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144节
除了可以从河仙得到资料以外,广州的十三行也被要求,令各国到粤商船,都必须提供缅甸贡榜王朝资料,以供交叉确认。
同时,乾隆的皇宫内还养着一个大学者,汉名蒋友仁的法国学者伯努瓦.米歇尔。
此人向乾隆进献了精美的坤舆全图,普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介绍了太阳黑子、太阳自转、月球形态等欧洲最新天文学知识。
同时,他还从中牵线搭桥,使得乾隆和路易十五成了亲密笔友,清楚的知道欧洲正在发生的政治和军事变革。
同时,乾隆最喜欢的欧洲艺术家郎世宁,也不过才过世两年不到。
所以,满清封闭的只是汉人,他们的最高层一直是非常清楚且清醒的。
但既然乾隆绝对没有后世人想象的那么无知,那他为什么会在贡榜王朝上犯错误呢。
哼哼,因为蒋友仁进献的坤舆全图,乾隆粗粗看过之后,就命令锁入宝库,等闲不得观摩,更不许传播。
直到脸被打的啪啪响之后,才想起来自己有这么副地图,于是拿出来与傅恒等亲近研究。
但不管怎么说呢,至少现在傅恒对贡榜王朝有了清晰的认识。
因此他一看莫正存递上来的地图,就知道完全是真实的,甚至比坤舆全图还要精确。
再看莫子布的建议,也很简单。
傅恒不需要直取阿瓦,只需要把白象王的主力耗在缅北,莫子布就可以率万余大军逆水而上去捅缅人的菊花。
这种情况下,北路的清军甚至都不用怎么打,耗个一年半载,白象王自然就会派王族到北京来叩首请降了。
傅恒看完,顿时感觉身上猛地一轻,明亮这种直肠子武人,脸上甚至都有了喜色。
沉默片刻后,看着这个明显是剪了光头,留着假辫子的南洋莠民,傅恒皱了皱眉,问出了跟李侍尧一样的问题。
“尔主如此热心,总不能说是对朝廷忠心一片吧,你们可是前明遗民,他到底想要什么?”
莫正存不卑不亢的一拱手,“傅大人何必明知故问,我主要的,自然是荣华富贵,江山代代传。
对我们这些前朝遗民来说,大清诸帝手段高明,不是蒙元能比,如今天下安泰,故国也近恢复无望,我们总要有个安身落脚之地。
既然南洋大清看不上,我们自然想建一个西辽,我主,要是能做一个耶律大石,也可以告慰祖宗了。”
傅恒没有计较莫正存的不客气,反倒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这倒是实话,能做个耶律大石,确实也算光宗耀祖了。
贵使请回吧,我已知晓了,不日即有好消息奉上。”
傅恒挥挥手,就把莫正存给请了出去。
次子福隆安走上前来,“阿玛,此等前朝遗民的话,不可尽信,昔日契丹人可没有现在汉人这样的规模。
若是完颜家的领土上当年有几千万契丹人,他们也会容不下耶律大石的。”
傅恒点了点头,“我知道,但事有轻重缓急,目前解决缅人才是最重要的。
既要让陛下下得来台,又不能继续把咱旗人的好男儿,往瘴疫丛林里面扔,那就只能利用一下他们了。
至于日后,是剿还是收编,主动权都在我。
退一万步说,此辈地处蛮荒,至多不过几万十几万人,还能反攻回来?”
。。。。
紫禁城,紫光阁,这个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楼阁,在满清时期是作为接见外邦、番邦使者和陈列功臣像用的。
林通又被晾了十几天,终于得到了乾隆的接见。
这待遇可比历史上好多了。
历史上林通只是被叫到了北京,住在驿馆里面谁也没见到,随后便被随便赏赐了一点丝绸,就打发走了。
而这次,他不但得到了接见,还是在紫光阁这种相对私密和亲近的宫阁中,得到接见的。
乾隆皇帝正襟危坐,周围禁卫甲士林立,宫人穿梭,尽显天朝上国的威风。
林通低垂着头,眼睛看着引路小黄门的脚跟,迈着小碎步,被引导向前。
而看着远处河仙使者一身明朝衣冠,乾隆明显愣了一下神,随后眼中露出了古怪的神色。
第165章 史上最精分的皇帝
乾隆此人,可以说是整个满清皇帝中,活得最为拧巴的一个。
而这个拧巴,又是源于他出身和文化的相互矛盾。
怎么说呢,比起他的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乾隆对自己的定位与他的喜好,是分裂、矛盾又模糊的。
他爷爷康麻子,对自己的定位就很准确,这位被满人吹捧的圣主,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
他就是来给满清这个半殖民政权,打地基的。
所以在康熙统治中国的几十年内,根基并不牢固的满清政权,算是稳稳扎下了根。
康麻子在政治上推行文字狱、满官制度。
军事上不给绿营枪炮,故意钳制把绿营搞成半残疾,散播汉人没武德,只会也只配种田等言论。
文化上裁汰府县乡私塾,使得明末遍地的乡学完全被废,几十里内都难有一个。
还大力推进繁体字教育,以此提高识字难度,把全中国人都搞成愚昧的文盲以方便统治。
如此等等,许多后世都还有遗毒的下三滥招数,都是康麻子搞出来的。
但不得不说,站在满人立场上狠毒又好用,这个麻子,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皇帝中最为阴损缺德的那一个。
而乾隆的父亲雍正,定位也很明确。
雍正眼睁睁看着康麻子搞得太过火,满汉离心,特别是下面的百姓已经开始怨恨满清统治者了,政权有了动荡的危险。
雍正立刻开始以中国皇帝自居,在很多地方故意在表面倾向汉臣和汉民,还打造勤政的人设,搞了一堆惠民政策,努力挽回民意。
不得不说,雍正也是非常成功的。
满清若是继续像康麻子时期那么狂飙下去,满人和汉奸离心离德,八旗兵成了垃圾,绿营兵也半残,国家很可能要出大问题的。
结果到了雍正手里,他又给掰回来了。这真是满清政权的气运。
不过要注意的是,雍正标榜的中国皇帝,可不是说他要去做汉人的皇帝,而是装作把汉人当满人一样对待,搞满汉一家凝聚人心而已。
当然,雍正最后也搞过火了,以至于弄出了大义觉迷录,这种自断根基的辩论赛。
而在雍正这种策略下长大的乾隆,自小学习的文化和审美,从根子上就是汉文明式的。
他读着汉家经典,学着汉家礼仪,看着汉家历史,还跟他爹两人连阴阳头都不剪,在皇宫内搞考斯普雷,假扮汉人皇帝、名士等等。
所以乾隆这个家伙,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狂热的汉文明热爱者,按后世的标准,你叫他一声精汉,绝对是没问题的,可能还保守了一点。
但同时,乾隆又是个很清醒的人,他知道自己坐稳屁股下面位置是要靠什么。
所以他喜欢汉文化,但同时又要尽力打压汉文化。
他很清楚他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满人长久统治这个广袤的国家。
所以,当精神和现实走上两条南辕北辙的道路后,乾隆就开始精分了。
一方面,这家伙是整个清朝历史上对满人最好的皇帝,所有好东西都扒拉到了满人的碗里。
另一方面,他又特别热爱汉文化,他给追随永历的南明群臣列传,追加谥号,多次公开褒奖。
甚至在宋金之争中,公开站队南宋,对于岳飞这个打得他名义上祖宗四处乱窜的汉民族英雄,也颇多褒奖。
同时又编纂贰臣传,把帮助他老祖入关的洪承畴、祖可法、尚可喜、李永芳、孔有德等人全部打成贰臣,批臭批烂。
他越是喜爱汉文化,就越要打压汉文化,简直精分的不行,是以整个人的形象,在历史上都呈现出一种拧巴和扭曲的状态。
所以此时,看着林通一身道袍,头戴四方巾的潇洒模样,乾隆竟然觉得眼前一亮,有些赏心悦目。
他甚至都没让林通三跪九叩,只是让他简单叩拜,随后相当温和的问道:
“闻汝在羊城时,曾言尔主在南,存伯夷叔齐之义,亦有庄舄越吟之思,应对甚为得当。
难道这河仙地处蛮荒,文教甚为兴盛?
否则不能有这等辩才。”
乾隆一点架子没有,这是他经常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又仅限于他与近臣讨论诗词书画等艺术和与欧洲传教士讨论数学、天文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乾隆虽然水平不能算顶尖,但确实很有几分儒雅文人的感觉,完全不似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和奴隶主。
林通没有答话,因为他知道,前半段是对他说的,后半段则是对身边一起陪着乾隆的文臣们说的。
果然,乾隆说完,周围的刘统勋、于敏中,服丧期满刚刚回京就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纪昀纪晓岚等人,纷纷出言或附和,或拍马屁。
等到这些人把乾隆哄得眉开眼笑之后,林通才轻声回答:“回禀大皇帝,河仙虽在蛮荒,但民亦是天朝华民。
开埠之主玖公自立业之时,就广办学堂,修建文庙,及至去世,遗留河仙八景,文人雅士称道。
今主莫士麟公,也爱文学,常与左右诗词唱和。”
“竟有此事?”乾隆大为惊讶,在他心中,下南洋的不都是些在家乡犯了事的刁民嘛,怎么河仙鄚家还知道行文教?
林通当即侃侃而谈,把河仙的景色和文教做了简单介绍。
于敏中听了,不由得一乐,“汝言过矣,吾闻河仙不过一县之地,民不过三五万,开埠不过百年,现今听来好似江南千年文华之县一般,过矣,过矣。
汝可知天朝是何等文华,千万不要问‘夜郎与汉孰大?’”
乾隆身边,最喜与乾隆书画相和的皇六子永瑢也笑着说道:“兀那使者,在陛下与诸位文坛泰斗面前如此吹嘘可不好,你若拿不出来明证,可是有欺君之嫌的。”
他们将林通当成了什么呢,当成了一个稀奇古怪的来人,一个给乾隆解闷的小丑。
乾隆也心情大好,看着林通,就像是看着一个穷人小孩拿着一块好不容易得来的白面饼子,朝着真正的大贵人炫耀今日饭食很好一般。
特别是听到‘夜郎与汉孰大’时,更是笑得前俯后仰的。
而此时,林通并未因为满清群臣的奚落取笑而生气,他的脑海里,闪过了莫子布特意让武世营特意交待他的事,可以说,基本完全说中了。
‘难道真有生而知之者?’
林通实在不能理解,万里之外的龙头,是如何把这禁宫秘辛知道的如此清楚的?
以至于能完全拿捏乾隆的心态。
这边,乾隆君臣父子还在哈哈大笑,连太监、宫人和内侍都跟着笑了起来。
其实皇宫内,气氛并不像后世电视剧中那么凝重,皇帝也是人,他经常见到所有人严肃规整、一板一眼的,也会觉得压抑,也会难受。
而等到他们笑完,乾隆准备赏赐点什么打发林通走的时候,林通突然跪在地上喊道:“大皇帝,外臣所言非虚,有证在。”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