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146节

  当即,吴书来请旨,按例赏赐林通金银、绢帛后,把他带了下去,这次的接见,也就到此为止了。

  至于河仙如何配合满清进攻贡榜王朝,当然不可能让乾隆跟林通商量。

  现在情况大体明朗,自然是乾隆召集军机处大臣、各大学士把方略制定,然后通报给林通,让林通回禀莫子布,让其照办。

  商量,你个百里侯也配跟我乾隆商量!

  而等林通走后,乾隆一句也没提刚才的事。

  紫光阁的满汉重臣也明白,刚才发现了什么,绝对要守口如瓶,带入坟墓中。

  甚至下一次遇到这绝句的时候,还要装出骤然听到,惊喜异常的表情。

  因为皇帝明显就要笑纳了这一句绝句。

  老奸巨猾、熟悉乾隆的刘统勋甚至知道,马上皇帝就要赏赐他们东西,用来堵嘴巴了。

  果然,没过多大一会,明显非常兴奋的乾隆,就以今日畅谈书画相当愉快为由,一人赏赐了三十匹杭州来的顶级贡品丝绸。

  众臣离开的时候,乾隆颇有深意的看了记昀一眼,还装作不经意的提起了两淮的盐务。

  纪大烟袋魂都要吓掉了,因为此时,他女婿的祖父卢见曾,卷入了两淮盐案,记昀为之通风报信,牵扯其中。

  大烟袋看到乾隆的眼神,立刻明白了,他通风报信的事情已经暴露,只是目前皇帝要把两淮盐案坐实,因此还没抽出手来惩治他而已。

  现在看来,如果不能把这绝句补全,他能去伊犁养马,都要算缴天之幸了。

  但是,记昀都有点想哭了,要把这两句艺术层次高到李太白、苏东坡这个档次的诗补全,那是何等的艰难。

  他反复揣摩了几句,直觉觉得,这更像是词句,而不是诗句。

  更麻烦的是,这诗隐含着国破家亡的悲怆之情,他要补,必须要隐晦的把这个情绪补出来,还要尽量悲凉有力一点。

  要是补不出来这点,可以想象史书上会怎么说他纪晓岚,他自诩文才,万万不能接受被后人嘲笑。

  可是,真给补上了,又很容易被人拿出来鸡蛋里挑骨头,要是给他扣上一个怀念前明的帽子,估计全家都要完蛋。

  你大爷的,这一看,还他妈不如去伊犁养马呢!

  。。。。

  两日后,乾隆再次召集最亲近的文士品鉴了一下这两句,然后在旁人提醒下,乾隆也终于领悟到这两句诗是在写什么了。

  当即,十全老儿极为感慨,在他想来,这就是文人风骨吧。

  一时间什么箕子、田横、苏武的形象都扑面而来。

  一百多年了,这些明香人还在不忘故国,还以诗明志,更敢拿到自己面前。

  真是

  真是勇气可嘉。

  所谓越缺什么,就越想要什么,有清一代就不要谈文人风骨了。

  但偏偏乾隆的教育又是汉文明式的,他对于文人风骨,忠臣义士天然就有向往,有这个精神需求。

  但满清朝中,呃..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丐版还是有那么点的,但完全不能满足乾隆的精神世界需要。

  海东的朝鲜也有几个,但乾隆对此的反应是勃然大怒。

  你们这些朝鲜棒子,祖先跟老子祖先出身仿佛,读了几本书就敢来谈风骨?

  乾隆对于那些朝鲜臣子,大多嗤之以鼻,惹恼了还要狠狠惩戒,颇有种‘你他妈也配姓赵’的意味。

  但林通以及背后的河仙不一样,他们是汉人,还是明之遗民,有这个资格。

  所以,对于林通以及林通背后的人,抛开政治背景,乾隆还是有点好感的。

  翌日,乾隆秘密下令两广总督李侍尧,让他彻查河仙背景,日后要做到严密监控,辨其忠奸。

  若是确实只想做个西辽,那么经济上的要求,或可酌情满足,但不得让河仙之人长居大陆,乃至散播‘妖言’等。

  枪炮、精铁、战船等军事战略物资,也不得输出半分。

  五日后,随着乾隆对待河仙来人颇为和善的态度,以六阿哥永瑢为首的满清贵族,开始频繁邀请林通出席各种酒会,并允许林通在京城内自由活动。

  又过了几日,乾隆下令,赐给河仙之主鄚天赐玉如意一柄,沉香拐杖一根,金丝菩提子佛珠三串,瓷器、茶叶、宫缎无算。

  赐林通锦袍一套,玉带一根,并允许河仙来船返回之时,于苏杭采购瓷器、茶叶、大黄、绸缎等畅销品两船。

  第二日,又再次追加赏赐铁锅三百口。

  林通亲自到东安门叩谢,并立刻命人到广州通知武世营。

  最上面的路终于打通,武世营可以开始贿赂惠州、嘉应州的大小官员,准备拉人下南洋了。

  我好想请假啊,感觉脑子不够用了

第167章 富贵还乡(二合一)

  井塘寨,位在嘉应州城东北,也就是后世梅县县城东北一点。

  嘉应州内的两条主要河流中,石窟溪自西北而来,在井塘汇入梅溪,由于地处两河交汇处,井塘的历史,甚至比州城还要长一点。

  井塘寨其实是个总称,因为他沿河有三个寨,都自称是井塘寨。

  三个寨中,居住着温、叶两姓数百人,数百年来,两姓互相混居,早已密不可分,甚至到了井塘寨内已经不能进行联姻的地步。

  因为血脉,实在隔的有点近。

  今日阳光明媚,天气不那么热,也不那么潮,三叔搬了个小板凳到家门口,轻轻捶着他的老寒腿。

  然后,三叔就看到了让他崩溃的一幕。

  几个半大小子在梅溪的河湾处堵水,然后抓住了一条硕大的青鱼。

  然后很不意外的,因为战利品的分配问题起了冲突,几个温家的孩子要大一些、壮一些,立刻把几个叶家孩子打的吱哇乱叫。

  嘉应州就是这样,人多地少,好像随时随地都在缺吃的。

  从喝奶的娃娃到快要入土的老头子,所有人无时无刻不为了一口吃的而用尽全部力气。

  这么大的一条青鱼,用来煮粥的话,可以供七八口人打牙祭好几天了,自然要豁出去抢。

  三叔如果不是腿脚不便,抢不过的话,也早就飞身下去抢夺了。

  很快,被打得满头包的叶家孩童就尖声吼叫了起来,他们死死抱着温家孩子的大腿,等待己方大人的到来。

  然后,就是三叔眼前一黑的时候到了,叶家的大人在田间没回来,但是一个赶着四五只黑黑小肥猪的女孩出现了。

  她身量极高,跑的极快,两条大白腿似乎都抡出残影了,那吼声,比男子还大。

  小女子一个猛子扎进梅溪中,几秒钟就游到了河岸边,随后把头发一拢,用已经褪色的红绳,麻溜的扎了扎头发,手里的竹棍猛然出手。

  只听一阵噼里啪啦敲击声,三四个十二三岁的温家孩子就被打的哇哇大哭。

  温家孩子眼见来了猛人,也开始疯狂大叫摇人。

  但几十秒后,跑过来的几个温家少年,也尽数被打翻在了地下。

  “哈哈哈哈!”叶小妹仰天长笑,白生生的大腿踩在温家老大的胸膛上。

  “这条青鱼,你们就把头拿走算了,肚皮肉我要拿回去给阿爹煮汤。”

  刚刚眼前一黑的三叔听了这话,心里顿时觉得要好受了那么一点点。

  但马上,他又差点气背过气去了。

  原来女孩游到河对岸‘主持公道’之后,他放的小肥猪们没了看管,正快活的四处撒欢。

  然后不知道哪里窜出来几条五黑犬,冲出来对着一头小肥猪的后腿就是一口。

  猪猪的惨叫声,就像是救命的信号一般,叶小妹听了,把手从大青鱼嘴里伸进去扣住大青鱼的鱼鳃,又快速游过河。

  然后扑过去一个裸绞,就把领头的大黑狗绞的两腿直抽抽。

  吓得其他几条三四十斤的大狗落荒而逃,生怕惹恼了这头母老虎。

  三叔难过的闭上了眼睛,他可是这井塘寨远近闻名的老夫子啊!

  虽然没有考中生员,但极擅长教书育人。

  十几年内受他发蒙的蒙童中,考中生员四人,甚至还教出了一个举人。

  最近在嘉应州名声大噪的石扇堡罗芳柏,也是三叔启蒙的。

  当年与三叔一起发蒙的蒙童中,也出了何桐华这种捷南宫的人上人,因此三叔虽然混的惨,但名声和心气可不小。

  而叶小妹,是三叔三十六岁才得的女儿,宝贝的不行。

  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三叔还是让她从小就跟着自己读书习字,及至稍长,容貌姝丽,一见就是美人胚子。

  三叔于是动了心思,想好好培养一下女儿,未来让她嫁到书香之家去,生个天资聪颖的外孙。

  未来外孙依靠家世和自身实力连登黄甲,也算是圆三叔的夙愿,了他此生遗憾了。

  但现实,很快给了三叔两个大逼兜。

  他这小女儿长大后,打死也不缠足,你敢缠她的足,她就敢离家出走。

  学文嘛,跟项羽一样不求甚解,反倒是对舞枪弄棒非常感兴趣。

  现在已经练到同龄男子不以命相搏,肯定打不过她的地步了。

  性格上,没有半点小家碧玉的感觉,吵起架来,井塘寨几十个中年妇女没一个能吵的过他的。

  相貌倒还是漂亮,可是长得太高了啊,十六岁就有足足五尺二寸,三叔如今都只有女儿肩膀高了,整个井塘寨就没几个男的比她还高。

  三叔绝望了,哪个书香门第会要这么一个战斗力爆棚,走路风风火火,身高比男人还高的客家大脚妇啊!

  叶小妹松开了手,见大黑狗还是直直的伸着两条腿在抽抽,她满意的拍了拍身上的泥土。

  要制服这样的猛犬,普通的棍棒根本不起作用,只有这招夹住狗腹部,胳膊勒住狗脖子最好使。

  这是千百年来,山里人总结出来的经验。

  不过,叶小妹马上就麻烦了,一阵阵人喊狗叫声传来,十几个挟弓持刀的黑衣人,带着十几条狗就追了过来。

  刚被叶小妹打翻在地上的温家老大极为精明,他立刻爬起来就往寨子里面跑去。

  在满清对民间习武都采取打压态度的现在,能挟弓持刀的人,绝不简单。

  十几个风风火火的过来,看到叶小妹俏生生的站在原地,虽然身上有些脏,但不掩颜色丽。

  众人都是眼前一亮,这么高的女仔娶回去肯定没什么人愿意,但还是挺赏心悦目的,玩玩也没人会拒绝。

首节 上一节 146/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