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955节

  “曹都督,殿下还能舞动多久?”

  河阴县令咽了咽口水,忍不住上前对曹茂作揖。

  曹茂在不断敲击小鼓,整个人十分自豪:“以殿下之能,便是再舞动半个时辰的干戈也不是问题!”

  河阴县令及其余官员纷纷倒吸了口凉气,只觉得自家殿下确实是天眷之人。

  自古而今,还没听说过有几个人能持着十几斤沉重干戈,舞动一个时辰的情况。

  他们纷纷敬佩后退,看着刘继隆又继续舞动干戈大半个时辰,直到亥时到来,才见到刘继隆缓缓停下了舞动。

  “送神!”

  略微疲惫的声音从金黄色四目面具下传出,官员们纷纷两人一组抱着纸俑上前,抛入社火之中焚烧。

  曹茂与乐师们尽皆停下,随后便见刘继隆与那十二名头戴兽面彩绘面具的孩童纷纷转身离去。

  舞终乃背行,示邪祟已去,百姓不得喧哗,必须诚心送神而去。

  刘继隆提着干戈回到县衙正堂,坐下后这才将干戈放下,脱下面具。

  此刻他也算是汗流浃背,喉咙宛若火烧般,但他并没感觉到疲惫,而是觉得十分痛快。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果不其然。”

  刘继隆回想着刚才四周百姓的模样,只觉得祭祀并非只是传统与迷信,而是能团结军民,提振民心的手段。

  “殿下!”

  半个时辰后,曹茂带着河阴县的所有官员都赶了回来,他们见到刘继隆的样子,纷纷躬身作揖。

  “不必如此,都起身坐下吧,希望此次祭祀,吾没有让诸位失望。”

  刘继隆自谦说着,曹茂等官员纷纷摇头:“殿下自谦了,百姓们送完社火后,都认为以今年殿下之辛勤,必然是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在百姓看来,祭祀社火时舞动干戈的时间越长,就能驱散更多不好的灾害。

  自古而今,河阴县没有出过类似刘继隆这种舞动干戈一个多时辰的存在。

  今日所见过后,不仅是河阴县的百姓会口口传颂此事,便是四周诸县乃至整个河南河北都会传播出去。

  这是安定河北、河南人心的最好手段,也是耗费最少的手段。

  若非如此,刘继隆自然不会将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他宁愿去调度钱粮来预防灾害。

  “肉条都安排人送往各户了吗?”

  刘继隆询问曹茂他们,曹茂连忙点头:“每户送一斤,以此庆贺社火祭祀圆满。”

  得知事情安排妥当,刘继隆便松了口气,继而询问河阴县令道:“今年黄河两岸河滩,可还曾发现蝗虫卵?”

  “回禀殿下,自咸通十年殿下下令以来,诸州县都会在往年河水滩涂搜寻并清理蝗虫卵,去年与今年都并未发现虫卵。”

  河阴县令的话,让刘继隆满意颔首,尽管自然灾害不能完全杜绝,但类似蝗灾这种可以人为干涉的灾情却可以预防未然。

  历史上唐末蝗灾不断的主要原因便是唐廷根本控制不了黄河沿岸,哪怕能解决一小部分滩涂上的虫卵,也无法将整条河段都清理干净。

  如今刘继隆来了,长江以北只剩八州不在他手上,而这八州也并不重要。

  蝗灾通常爆发于河水并不湍急的河滩两岸,不可能从长江两岸爆发,通常都是黄河与北方诸多河流,其次是淮河。

  此前大唐经历的三场蝗灾,基本上也都是在黄河两岸和淮河爆发。

  如果各州县能将自己的政令完美实施,哪怕事后依旧会爆发蝗灾,但这种蝗灾还是可控的,不至于像几年前那般,蝗灾遮天蔽日的压来。

  “如此甚好,辛苦诸位了。”

  刘继隆对众人缓缓作揖,众人纷纷侧开身子,随后连忙回礼。

  他们都是关西出身的平民官吏,哪怕最为年轻之人,也经历过在唐境治下没粮食可吃,继而逃荒陇右的事情。

  对于亲身经历过饥荒,继而接受过陇右平民教育的这些平民官员来说,哪怕他们中有人贪得无厌,却也明白一个道理。

  想要位置长久,不管如何压榨,始终要让百姓吃饱饭。

  思想政治课程,对于能从大学毕业的陇右学子而言,可是极为重要的课程。

  别的课程考不过还没什么,这个课程的考试如果无法通过,那将严重影响到毕业后的入仕。

  想到思想教育,刘继隆又不免想到了自己创办的临州大学。

  临州大学办学至今已有十六年时间,先后走出了两千四百二十三名官员。

  然而在面对毕业入仕的考验中,却已经有四百余人先后被都察院查出落马。

  这些学子本就是刘继隆精挑细选的人,即便如此却还是有五分之一的人落马,令人唏嘘。

  由于此前人数较少,刘继隆并未开始利用起他们,他们尚在考验阶段。

  等天下一统,便要轮到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了。

  “吾便不久留了,过几日差不多也要准备南下了。”

  刘继隆起身与众人说着,众人则是纷纷对他作揖行礼,并送他与曹茂走出了县衙。

  二人返回院子的街道已经被汉军的将士清空,见状刘继隆有些失落,脑中不免回想起刚才在火光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他是有意与百姓亲近的,但他的安全也同样重要,因此对于将士们的行为,他并未觉得不妥,只是觉得有些遗憾。

  “殿下,我们何时出发南下,又要往何处去,末将好早做准备。”

  在与刘继隆回到院子后,曹茂便主动询问起了他,而他则不假思索回答道:“接下来的战事,必然要先在江北打响。”

  “既是如此,便先前往南阳,具体的事情你来安排吧。”

  “是!”曹茂颔首应下,随后转身走出院子,吩咐过后才折返回来,继续对他作揖道;

  “殿下,前往蔡州就任的张郎君刚刚到了河阴,是否要召其前来?”

  “大郎吗?”听到是张延晖到来,刘继隆虽然有些疑惑他为何到来,但还是点点头道:

  “这几日既然不宵禁,便召他前来,另外让庖厨的弟兄准备些饭食。”

  “大灾之年,莫要铺张浪费,你我三人共食便足以。”

  在刘继隆吩咐下,曹茂派人去传张延晖,随后又令庖厨准备饭食。

  如此过了两刻钟,坐在正堂发呆的刘继隆这才听到了靠近此处的脚步声,随后抬头便见到曹茂以及他身后的张延晖。

  “臣蔡州刺史张延晖,参见殿下。”

  “来了,入座吧。”

  他吩咐二人,自己也起身走到了饭桌前坐下。

  张延晖赶来的有些匆匆,但还是洗漱好后才来求见刘继隆。

  在刘继隆吩咐下,二人入座饭桌,刘继隆也开口道:“为何不等元宵过后,再南下蔡州?”

  “蔡州要务众多,臣不敢怠慢。”

  张延晖恭恭敬敬回答,同时将手中的一盒东西奉上。

  “殿下,这是耶耶让臣带给殿下的山丹茶叶。”

  刘继隆接过打开,见里面是茶叶,本来还不觉得有什么,但听到这是山丹的茶叶后。

  不止是他,便是连曹茂都眼前一亮。

  尽管大半天下都在刘继隆手中,许多地方的茶叶也开始吸纳炒茶技术,继而每年都有无数茶场的茶叶送到刘继隆面前,品尝各种不同的味道。

  但在他心中,山丹这个他独自治理并发展的地方,始终占据着他心中重要的一角。

  山丹的茶叶,兴许没有各州县的茶叶那么好,但回忆令它多添了几分味道。

  “泡这个茶。”他看向曹茂,曹茂也早早准备好了,连忙令人弄来新的茶具。

  在他泡茶的同时,几名身体残缺,装有假肢的庖厨则是端着木盘,一瘸一拐的走入堂内,将几盘肉菜及一碗炖羊肉及羊汤摆在了桌上。

  “留饭了吗?”

  刘继隆抬头看向他们四人,四人连忙憨厚笑着点头:“殿下放心,某等自然不会亏待自己。”

  见他们如此,刘继隆笑着点头,回头拿起了筷子。

  见张延晖一脸疑惑,同桌的曹茂则是解释道:“殿下的安危是天下的重中之重,故此庖厨也得精心挑选。”

  “许多老兄弟残疾过于严重,甚至连退役到地方担任州兵都无法完成训练,故此便只能退役后重新扫盲,担任吏员或各州县衙门的庖厨、帮工。”

  “过几日汝去了蔡州,便知道朝廷是怎么安置这些人的了。”

  张延晖闻言点头表示了解,而刘继隆此时也端起了山丹的茶水,抿了两口。

  “不错,还是原来的味道。”

  记忆中原本模糊的味道,此刻变得清晰起来,刘继隆忍不住挂上笑脸。

  尽管这茶水没有那些贡茶那么好喝,但对于刘继隆来说,它便是天下之最。

  “山丹的茶田,如今有多少亩了?”

  刘继隆记得他离开时,山丹的茶田有八百余亩,只是不知如今又发展如何了。

  他的热情令张延晖汗颜,略微尴尬道:“近年来不知为何,茶田产量日渐减少,已经不足五百亩了。”

  他的话令原本热情的曹茂、刘继隆表情凝固,但最快反应过来的还是刘继隆。

  山丹在后世本就是种植茶叶的地方,只是因为盛唐温暖期才导致了当地可以种茶。

  如今十余年过去,温暖期正在走向寒冷期,哪怕全球气温只下降零点一度,也足够摧毁本就脆弱的山丹茶田了。

  不出意外,这山丹茶田也喝不了多少年,便要绝迹于西北了。

  “物是人非啊……”

  刘继隆不得不感叹起来,但他感叹的不仅仅只是山丹的茶叶,还有此时活跃在北方的各种动植物。

  如今剑南、湖南、黔中及两浙还有犀牛活跃,而大象也活跃在岭南与大礼,关中河南还能见到竹子,以竹子来造纸。

  不过再过几十上百年,这些动植物都将因为气候从温暖期转变进入寒冷期而逐渐南迁。

  这种情况有好有坏,好处在于随着不少动植物和水果向南移动过后,也会带着相关的行业不断南下,例如造纸、纺织等等便是如此。

  气温降低,另外导致的就是经济南移,还有粮食产量降低。

  河西走廊遭受的影响都那么大,就更别提吐蕃高原之上的诸多政权了。

  “没卢丹增,近些日子可曾有奏表?”

首节 上一节 955/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