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958节

  马彰恭敬向刘继隆回答,刘继隆则是并不在意:“先去看看你们给新卒的伙食吧。”

  刘继隆知道,他定下的标准是标准,但现实是许多部队都达不到他所定下的标准。

  这倒不是说朝廷发给将士们的口粮不足,而是各地有各地的难处,条件不允许。

  “哔哔——”

  哨声在马彰的示意下,很快有节奏的开始吹响起来,而校尉身后的两名旗兵也开始挥舞令旗。

  两面令旗的旗语十分简单,这些老卒们早已牢记于心,因此可以按照旗语指挥新卒们开始按队伍先后来移动。

  “营内有三千二百名新卒,故此分为东西两个食堂吃饭,殿下准备去哪个食堂用膳?”

  “西边吧。”刘继隆看着距离更远的西边说着,随后便走下校台,带着众人往西边的食堂赶去。

  那些队伍中的不少新卒都在远眺刘继隆方向,因为他们都知道今天军营里来了大人物,就是不知道这位大人物到底有多大。

  只是如今所见,那六尺逾高的背影,着实能称得上大人物,至少比他们这群五尺四五寸的人要高大太多了。

  平日里那些比他们还高出许多的将校,此刻站在那道身影身旁,尽皆矮了几分。

  他们在看刘继隆,刘继隆也在时刻打量他们。

  “邓州之地,朝廷收复也差不多快三年了,这些新卒却如此瘦弱,可见平日过得并不算好。”

  “吾一路南下,所见百姓大多瘦弱,可供开垦的荒地还有很多,地方上可是有些难度?”

  刘继隆在走向食堂的同时与左右说着,马彰闻言便道:“回殿下,山南东道毕竟遭受兵卒波及较广,许多百姓家无余粮。”

  “虽说朝廷免了头年的赋税,可这也只能让百姓勉强恢复当初耕种的熟田,许多荒田却无力开荒耕种。”

  马彰的解释倒是有几分道理,山南东道包含江陵府部分只有一百二十七万口百姓,面积比后世位置相差不大的湖北省还要广袤些。

  只是土地虽然广袤,但百姓没有余粮开荒,朝廷则是因为北方的旱情和不断进行的战事而无法支持钱粮给百姓,山南东道的百姓自然就过得差些了。

  若是刘继隆能像此前一样,继续调拨粮食给百姓用作开荒粮,开荒所得熟田尽皆作公田均分给百姓,那山南东道的百姓便能过上好日子。

  这个道理不只是用在此处,而是用在关东被战争所破坏的诸道各处。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走到了此处军营的食堂,而这食堂主要是以青砖灰瓦的厨房,以及搭建草棚,摆放板凳,围上三尺竹篱笆的草棚组成。

  草棚内摆放诸多桌椅板凳,青砖灰瓦的厨房露出一面墙壁,摆上桌子,桌上布置木质碗筷和五大桶的米汤肉菜。

  此时已经有兵卒提前到来,并且已经吃饱喝足。

  见刘继隆他们到来,他立马起身作揖,继而看向曹茂,仿佛在说饭菜安全可食用。

  曹茂满意颔首,刘继隆则是上前拿起木碗可筷子,走到木桶前打量起来。

  粟米饭、萝卜汤、炖煮的鱼片和炒制的野菜摆在他面前,他用打菜的勺子试探,但见桶内多鱼片而少汤汁,不由满意点头。

  在为自己打好饭食后,刘继隆便坐到不远处,安静看着兵卒们进入食堂,排队打饭后各自坐下休息,基本都选择了远离他们这一桌。

  若非军中有条例,恐怕他们周围那几桌的兵卒宁愿去角落蹲着吃,也不敢在他们旁边吃。

  刘继隆没有开口说什么,只是看着庖厨内将五大木桶换了又换,五十几个庖厨在厨房内来回奔走,直到半个时辰后才渐渐慢了下来,而来到此处的一千多兵卒也纷纷吃饱喝足,继续走出食堂,被安排去休息去了。

  在兵卒尽皆离开后,刘继隆才看向马彰询问道:“此处将士的汤饭钱,每月折合多少,与标准相比较如何?”

  汤饭钱则是入伍将士的伙食费,由朝廷调拨钱粮发给各道,各道再发给各地军营。

  “营内弟兄,每月所耗费汤饭钱为三千贯,这是去岁腊月都督府定下的数额。”

  马彰如实交代,刘继隆则是询问道:“这点汤饭钱,是否足够弟兄们吃饱?”

  “自然是足够的,甚至多有结余。”马彰回应的同时,又干脆为刘继隆解释起了当地的情况。

  “荆楚多食鱼虾及肉酱,许多东西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制作,而军营之中庖厨却懂得如何炮制,故此许多在南阳百姓看来极贱的食物,在我军手中都能买来作为饭食。”

  “当初李都督尚在山南东道时,便令军中骟匠去各村传授骟猪育肥之法,这些村子送来的肉食也按照高出市价来收,百姓得了利,弟兄们也得了肉食。”

  “如今南阳城外的各个村庄,皆与军营有了往来,三十几个村子,每日多则送来十余头猪羊、少则六七头。”

  “虽说无法让将士们吃个尽兴,但肉食却是不缺的。”

  见马彰说的如此之好,刘继隆不免询问道:“当地物价如何?”

  “牛羊每斤二十二钱,猪肉二十钱左右,肥鸡二百钱,野鸭百八十钱,大鹅四百钱,各类菜价不一,但每百斤多在八钱到三十钱上下。”

  马彰如实介绍,同时还为刘继隆解释当地的工价。

  “邓州境内,雇工每日工钱仅需十钱,工匠则多在五十钱到百钱不等。”

  没有什么技术,单纯出卖力气的工种,无疑是各种工种最便宜的。

  但凡掌握门手艺,基本都能得到几十乃至上百枚工钱,吃肉喝酒皆不愁。

  只是这个时代,想要当工匠,要么就是去衙门当学徒,要么就只能自己掏钱给民间匠人当学徒。

  没关系和钱粮,便是想学门手艺都无处去学,因此当兵就成了各地百姓最向往的职业。

  “倒是不错了。”

  得知邓州百姓的情况,刘继隆便大概了解了整个山南东道百姓的情况。

  毕竟邓州和唐州遭受秦宗权祸害不浅,若是如今都能发展的如此,那更别提其他地方了。

  刘继隆见状起身,随后看向远处已经走远的新卒队伍,不由对身旁的马彰吩咐道:

  “你们练兵的时间不多,最迟十月便要开始准备应对南边的战事了。”

  “若是来年二三月还不能结束战事,届时汝等便要做好准备南下。”

  “是!”马彰连忙端正态度,作揖接令。

  刘继隆微微颔首,随即便带着曹茂往营外走去。

  马彰等人在后护送,直到看见刘继隆与曹茂翻身上马,在精骑护卫下返回南阳城,他们这才回到了军营里。

  如在河阴时那般,曹茂在南阳寻了处院子供刘继隆平日处理政务,并通禀了衙门,将这座院子所处的坊给管控了起来。

  一时间,南阳城内的百姓都知道城内来了位大人物,而刘继隆则是继续过上了埋头理政,时不时出城巡访乡野,探究民生的日子。

  有他在陇右打下的基础,加上他治国治吏打仗三手同抓的手段,凡汉军所过之处,不超过两个月便会更换原本的官吏。

  原本的局面是流官和本地豪强出身的胥吏,流官想要好好治理地方,就需要任用这些豪强出身的胥吏,因此流官对地方能改变的事情并不多。

  可汉军来了之后,刘继隆靠着关系庞大的学子群体,干脆将原本的吏员一扫而空,纷纷换上了流外的官吏。

  尽管会有语言问题,但只需要在衙门用极低的工钱雇佣几个识得地方方言和官话的百姓充为翻译,便能解决许多问题。

  刘继隆这种办法,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好的,这代表权力更加集中于衙门。

  只是对于地方上的豪强来说,族中担任的吏员被更换,他们许多隐匿的人口、田地便藏不住了。

  正因如此,随着河北的清丈和登籍造册不断进行,河北地区爆发民乱也越来越多。

  豪强们只需要稍稍开始蛊惑百姓,发点米麦给旱灾之下的百姓,这些百姓就宛若盲流般随从作乱起来。

  “烧!放火烧!”

  “衙门不给我们交代,我们便自己讨要交代!”

  “朝廷要均田,衙门却几个月不均,定是狗官不舍得田地,乡里们都去县衙讨个说法!!”

  随着刘继隆南下的消息传开,原本还在畏惧刘继隆威势的那些豪强顿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裹挟百姓去冲击衙门,放火烧毁官仓官库的事情屡见不鲜,河北道虽有兵马,但主要都在防御北边的奚人和契丹人,在河北中、南部的兵马并不多。

  面对烽烟四起的河北道,担任观察使的罗隐也很果决,直接请令从河南、河东等处调兵针对这些豪强开始讨平。

  不仅如此,为了彰显朝廷的诚意,他还分兵保护了那些世家的门庭,使得河北的不少世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选择作壁上观。

  河北的烽烟,从二月燃烧到了四月,众多豪强被军队镇压、讨平。

  罗隐在其中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因此特意奏表送往了南阳。

  刘继隆看到他的奏表时,已经是四月下旬了。

  “僧尼寺庙也参与其中了?”

  南阳城内的院中,曹茂看着被刘继隆刚刚放下的信纸,对于信中所说僧尼寺庙也在暗中派遣奴仆抗拒均田的事情感到诧异。

  曹茂接触的僧人,大多都是悟真与其弟子那种品德高尚的僧人,所以他还没遇到过有僧尼指挥奴仆抗拒均田的事情。

  “并不奇怪,这些僧尼手中土地可不少,朝廷早就颁布过法令,要均平寺庙的土地,重新考核僧尼佛法而收回度牒。”

  “这群人想来也是知道这点,所以才选择帮助豪强们。”

  刘继隆与他解释着,目光却停留在关内道张昶送来的奏表上,眉头微皱。

  “告诉罗昭谏,只要有证据,不管寺庙中僧尼名声如何,尽数抓捕后发配平州。”

  “此外豪强家产尽数充公,不要在乎世家如何看待朝廷,大不了将古董字画及书册类尽数便宜卖给他们,日后再找个机会寻回便是。”

  “是!”曹茂应下,他自然知道所谓的“寻回”是指什么意思。

  在他应下的同时,刘继隆将张昶的奏表放在桌上,冷声说道:

  “这李思恭数月不回消息,莫不是以为靠这个地斤泽便能挡住朝廷大军?”

  “敕令张昶、郑处、安破胡,征调镇内骑兵及马步兵,兵分三路强攻党项,不从迁徙者……斩!”

  “臣遵令。”曹茂见刘继隆要动兵,连忙应下此事,随后派快马前去送信。

  只是他刚走出院子没多久便急匆匆赶了回来,身后还跟着手持数封书信的赵英。

  见到赵英,刘继隆便知道有事情发生了。

  “殿下,江南有谍子传来消息,高骈在南陵城外与杨行愍交战,高骈以骑兵绕后截断杨行愍粮道,杨行愍向宋威求援,而宋威不为所动。”

  “杨行愍得知宋威不动,旋即只能坚守南陵,同时令李神福率军赶往歙州。”

  “二月二十二日,高骈以投石机及火药强攻,炸塌羊角墙后与杨行愍交战。”

  “二十六日,李神福率军走歙州突袭池州,高骈令其麾下将领王观率骑兵千余驰往救援,李神福设伏败王观。”

  “高骈不为所动,继续强攻南陵,是于三月初十日攻破南陵城,杨行愍败走宣城,李神福撤回歙州。”

  赵英禀报此此事的同时将军报递给了刘继隆,刘继隆刚刚看完,赵英便把此役说了个大概。

  高骈对杨行愍,最终还是以优势更多的高骈取得了胜利,不过似乎代价不小。

  “以信上所说,高骈所部死伤应该不少,不然不可能放任杨行愍突围而去。”

  刘继隆找出值得关注的事情,对赵英继续吩咐道:

  “密切关注高骈动向,他应该会北上先占据采石矶和当涂县,以此防止我军渡江进入江东。”

首节 上一节 958/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