王式心下一动,但他并未毛遂自荐,因为他清楚皇帝不太信任他。

  不过相比较他的通透,庙堂上的不少官员纷纷点头,随后作揖举荐。

  “陛下,臣以为王金吾可为讨击使平贼。”

  “陛下,臣附议……”

  “陛下……”

  不少官员都站出来表态,李漼闻言略皱眉头,路岩察觉他表情不对,连忙道:

  “陛下,不如以王式为淮南节度使,淮南道讨击使平贼,再以宣武军节度使李福为河南东面讨击使平贼如何?”

  李漼闻言稍稍放心,随后目光看向蒋伸:“蒋相以为如何?”

  “臣以为,此计不错……”

  蒋伸毕恭毕敬的回答着,他不善兵略,这种事情他向来不怎么干涉。

  李漼见状颔首,随后目光看向队伍中的王式:

  “既然如此,便以王式为淮南节度使,淮南道讨击使南下,不日平贼。”

  “臣王式,遵旨……”

  王式站出来毕恭毕敬的作揖行礼,随后重新回到队伍之中。

  与此同时,蒋伸也作揖行礼道:“陛下,日前秦州奏表,言陇右刘牧之已经接旨,只等朝廷所派采访使抵达渭州陇西县。”

  “好!”李漼缓了一口气,心道总算听到了个好消息。

  “既然如此,那依旧按照此前所定,以杨知温、张淮铨二人采买粮秣,以充实关中粮仓。”

  “臣领旨……”

  向陇右采买粮食的事情,便如此被敲定,紫宸殿上群臣也纷纷松了口气。

  原本以为将贼寇围剿于徐宿二州便能结束战事,结果现在王仙芝往扬州攻去,漕运依旧遭受威胁,时刻被截断。

  不仅如此,就连运河上的粮船也被王仙芝所获,以至于两都粮价骤涨近半个月而不停,已经达到斗米四百钱的程度。

  在京官员,也并非都是有权有势的存在,正五品以下不少官员都因为粮价骤涨而烦恼。

  现在有了陇右的粮食,不管百姓能否吃到平抑后的粮食,但起码在京的官员们能保障吃食。

  想到这里,许多官员如释重负,而李漼则是一如既往的结束常朝,往咸宁宫去了。

  不过就在李漼他们结束朝会的同时,距离长安数千里外的淮南与河南却兵灾不断。

  “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也。然今天下,吏贪赋重,赏罚不平,民不聊生,天下怨嗟。”

  “吾等义士,目睹此状,心如刀绞,故奋笔疾书,以讨无道,以正乾坤!”

  “杀!!”

  “嘭嘭嘭——”

  咸通五年二月十五,王仙芝率军沿着运河南下,沿途劫掠的同时,趁机招抚淮南流民。

  不过几日时间,白水塘(洪泽湖)与邗沟附近的盗寇,还有那些吃不饱的漕工便纷纷起义。

  他们杀死漕运官吏,劫掠运河船只的粮秣后朝王仙芝投靠而去。

  楚州盗寇、漕工与王仙芝合兵后,聚众近十万,皆以王仙芝为首。

  得势之后,王仙芝想着朝廷已经将他打作叛军,也不再顾及其它,便于楚州山阳县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

  檄文发出后,王仙芝沿着邗沟南下,不仅劫掠漕运船只,还趁机攻克宝应县,破衙门仓库,将粮食分发给宝应县内百姓。

  三日后,大军南下围攻高邮县,而彼时李湘已经率领骑兵及扬子、广陵、六合等县官兵抵达高邮。

  在王仙芝以十万之众强攻六千守军的高邮时,北边的庞勋也并未停下脚步。

  二月初七,庞勋围攻瑕丘县的同时,招抚泰山群寇,聚盗寇三万之众,攻克瑕丘县,并纵兵劫掠兖州全境。

  二月十二,义成军节度使李荀率领义成军进入兖州,庞勋得知后向北进攻郓州。

  彼时作为天平军治所的郓州仅存甲兵一千五百,节度使杨公汉仅能守住郓州治所的郓城,庞勋率部先后攻克中都、寿张。

  大野泽附近的盗寇得知庞勋名声,先后来投,庞勋聚兵五万之众。

  二月十五日,李荀率六千义成军北上,与庞勋战于大野泽南部巨野县,李荀不敌败走,丧师近半,退往曹州。

  几日后,宣武军节度使李福擢升为河南道东面讨击使,李福随即抽调宣武军各镇兵马,领精骑八百,马步官兵五千,步卒七千向郓州进军。

首节 上一节 537/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