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937节

  “狗杂种,都快死了还在这里叫嚣!”

  随着他开口叫骂,不少牙兵纷纷看到了他,神情激动。

  他们试图上前,却被汉军长枪逼得无法前进,而他们的箭矢已经用光,根本伤不到乐彦祯。

  “狗鼠,死了定要纠缠你!”

  “俺咒你全家不得好死!!”

  “狗东西……”

  牙兵们一边抵挡汉军攻势,一边不断后退叫骂。

  乐彦祯闻言脸色阴沉,却又突然笑道:“某家人如何,不必汝等狗鼠担心,但汝等的家人,用不了多久就会下去陪你们了!”

  “狗杂种!!!”

  众多牙兵闻言目眦欲裂,乐彦祯却爽朗大笑:“史仁遇、高濬,你们这群婢子养的蠢东西,乖乖下去和家人团聚吧!”

  乐彦祯的嘴脸落入牙兵眼底,愤怒使得他们失了分寸,只想着杀死乐彦祯,却根本不注意阵脚已然松动。

  围剿他们的汉军将领见状,当即指挥汉军不断冲击着数百牙兵的阵脚。

  当他们的阵脚被破开,无数汉军持钝兵杀入其中,这群祸害河朔百年的牙兵,最终纷纷倒在了汉军的脚下,死不瞑目。

  乐彦祯眼看着这群人被汉军全歼,嘴角得意上扬,转身对乐从训、罗弘信道:

  “他们死光了,我等便好事做到底,送他们的家人下去和他们团聚!”

第496章 安定河北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他们合该有如此下场。”

  四月二十四日,随着小满到来,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旺盛生长,籽粒灌浆渐趋饱满。

  瀛洲河间县外,刘继隆身着战袄,好似普通屯兵在田间摆弄麦穗,头也不回的对魏博牙兵的下场做出了评价。

  相比较魏博的事情,眼下他更在意他面前小麦。

  相比较后世每株四五穗,每穗四五十粒的小麦,唐代的小麦普遍只有一两穗,每穗仅二三十粒。

  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的小麦产量,而今摆在刘继隆面前的,却根本不是这样。

  此刻摆在他面前的小麦,大多只有一穗,少量有两穗,且每穗不过二十余粒。

  这样的产量,明显不太对劲,而这也是刘继隆为何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河北之地,自古以粟麦为赋税,兼豆黍杂物,方可让百姓安定。”

  “这河北四月种粟而八月收获,九月种麦而五月收获。”

  “如今距离收获只有不到半个月时间,可这小麦……”

  刘继隆摘下一穗小麦,放在手掌中间搓了起来。

  不多时,麦粒被搓了出来,但看似二十余粒的麦子,此刻却只挫出了十余颗麦粒。

  这些麦粒大多扁小,若是用来填饱肚子,恐怕需要数百颗才能填饱肚子。

  他起身转过身去,只见曹茂、王建、陈炳文、耿瓛、王郅、刘建锋等十余名将领和两名文官打扮的官员站在他身后,更远处则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和官道上的军队。

  他将目光投向那两名文官,伸出手示意道:“田间麦子长势喜人,为何麦粒却这么小,还有那么多是空的?”

  面对刘继隆的质问,两名官员先后上前,他们都是卢龙遗留的官吏,自然知道原因。

  “回禀殿下,卢龙镇内的耕地,已经有十年不曾休耕了。”

  汉人虽有二易三易的休耕传统,但时局动乱下,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能吃饱就已经不错,谁还会费心费力的去休耕,伺候田地呢。

  若是田地被育肥了,转头却被藩镇的将校牙兵抢走,那全家老弱只有饿死。

  没有人敢赌,所以自然也就没有人自发休耕。

  “不是说燕国公将卢龙镇治理的军民安定?怎么会十年不曾休耕?”

  刘继隆皱眉询问,毕竟此前天下都在吹嘘张允伸将卢龙镇治理得多么好,而今看来却名不副实。

  “这、军民自然安定,但也只能说是粗安罢了,不然也不会抛荒那么多田地……”

  两名官员汗颜回复,刘继隆听后算是知道了,外人吹嘘的卢龙安定,也只是相比较代北、成德和魏博等周边藩镇罢了。

  相比较这些藩镇,卢龙的情况确实还算不错,但和被刘继隆经营多年的陇右和广袤的关西地区来说,那就算不上什么了。

  “殿下,今年相较去年来看,或许还会有旱情……”

  曹茂忽的上前开口,刘继隆则是皱眉看向他,示意他继续说。

  在他的示意下,曹茂也继续说道:“这几日末将南下,也曾派塘骑留意过各城乡村的水井,水井的水位几乎都在下降。”

  “这大旱持续多年,今年恐怕……”

  曹茂没有继续说下去,刘继隆自然知道他想说什么。

  “旱情应该会继续,敕令秦岭淮河以北的诸州县,征募民夫掘井,以耕地百亩为界,每百亩掘井一口。”

  “此外,重新修葺河渠堰堤,修建翻转水车和大水车,保证今年能顺利秋收。”

  “衙门所征民夫,以两都为每日工价二十钱,其余地方每日十钱。”

  “是!”曹茂连忙应下,刘继隆则是远眺起了远方刚刚种下不到一个月的粟苗。

  眼下已经是小满,小麦顶多还有半个月就能收获,可粟米却需要到八九月份才能收获。

  按照过去近十年的旱情推算,最难熬的无疑是五月中旬到七月中旬。

  这两个多月本该是雨季雨水充沛的时候,但这些年来却鲜少下雨。

  对此,刘继隆并没有感觉到意外,毕竟大部分朝廷末年,都会被卷入“冰后期气候”。

  在冰后期气候中,王朝强盛于温暖期,而温暖期结束后便是寒冷期。

  寒冷期导致季风紊乱,最大的特点就是北方持续干旱,南方持续洪涝,世界整体趋势都是在走向寒冷。

  正因如此,唐代东北的渤海国可以在河谷种植水稻,而明清却在辽东种植小麦高粱都困难。

  好在刘继隆来的时期还算不错,尽管相比较初唐和盛唐来说,如今已经算是寒冷期,但情况也比明清要好很多了。

  这近百年的寒冷期渡过后,便会迎来二百多年的温暖期,这对新王朝来说,无疑是好事。

  百年的寒冷期虽然难熬,但面对如今地广人稀的局面,只要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好好整顿吏治,这百年时间很快就能熬过去。

  只是这些始终是百年后的事情,刘继隆更在意的还是如今。

  唐末的灾情只多不少,自己可以杜绝人祸,却阻挡不了天灾,能做的只有尽力补救。

  如今敕令河东、河北的军民修葺水渠和挖掘水井,也算是亡羊补牢,能挽回多少是多少了。

  “南边情况如何了。”

  刘继隆从田间向官道走去,曹茂与众人跟上他脚步:“魏州被讨平,博州的那数百牙兵被讨平也只是时间问题。”

  “眼下河北只有成德镇还在割据,不过王景崇的条件不变,依旧想要听调不听宣。”

  “听调不听宣,他想的倒是不错。”刘继隆气笑,暗道王景崇无能。

  换做他阿耶或耶耶,哪怕成德的牙兵不同意,他们也会想办法解决牙兵,继而投降自己。

  倒是这王景崇,不投降也就罢了,竟然还做着试图割据梦。

  “令安破胡尽快讨平魏博,随后回师北上进攻成德。”

  “吾等暂时不动,就在瀛洲看着成德覆灭。”

  “吾不信整个成德镇,就没有几个聪明人……”

  诸镇荡平已经成为定局,王景崇找死,但刘继隆不相信所有人都愿意陪着他找死。

  这厮若是再不醒悟,恐怕斗大头颅便要由旁人献给自己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已经走到了官道上,翻身上马往河间县疾驰而去……

  在他向河间疾驰而去的同时,通过运河能快速了解关东地区情报的洛阳,也很快得到了乐彦祯引官军入城,安破胡一夜诛灭魏博牙兵的军报。

  “好啊!好!”

  “区区卢龙魏博,殿下亲征,弹指即灭,那所谓成德恐怕也撑不了多久了!”

  “哼!河朔三镇,祸害河北百年,如今终于也化作枯骨了!”

  “今日班值结束,当浮大白!”

  “是极是极……”

  当河北军碟送抵洛阳时,南衙中官员尽皆知晓,纷纷喜出望外,与相邻官员交谈了起来。

  对于早已接受了刘继隆日后会登基为帝的官员们来说,刘继隆越快称帝,他们心里就越高兴。

  自安史以来,藩镇牙兵动辄驱逐刺史、节度使,而刘继隆则是以武力将诸镇讨平,覆灭遣散诸镇牙兵。

  如今刘继隆又在河北废除节度使制度,恢复到了都督府、观察使这种文武分治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坏处是限制并降低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好处就是文武互不干涉,许多官员也能安心赴任。

  当然,整套制度最为关键的还是看当地的军队情况,如果依旧是藩镇牙兵换个名字继续从军,那许多官员自然不敢赴任。

  不过如今天下以汉军为主,便是卢龙镇这种边疆地区,刘继隆也仅仅只是吸纳了区区一万人,仍旧以汉军为主。

  有军纪森严的汉军做帮手,官员们便是连卢龙这种地方都敢闯一闯。

  只是他们能否下放,这还得看南衙的高进达是如何安排的,所以如今高进达办公的政事堂便成为了许多官员求进之所。

  “三月初时,朝廷刚往齐鲁之地派遣了四百多名官员,两千余名吏员。”

  “如今魏博、昭义、卢龙皆已收复,以某所见,须得派遣六百名官员,五千名吏员才能堪堪将当地治理好。”

  政事堂内,高进达平静的对堂内的刘瞻、萧溝及其他六部、都察院等官员商讨着派往河北的官吏数量。

  这个数量说出后,众人均没有表示反对,毕竟盛唐时的吏员多达十万之数,而河北作为曾经的人口重地,哪怕经过百年折腾,其人口数量也并非其余诸道可比的。

  五千名吏员,加上当地选拔的部分吏员,差不多也能撑起整个河北,数百万口百姓了。

  “是否应该将成德算上?”

  刘瞻开口询问,高进达听后颔首:“成德有四州,人口稠密,理应增派三百官员出镇,吏员调派三千如何?”

  “可!”众人纷纷颔首,而高进达也看向了户部左侍郎封邦彦。

首节 上一节 937/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