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956节
刘继隆忽然想到了似乎大半年没有向他奏表的没卢丹增,故此不免询问起了曹茂。
曹茂见状摇了摇头,对刘继隆解释道:“没卢丹增半年前便开始远征羌塘,准备将羌塘不服管教的部落覆灭,然后集中力量驱赶吐蕃境内的叛军去攻打逻些城,最后由他平定叛军。”
“雪域情况复杂,兴许他被耽搁了也不一定,但他长子没卢怀光依旧在松州就读官学,且每年多康都会组织牧群与朝廷贸易。”
“仅去年,朝廷便从多康获得了八千多匹乘马和八百多匹军马。”
确保双方关系没有变化后,刘继隆便不再关注多康和吐蕃的事情。
毕竟于他而言,吐蕃必然会衰败,他需要像朱元璋及朱棣那种,将吐蕃经营为中原的马场就足够。
至于吐蕃是谁在统治,这并不重要。
反正以日后的环境,吐蕃想要维持一个政权,只能通过中原不断输送粮食和茶叶才能得到保障,更别说动兵了。
“吐蕃的事情不用管,若是没卢丹增需要钱粮,只要不影响朝廷的调度,尽数应允,以牛羊易物便可。”
“是!”
吩咐了曹茂过后,刘继隆这才看向张延晖,同时示意道:“吃吧莫要苦了自己,日后你阿耶见了,兴许要怪罪吾。”
“不会的殿下。”张延晖有些尴尬,他不知道怎么开口,只能埋头吃饭。
饭桌上刘继隆和曹茂都不开口,张延晖便只能安静吃完了这顿饭,直到喝茶漱口时,他才趁机开口道:
“殿下,某与大娘子,不知何时成亲?”
他有些扭捏,曹茂闻言迅速看向刘继隆,却见他原本的笑脸顿时垮了下来。
若非他早已经接受了张延晖,单凭张延晖这句话,刘继隆就能让他无法站着走出这扇门。
他家大娘子才七岁,张延晖便想着与其成亲。
这番话在其它人看来没有什么,可在刘继隆这里简直可以作死罪处置。
“大娘子尚幼,且等汝再历练几年,方谈此事。”
刘继隆黑着脸回复,张延晖则是不解,竟然刨根问底:“敢问殿下,具体是几年,臣想早些准备。”
“不用你准备。”刘继隆将其打断,曹茂见状连忙打圆场:
“大娘子确实尚年幼,暂且等个五六年也不迟,且如今天下未定,还有诸多事宜,郎君也该着重政务。”
见曹茂开口,张延晖便连连点头,哪怕他不懂这些,却也看出了刘继隆现在有些不高兴。
“承殿下与曹都督指点,某定然会专心政务,等六七年后迎娶大娘子的。”
张延晖自顾自说着,觉得自己在曹茂所说五六年基础上加到六七年,应该也差不多了。
只是面对着他这番话,刘继隆脸色依旧不变,甚至有些略微烦躁道:
“好了,你舟车劳顿,早些回去休息吧,三日后与吾一同南下。”
“是,臣告退。”
张延晖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老实回应,起身告退而去。
在他走后,曹茂见刘继隆还在沉着脸色,不免上前打趣道:
“张郎君不知道殿下对子女情义,不过殿下反应也着实太大了,都将张郎君吓成了白脸。”
“既然刚才张郎君也说了七年后,那便七年后再说吧。”
曹茂笑呵呵说着,刘继隆听后倒也不生气,只是有些郁闷。
在他看来,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准备将婚期定在十七年后。
自家大娘子不过七岁,七年后也堪堪十四,十四岁生儿育女,他自然有些接受不了。
不过他也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拖太久,不然容易节外生枝。
只是十四岁着实太小,起码要到十六七才行。
“等天下太平,再赐婚于他,但婚事起码要等十年后才行。”
“他要纳妾亦或其他,吾却不会多管闲事的。”
刘继隆自己也是男的,自然知道张延晖这个年纪对女子是个什么想法。
他不可能让张延晖憋到二十七,所以便只能放宽他纳妾的条件了。
如此想着,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其它几个子女,不免庆幸自己没有与其它人联姻,不然每个人都如张延晖这般要在自己女儿七八岁时迎娶,他不知得气成什么样子。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院外却有人快步走入院内,火急火燎的拿着奏表走入堂内。
“殿下,南衙急报!”
刘继隆闻言皱眉,继而示意曹茂接过急报,随后将其打开。
“你下去吧。”曹茂吩咐此人,随后才将急报递给刘继隆。
刘继隆接过,眉头顿时舒展。
“殿下,发生何事了?”
曹茂见他舒展眉头,隐隐还有些高兴,便不免开口询问起来。
“公主府有喜,足月诞下。”
刘继隆将手书递给了曹茂,曹茂接过翻阅,但见是高进达为刘继隆报喜。
李梅灵在刘继隆出征后不久便被诊出了喜脉,这事刘继隆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想到李梅灵那种娇弱的身子,也能生下足月的孩子。
“九斤?!”
曹茂错愕,要知道他自己孩子出生时才六斤不到。
在这个时代,刚出生就能超过六斤的婴儿,绝对算得上是天赋异禀了。
“他是足月,不必如此惊讶。”
刘继隆见他如此,不免笑着拍了拍他,但实际上他自己在看到这个重量时,也倒吸了口凉气。
他十三个孩子中,也有两个是足月生产的,但体重也不过七斤七八两罢了。
哪怕如他这般天赋异禀者,出生时也不过堪堪九斤八两罢了。
“这孩子在腹中整整待了十个月,若是没有些不同之处,那反倒显得有些奇怪了。”
“如今他平安无事诞下,倒也能稳住洛阳那些旧臣,不至于让我军南征同时,后方不稳。”
“既是如此,便唤他常棣吧,乳名便让公主取吧。”
常棣是种树木,果实如樱桃般可食,寓于长寿多福。
对于这个继承了李唐血脉和刘氏血脉的孩子,刘继隆只希望他能安安分分的渡过这辈子就行。
思绪落下,刘继隆对曹茂吩咐道:“准备准备,三日后南下南阳。”
“是!”曹茂见刘继隆高兴,这才松了口气,转身操办南下的事情去了。
与此同时,随着刘继隆在河阴社火祭祀中舞动干戈一个时辰的事情,也随着行商们的活动的传播开来。
在这个时代的北方,社火中的巫傩还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舞动干戈来驱散灾祸的祭祀行为,更是底层百姓十分关注的事情。
刘继隆不仅亲自主持社火祭祀,还舞动干戈如此之久,这不由得延伸出了刘继隆天命所归的许多流言。
刘继隆个人的许多事情,也因为此事而被神话起来。
吐蕃称呼他为象王的事情,也在行商们的运作下,不断流传。
对于这些,刘继隆自然知道有人在推波助澜,但他并没有阻止。
不论如何,等讨定南方后,他始终都要称帝,提前一年造势,并无不妥。
在有人造势的同时,他的队伍也从河阴开拔南下。
张延晖在抵达许州后,便与刘继隆分道往蔡州而去,而刘继隆则是往南阳所在的邓州赶去。
自许州向西南而走,百姓肉眼可见变得稀少,行进数十里而难以见到几处人烟。
官道两侧有不少荒废的村落,村落中则是被野草长满,鲜少有人敢进入其中。
唐州昔年近二十万口百姓,数量本就不多,如今遭遇秦宗权等人霍乱后,虽然有刘继隆迁入人口,但整个州不过七万余口百姓。
七万口百姓坐落各县,县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村庄。
这种百里无鸡鸣的情况,仿佛让他回到了昔年归义军东征的路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皆为百姓苦。”
“好在,天下即将安定,汉家河山也不至于沦落腥膻了。”
马车内,刘继隆手执毛笔在理政的同时,忍不住看着窗外荒无人烟的荆襄之地感叹起来。
王朝交替,始终会死人的,但因为有他到来,死的人比历史上少了许多。
若只是如此,那他只完成了他使命的一半,他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开启民智,不至于让好山色沦落腥膻。
“殿下,淮南道的人口图籍送来了。”
曹茂策马跟上了马车,并将一摞文册递给了刘继隆。
与刘继隆共乘车的青年起居注郎伸出手来,抢先接过后递出。
不等刘继隆开口,便见这相貌普通的起居注郎从中取出了汇总,双手呈给了刘继隆。
“殿下,这是汇总图籍……”
“嗯。”刘继隆身边并不缺这种有眼色的官员,他也并未在意,只是接过翻看了起来。
淮南道只有六州掌握在刘继隆手中,加上不缺官吏,废除丁徭,人口清查起来自然很快。
“七十七万六千余口,倒是比吾预计的要高上些许。”
刘继隆简单看完,随后便把文册合上,随手放在旁边。
起居注郎见状继续提笔,将这件事情也记了下来。
这些都是刘继隆要求记的,因此关于他的起居注,比起唐朝历代皇帝的起居注要详细不少,但也不至于有明代明实录那般繁杂。
三个时辰后,护送刘继隆的千余骑兵队伍停在官道的废弃村庄旁,数百名骑兵下马开始收拾此地,准备在此扎营。
刘继隆走下马车后,见到远处有几名兵卒正在围着几名穿着布衣的百姓,随即朝前走去。
待他走上前,曹茂先挡住了他:“殿下,这些是听闻您南下,在此等待您的百姓,弟兄们在盘查,请您暂时等待。”
“不必。”刘继隆将他越过上前,随后便见那些百姓纷纷朝他这边作揖。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