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152节

  使团一共七十五人,由两艘武装商船和四艘大型商船组成,预计今年十二月之前到达巴黎。

  莫子布为使团准备了大量能代表东方文化的书籍、图画、乐器以及大量明制汉服和官服、赐服等,打算趁欧洲还有中国崇拜和中国热,好好的营销一番。

  。。。。

  目送使团离开,鄚天赐还不能理解莫子布对使团的期望,他反而对于傅恒来信,声言要协助册封很心动。

  莫子布则冷哼了一声,对鄚天赐说道:“父亲还是别太抱希望了,东虏起自山林,素行禽兽之举。

  老奴、黄台吉、多尔衮、康熙,哪个不是狡诈诡变之徒。

  所谓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咱们莫家又是广南之臣,广南头上还有个黎朝大王。

  要清廷一步到位册封到我们头上,不知道要死多少莫陈两家的健儿。

  况且,此次求得册封,最多就是一个高棉王,这有什么意义。

  不如留着这份功劳,等孩儿进了顺化城,再来寻求册封,以摆脱东京(河内)黎朝大王的法理。”

  鄚天赐思考良久,不得不承认莫子布说的是正确的,这才熄灭了起倾国之兵帮助满清,然后求得册封的念头。

  莫子布则长叹一声,他是不可能接受满清册封的,那样的话,他就会变成跟努尔哈赤一样的人。

  区别不过是努尔哈赤的子孙是从山海关入的中原,他或者他的子孙则是从镇南关入的中原。

  可是,要如何摆脱这个困局,跳出现实的约束,找到一条合适且占据法理道统的高点,莫子布也没想好。

  但大方向,应该是玩顺应潮流玩民族主义。

  书友们,顶不住了,这几天集团要搞什么职工技能大赛,老虎天天被拉着加班练习,摸鱼时间大为减少。

  不过我想了想,请假还是不太好。因此明后两天,都是一更五千字左右,每天少更了两千字上下,等我不忙了就补起来。

第172章 人间地狱婆罗洲

  洛坤,虽然这里地处热带,但三四月间的气候还是不错的。

  不过这也是相对而言。

  因为三十三四度的气温对于北人来说已经算是盛夏了。

  但对于南方人,特别是广东人来说,不怎么潮湿的三十三四度,绝对称得上舒适。

  罗芳柏举着锄头挥汗如雨,他虽然是读书人,但对种地可不陌生,实际上中国正宗的耕读之家,都是要求读书人精通耕种的。

  只不过后来,特别是晚明到清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僵化和文贵武轻的进一步加剧,产生了大量专靠研究科举的家族,读书人才开始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起来。

  不过罗芳柏家只是稍好一点的自耕农,不是传统卷科举的家族,自然没有完全脱产的条件,是以他种地的手艺还是很不错的。

  “芳柏,你现在可是官人了,放回咱嘉应州,那至少也是五品官,怎么能自己耕地呢?”

  远处,一个身材高壮的汉子走了过来,他头上的辫子已经不见了,露着大大的光头,光头上几道虬筋乱窜的疤痕,更添几分凶狠。

  “元盛兄弟,听说你得了玄德公的青睐,也已经被委任官职了,可喜可贺啊!”

  罗芳柏哈哈笑着放下锄头走了过去,此人正是跟他一起下南洋的吴元盛。

  罗芳柏家乡石扇堡和吴元盛所在东厢堡隔得不远,吴元盛为人豪爽大气,武艺高强,天生有那么点反官府的桀骜之心,在某些程度上与罗芳柏有相似之处。

  在嘉应州时,罗芳柏和吴元盛也经常为应付下乡的胥吏而彼此合作,所以两人旧日也是相识。

  “元盛兄弟可不要小看种地啊!”罗芳柏端着一碗茶水走过去递给吴元盛,随后指着前方开垦出来的大片良田说道:

  “你看此处,溪流众多,不缺引水之源,虽处于山岗,但坡度不陡,地势平坦。

  更不像咱嘉应州山上尽是碎石,种地还得先清理一层石头。

  好地方啊!只要稍微打理,垒砌梯田,防止雨季大水把表层肥土冲走,就得万亩良田了。”

  说着,罗芳柏极为感慨,“这仅仅洛坤一个府,就至少能开垦出四百万亩的良田,这就是六个嘉应州的规模了,土地肥力还要胜过。

  咱们人来的太少了,应该把赣州府、汀州府的客家人都叫来,这南洋广阔天地,大把的好处,何必困在山上苦熬。”

  一说起土地,罗芳柏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

  一旁的吴元盛也是,虽然他不喜欢种地,但对于土地的渴望,还是同样深深刻在了这个客家人心里。

  “地方确实好,比我们家乡好多了,但这可不是轻易得来的。就说这洛坤府,那都是大王亲冒矢石,杀敌数千打下来的。”

  现在下面人对于莫子布称呼非常奇妙,军中之人大多直接称呼大王或者龙头,安戴地区管政事的称呼为玄德公或者披耶。

  土瓦、丹老那边,则统一称呼王子。

  河仙属于鄚天赐的人则叫他五公子。义从团的欧洲人与荷兰人则叫他安戴公爵或者大公。

  也难为我莫大穿越者了,能把这么多来源复杂的势力缝合在一起,还缝合的不错。

  罗芳柏对吴元盛的这话很是认同,“玄德公之能,还不在能亲冒矢石打天下,还在于熟知民情,能因地制宜建立建立社团制度,真乃天纵英才。”

  罗芳柏说的这个社团,不是指后世那种黑社会社团,而是有点类似人民公社。

  莫子布把下南洋的客家人按八十人为一个社团进行组织,每个社团任命一个团长。

  每十个社团组成一个乡团,任命一个乡老。

  五个乡团组成一个县,任命一个知县。

  平日里,下南洋的百姓就按照一个社团为基础开始生产生活,如何开垦荒地,建立定居点,种植粮食种类等,都进行了严格的统一管理。

  同时针对南洋缺乏成熟耕牛和精铁农具的情况,将耕牛和农具都收归公家管理,以租赁的形式租给社团,由社团集体调配这些资源。

  有时候甚至为了完成垦荒和耕种,会把几个、十几个社团的耕牛、农具、人力组织起来搞集中突击。

  想来分配的时候,社团长、乡团老,甚至知县这一级别的为了自家人小小的徇私偏袒,那是不能避免的。

  但只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莫子布就能接受。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吃饭的时间就到了,正在这片缓坡上开荒的男丁们,兴奋的一阵鬼哭狼嚎大叫。

  罗芳柏和吴元盛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若说在南洋有什么和家乡的区别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那必然就是饭食。

  叶小妹笑眯了眼睛,她腿长脚大,挑着担子在这种小丘陵地区走起路来如履平地,绝对是妇人中最像男人,干活最麻利的那一个。

  罗芳柏从远处看见叶小妹来了,不由得喜上眉梢的对吴元盛说道:

  “元盛兄弟,今天你有口福了,叶家妹仔的汤饭远近闻名,比洛坤城中王家酒楼做的还好。”

  一帮子客家小伙大呼小叫的围了过去,妇人下南洋的可不多,叶小妹还长的这么漂亮,引得不少小伙直往身边凑。

  不过没人敢打叶小妹的主意,因为叶小妹将来会去哪,是几乎所有客家人都知道的事情。

  在这个以乡党、亲族为群体抱团的南洋,只有当莫家大王当了客家人的女婿,他们才会觉得与莫子布拉近了距离。

  不然一个客家人心中的大王跟客家人没半点关系,那才是笑话呢。

  饭菜果然不错,嫩黄的客家盐焗鸡,油光透亮一看就极为下饭。酿豆腐焦黄面皮上点缀着葱花,颤颤巍巍的一看就相当酥嫩。

  当然,这两样菜的量不多,八个人才有一盘豆腐,一只鸡,其余最多的则是各种盐煎大鱼小鱼,还有各种螺贝煮的汤。

  米饭则可以管够。

  远处,一个吴元盛族弟正捧着大碗,哐当哐当的刨的震天响,一口肉一口饭,吃的满足感都要溢出来了。

  看着他又去飞速打饭,吴元盛忍不住了,走上去就是一脚。

  “你是饿死鬼投胎还是怎么的,斯文点,别一个人把饭给吃光了。”

  族弟名叫吴元章,因为干饭干的太欢乐了,竟然一直没看到吴元盛到了,这才慌忙咧嘴一笑。

  “大哥,你怎么来了,你不是去婆罗洲了吗?”

  不过嘴里说着话,眼睛却还在看着饭盆。

  吴元盛无语了,赶紧挥了挥手,放他去干饭。

  回头时候,见罗芳柏正在笑呵呵的看着,吴元盛气哼哼的说道:

  “不知道这小子怎么想的,明明是猛将的身板,动起手来不下死手我都打不过他,却不愿意跟我一起,只想着在这种地。”

  “元章兄弟和我说过了,他从小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现在来了洛坤,只需要种地都能吃饱饭,那他的梦想就达成了,自然想好好安顿下来。”

  罗芳柏说着,自己也有点不敢相信,祖辈这么多代人的梦想,结果在南洋竟然能轻易的实现。

  这地方,水稻随便种个三季,鸡鸭放出去不用怎么经管就能长大,海边渔获多的让人难以置信,盐更是近乎不要钱,山林中还到处都有各种能食用的水果。

  可以说,只要肯种地,就没有吃不饱的,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

  那些土著那么穷困,其实更大的原因,是上面头人压榨太狠,种地手艺太粗糙的缘故。

  “芳柏,话是这么说,但人人都只种地,谁来打江山呢?”吴元盛两手一摊。

  “就是好地方,才更要拿命去拼,都不给大王当兵,只想拿好处,大王再是心疼咱们这些客家人在家乡过得苦,那也不能白养着我们呀。”

  可以说,此时经过满清政府残酷的压榨之后,中国百姓的要求,低得可怜。

  以至于吴元盛这样还算有见识的人,也觉得莫子布组织客家人辛苦开荒,再把田地授给他们,未来田赋只按十税一来收,是在养着他们,以至于让吴元盛有点无所适从了。

  罗芳柏笑了笑,“吴兄,你太着急了,现在还没到时候呢。”

  他比吴元盛书读得多,自然知道,自古圣君明主在要下面人效命之前,一定会最大限度的施恩。

  要老牛耕田,那也得小心伺候着不是。

  吴元盛点点头,呲溜两下,一条盐煎鱼就下了肚,随后对罗芳柏说道:“罗兄,奉大王教令,明日你跟我一起,去北大年府觐见。”

  。。。。

  北大年府,莫子布正在看报告。

  如今,距离叶宪阳等人回乡拉人不过七个月的时间,两广的官吏和黑社会一起发力,就给莫子布送来了接近四万客家人。

  惠州府的官员也想挣点钱,于是也搞了一万多人假扮成客家人送到了南洋。

  这些家伙还以为莫子布只要客家人呢,实际上莫子布只要是华人,管你是汉还是畲,他都不嫌弃。

  只不过,他们这么卷下去,逼得莫子布已经在准备借口降低标准了。

  按照如今的标准,每送一个人下南洋,莫子布要给大陆上的官吏男丁一两,健妇六钱。

  虽然这个一两和六钱包括了中途提供饭食和住宿的钱,但嘉应州和惠州府的官吏精着呢。

  提供的都是猪食一般的野菜粥、干菜饼,住宿就给一卷凉席打地铺,根本用不了多少钱。

  但下南洋可不轻松,要是身体不行,一路上风浪颠簸,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因此移民还没出海之前,莫子布还得大鹏湾、大亚湾,海陆丰所在的红海湾把这些移民养几天。

首节 上一节 152/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