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796节
想到这里,他揉了揉眉心,赵英见他不再言语,上前为他斟茶过后便退出了堂外。
在他走后,刘继隆继续低头处理起了政务,而与此同时的三省六部却因为高进达等人的返回而热闹了起来。
门下省衙门内,看着风尘仆仆赶回来的高进达等人,出身贫寒的官员们,最为理解此刻百姓的心情。
“这是殿下这个月第六次出城观测水位了吧?”
“自然,我亦记得清楚,每次殿下出城,各衙门主官都要跟随出城。”
“若是朝廷也能如此重视百姓与天灾,关东如何会落得这般下场……”
“听闻关东百姓遇灾饥难,竟杀人剐肉,称为“福肉”贩卖。”
“莫要说了,恶寒至极……”
衙门内,官员们谈论着刘继隆对百姓的上心程度,也同时说起了关东的混乱。
提起关东福肉时,许多官员不寒而栗。
倒不是他们承受太低,只是陆龟蒙出使归来后,立马在门下省的黑板报上,写下了一篇《关东杂讽》。
文章中,陆龟蒙详细描写了关东饥民如何易子而食,哄骗友人进家屠戮,分食其肉的内容。
这些文字化作场景,一帧帧出现在众人脑海中,使得他们无法忘记。
不少人私下没少非议陆龟蒙,但陆龟蒙此举却赢得了高进达的欣赏。
自此之后,门下省的黑板报,几乎都由陆龟蒙负责,而这厮连续写下数篇《杂讽》,基本都是嘲讽关东官吏征税剥削无所不至,牙将牙兵为获功勋钱财,不顾民命,肆意屠戮百姓等举动。
虽说私下被不少人非议,但陆龟蒙的这些《杂讽》却让那些没有去过关东的陇右官员,了解了大唐在关东的所作所为。
有刘继隆亲力亲为作为表率,又加上陆龟蒙《杂讽》关东时局做对比,不少官员都庆幸自己在关西,而非关东。
“今日鲁望又写了什么文章了?”
高进达刚刚回到衙门坐下,便不免询问起了左右官员。
站在他身旁,年龄不过二十三四岁的左补阙杜荀鹤闻言作揖:“今日所写文章,乃……”
杜荀鹤将陆龟蒙今日的文章缓缓讲解,今日所说,主要是唐主不重视百姓,继而引出君轻民则民轻君,君视民为仇敌,则民视君为强寇。
杜荀鹤虽然年轻,但他出身寒微,几次科举不第,直到刘继隆攻入长安,他才通过科考,成为了官员。
正因如此,他对于世家豪强如何盘剥百姓,以及官吏如何欺压百姓十分清楚,并深恶痛绝。
陆龟蒙的那些《杂讽》,他常常研读,深以为然。
借助陆龟蒙带起的风气,他也结合自己曾经的经历,写出了《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这等七言律诗,将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的行为都写入其中。
得益于刘继隆带来了活字印刷和改良过后的造纸术,长安纸价和印刷成本直线下降,许多官员都开始出钱印刷自己曾经的诗集,放在衙门或家中,以此趁同僚翻看时,传播自己的名气。
对于这种风气,高进达倒也没有遏制,只是将此事记下,想着等待大旱结束,找个机会与殿下诉说此事。
“关东百姓着实困苦,只是天时不助我军,不然我军早早出兵,至少能庇护数十万百姓。”
高进达感慨着,随后便低头处理起了政务。
在他处理政务的同时,一名官员却派人走入了衙门,带来了刘继隆的手书。
“高相,此为殿下手书。”
杜荀鹤接过手书,发现有汉王府印记后,不假思索递给了高进达。
高进达不敢怠慢,接过将其打开,这才发现其中内容是赎买富户手中田舍,派兵护送想要离开的富户离境之事。
这种事情,刘继隆提出想法,具体细节就需要高进达带人完善了。
他召集门下省官员,待各衙门齐聚一堂后,他这才将事情交代了出来。
“依殿下建议,富户虽心不归我,我亦不可强掳其家产。”
“是以,赎买为低买,而非强买。”
高进达话音落下,门下省内官员们便开始发表起了建议。
“话虽如此,这些富户若是带着钱粮东去,必然会助朝廷安稳,此非善事。”
罗隐比较反对低买富户田舍,他更支持直接将富户抄家,甚至连长安城内的那些世家豪强也不放过。
不过他也不敢说出来,所以只能委婉表示反对。
杜荀鹤没有罗隐那么激进,针对这件事,他只是皱眉说道:“非下官刻薄,乃府库不足,而关中商贾持田二三成,即便倾府库之所有,也不一定能将田舍尽数买入。”
面对二人如此,聂夷中、李山甫两名户部官员对视,不知道该如何说,反倒是讽刺权贵的陆龟蒙主动开口道:
“下官以为,关东局面早已通过文章散播关中,但凡目光长远之人,应该都能知晓殿下雄心,故此东去之人虽多,却不足以让衙门伤筋动骨,殿下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陆龟蒙的话,让坐在主位的高进达、崔恕二人十分满意,而陈瑛此刻也为陆龟蒙站台道:
“世家豪强,但凡能成为家主的,无不目光长远。”
“关东局面如此,敢于东去者必然不多,下官以为,只需要低价赎买东去之人的田舍,府库便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陈瑛如今是门下省左散骑常侍,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正因如此,他开口支持后,其它官员纷纷见风使舵的表示支持。
罗隐和杜荀鹤人微言轻,眼见舆论倒向陈瑛,干脆不再言语,也不表态。
高进达见状颔首,侧目看向罗隐:“昭谏,你以为如何?”
眼见高进达偏要询问自己,罗隐只能低着头作揖:“高相,下官以为陈常侍既然赞同,那必然有其道理。”
“嗯。”高进达知道罗隐心高气傲,又有野心,故此才特意提点他,为的就是让他知道,并不是向殿下谏言成功,便能一步登天。
哪怕汉王府下官员都守规矩,但斗争自始至终都存在。
眼下他官职不高,该做的是虚心纳谏,而不是高挂风头。
高挂风头虽然出彩,但大风过去,摔下来可是要命的。
眼见他变得谦卑,高进达便主动看向崔恕道:“既然没有异议,那此事便由户部主持,可有异议?”
崔恕闻言作揖:“高相放心,此事绝不会出现差错。”
“如此甚好。”高进达满意点头,接着不忘提醒众人:
“眼下关西大旱,百姓正处苦难中,今日殿下宣布转运粮草赈灾,都察院必然会紧盯各州县。”
“诸位大多出身贫苦,应该忍受过饥饿,更应该清楚百姓饥饿能做出什么事情来。”
“今岁大旱,各州县衙责无旁贷,必须将饥民安抚好,莫要耽误殿下大计。”
“若有人从中吃拿卡要,即便都察院未曾查出,老夫亦不饶他!”
高进达缓缓起身,其余官员也纷纷跟随他站了起来,拱手作揖:“高相高义!”
“退下吧。”眼见这群人听进去了,高进达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众人依照官职高低,先后退出堂内,其中不少人以罗隐为主,但更多人以陆龟蒙为主。
高进达瞧着泾渭分明的门下省班子,眉头不由微皱。
陈瑛尚未离去,眼见他在打量门下省班子,不由走到他身旁摇头道:“这才刚刚安定没多久,便又生出派系了。”
“还不至于,他们都是出身贫苦的子弟……”
高进达反驳陈瑛这番言论,陈瑛却不这么认为:“若是出身贫苦就不会争斗,那百姓早就掀翻唐主了……”
“门下省便如此,真不知道其它三省六部又有多少派系。”
“此事还需高相与殿下好生交谈才是,衙门里可不能再出现第二个李将军了。”
陈瑛迈步向外走去而他口中的李将军,毫无疑问便是至今还被禁足的李骥。
高进达站在原地沉默片刻,想了想后,还是决定先把这些事情搁置,先渡过旱灾再说。
只是在他搁置这些事情的时候,关东朝廷却因为高骈收复湖南及江西失地的捷报,不由高涨起来。
第450章 久旱甘霖
“臣高骈谨奏:为收复湖南、驱贼入淮,乞敕诸道协剿事;今幸赖陛下威灵,将士用命,已复湖南全境;臣自……”
“好!好好!咳咳咳……”
三月末梢,当高骈捷报传至河阴时,本就因为气虚而体弱的李漼连连叫好,甚至激动地咳嗽了起来。
好在田允连忙为其斟茶,李漼这才稍微好受了几分。
待他重新抬头,连带着看这破败的河阴县衙都不由明媚了些。
“高千里不负朕恩,如今黄贼被驱赶至淮南,只要朝廷兵马将其讨平,便可平贼,以示威天下……”
李漼指点江山,仿佛大唐即将中兴,但路岩、萧溝等人却并无喜色。
李漼也看出二人脸色不对,故此询问:“诸卿似乎并不以为喜?”
“陛下,高千里忠勤,然其辖地黔中、岭南、湖南等处,又驱兵马收复江西南部诸州失地,是否辖地过大?”
“臣在长安时,曾偶尔见过兵部文册,其中刘牧之南征与高千里争三川,阵没兵卒不过八千之数,高千里死伤亦不过两万之数。”
“以高千里之实力,彼时若要与刘继隆死战,倾其所部,至少能杀伤刘牧之麾下二三万精锐。”
“眼下高千里盘踞西南数千里之地,拥众近十万,然止追黄贼至长江,是否有拥兵自重之嫌?”
萧溝摆事实讲道理,毕竟高骈与刘继隆交锋以来,虽说杀伤汉军三四万数,但阵斩甲首数量并不多,而他本部兵马每次也只折损二三成便开始避战。
如此行径,确实有养寇自重,割据地方的嫌疑。
对此,早就通过三省官员了解到萧溝态度的路岩也拱手作揖,为高骈辩解道:
“陛下,高千里此举,无非为了保全朝廷兵马,不至于阵殁全军,致使局面不可控制。”
“再者,高千里对于陛下旨意,向来遵守执行,从未有懈怠之举,如何称得上割据自立?”
“至于萧相口中高千里追贼至长江而止,全因朝廷只令其收复湖南等处失地。”
“高千里不得旨意,如何敢于越境淮南?”
路岩三言两语将高骈的嫌疑给洗清,同时不忘抬高高骈:“自然,萧相担心之事,也自有其理由。”
“臣以为,不如令高千里将岭西交由安南防御使蔡袭节制,再撤兵江西诸州如何?”
“若高千里甘心解除两地兵权,则可重任以其身,着其继续出兵,北上讨伐黄贼。”
李漼闻言颔首,下意识抚了抚须,觉得这么做倒也不错。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