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823节

  “老豆,你就真的比阿公厉害吗?你现在这么威,难道都是只靠自己打拼就能得来的吗?

  没有陛下,我们父子,我们家世世代代都不过是新安大屿山外的穷水鬼,连渔船都只能租别人的那种,与疍家佬差不多。

  如今得了恩典富贵了,正好报效君父的时候也到了,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马耀宗之父愣住了,半晌,泪水也从他的眼眶里,哗哗的往下掉,他抽噎着,充满欣喜的喊道:“果然是要读书,我儿比我明事理多了。

  我马大,远不如我爹英豪,但我能比我爹过的好一万倍,都是因为陛下之恩。

  府台大人,我番禺马家出一万亩,您把大瞻洲那个君男的资格给我,我让我长子马耀邦带一百马家子弟,三百土人仆役前去大瞻洲,为国拓殖!”

  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新马最大的家族,番禺马氏的领头人转变立场后,其余大族族长,也纷纷出来应承,都同意卖地了。

  此时,马耀宗再次上前,对着知府李銮宣一拱手,“府台大人,马亚贵并非狂悖叛逆之人,他今日口无遮拦被吓得吐血,也算是报应。

  只请大人看在他开拓新马府有功的份上,饶他一命!”

  哟呵,李銮宣李知府一听,眼睛一下就亮了,先占大义,再收买人心,是个人物啊!

  这小子在洪武太学中就读,还跟姚景杉这样的人相交,未来不说大有作为,那也定然不是个庸才,给个面子,结个善缘也好。

  此时,姚景杉也拱手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府台大人,两位力士,我看只要这马亚贵还知道好歹,愿意为国效力,不妨网开一面。”

  姚景杉家世不凡,说话就更有水平了,而且还很有眼力劲的提了一下两个从南京来的锦衣力士。

  两个力士不算啥大人物,好像也认出来姚景杉是谁了,毕竟他爹是桐城派的大文学家,太上皇最亲近的友人。

  “姚公子说的有理,请府台大人定夺吧。”两个锦衣力士把决定权给了知府李銮宣。

  李知府沉吟片刻,“既然大家都为马亚贵求情,本府就不当这个恶人了,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马亚贵,你也出五十族人,百五十仆役,派你儿子随马耀邦去大瞻洲,这云豹服我就不收了,你的狂悖之语,也就不往上报了。”

  马亚贵死里逃生,哪还敢有半点不满,当即磕头如捣蒜,把条件答应了下来。

  到了此时,问题完全解决了,李銮宣李知府才呵呵笑着,又拍了拍手,屏风后转出两人。

  两个白人,一个身材瘦小眼神躲闪的男人,一看就是最好的农奴,另一个妇人反倒身材丰腴也不算矮,特别是那大屁股,一看就好生养。

  “此乃鲁王世子居中联络,英格兰宰相皮特先生等供货,从欧罗巴洲来的白奴,数量不多,还算珍贵。

  按朝廷的意思,谁愿意配合朝廷的战略卖地,这等勤劳肤白的白奴,就优先谁家购买。”

  我草!

  马耀宗之父更觉得背后发凉了。

  这白奴可是好东西啊,干活比南洋土人好用的多,女白奴更妙,留下配种可比黑乎乎的土女好多了,看着都顺眼些。

  这知府大人要是早拿出来,自己这些人或许早就答应了,他偏要绕这一圈,看起来就是为了立威,为了竖立朝廷和他个人的威望。

  心思缜密,心狠手辣,诡计多端,还够隐忍,这样的狠人未来肯定是要一飞冲天的,还是别跟他作对了。

  马耀宗之父马大服了,他把手一拱,弯腰过膝。

  “府台大人,从今以后,我等唯大人马首是瞻,无有不从!”

第789章 你这狗皇帝

  新马府发生的这一切,也正在南洋的日南(南越+柬埔寨)

  泰平(没有泰北的暹罗)

  嘉庆(加里曼丹岛)

  兴龙(马来半岛加西苏门答腊岛)

  南暨(爪哇岛加东苏门答腊岛)

  汉川(曼德勒以南下缅甸)这六个省的所有府县,几乎同步发生。

  这也代表着,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大虞朝廷在南洋的制度化管理,终于要开始了。

  在此之前,除了被划归岭南范围的广南省(金兰湾以北越南)以外,最多能算上日南省和泰平省一部分,外加各省重要城市属于朝廷治理,其余地方基本都是放任的状态。

  这些地方,要么是大封臣套着小封臣,地方上事务就是这些武勋说了算。

  要么是以贸易要冲城镇为中心,周围庄园为辅,中间穿插莫子布在南洋时就定下的农业合作社模式,实行拓殖百姓自治。

  朝廷派出的知府、知县,只是在城中负责收取田赋和商税,并驻军监察当地大族,不让他们把下南洋的汉人搞成奴隶,以及协调、帮助他们搞定土人。

  这种制度,在最开始的初创阶段是有好处的,可以充分激发百姓的积极性,以最低的统治成本灵活调度各方资源,迅速抢占水陆要冲和富庶地盘,将土人切割开来,维护华人利益。

  但到了这个时候,南洋华人已经超过七千万的当下,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在这种模式下,大量治理权被各地大族和大庄园主窃取,本来属于国家的行政权力,变成了黑色权力,或者直白的说,就是黑社会统治模式。

  这不但让此时的南洋,成了全国道德与法治的凹地,也让到南洋做官,成了一件苦差事。

  神州赤县的官员视去南洋就任为流放,甚至出现朝廷任命的知县从南京走到广州就不愿再走,直接丢下官印跑路,或者拖延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去上任的。

  而许多南洋大族的子弟,连太学都不愿意在南洋读,更别说学成回来建设南洋。

  这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了。

  。。。。

  “嘉庆总督洪亮吉,新马知府李銮宣、洪兴(雅加达)知府王国元这些人都干的好啊,果然是有手段的。”

  南都承天广州府顺德县,太上清晖宫中,莫子布拿着锦衣卫传回来的南洋资料,一本一本的翻看着。

  太上清晖宫就是顺德的清晖园,当年莫子布打回来之后,顺德大良人,进士龙应时,就将此时还叫龙家园的清晖园奉献了出来。

  莫子布遂以此园为基础加以扩建后,送给了老爹莫天赐,称太上清晖宫。

  而现在,父亲莫天赐早已去世,这座宫殿又成了母亲陈氏居住的宫殿,莫子布一年之中也会过来一两次,看望母亲,顺便处理下南洋的事务。

  毕竟对于南洋地区来说,南都承天广州府才是他们心中的第一大城,比北京顺天府和南京应天府地位都要高得多,要治理南洋,还是广州最方便。

  听到皇帝这么说,一旁接替郑锦水成为协理大学士(次辅)的张问陶,就明白皇帝实际上是有些不满意的。

  因为除了这几个人办的不错以外,其余人都办的很一般,甚至是相当糟糕。

  “用陛下的话来说,南洋粗放管理二十余年了,譬如那孙行者,陡然给其戴上紧箍咒,反复挣扎也是在情理之中。”张问陶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后,才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他可不是岭南勋贵集团的一员,更不是皇帝胶己郎,可不敢在皇帝面前啥话都敢说。

  而且,哪怕是皇帝的胶己郎,也就是那些以雷琼片闽南话为主,粤语为辅的明乡人与粤西人,也是说贬就贬的。

  呃,目前朝堂上,绝大部分人把郑锦水从协理大学士(次辅)变成东洋使司总理大臣,看成是贬斥。

  这样说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如果郑锦水不是基本相当于莫子布养子的话,也真要算是贬斥了。

  “目前来看,虽然收地的目标只完成了不到三成,但并未有多大的动乱,如果朝廷后续的政策不断出炉,相信南洋的大族与大庄园主,很快就会接受现实的。

  而且,要是等到这件事情完成,南洋使司六省官员也锻炼出来了,我大虞又要多几十上百能员良才,对国家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呀!”

  “辅臣的意思,是朕应该把更多的精兵强将调到南洋去?”莫子布笑呵呵的看向张问陶问道。

  “臣觉得应该如此,我中华自赵宋鼎革以来,几百年都未有这等抑制豪强的大规模行动了,对官员的能力,可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依臣来看,不但该再抽调一批官员去,还应该抽朝廷中枢的中低级官员和排名前十太学的肄业太学生一起去协助执行朝廷政策,让他们都历练历练。”

  其实在大规模的行动之前,莫子布已经抽调了一批官员,但目前看来,确实还不够。

  “此乃老成谋国之言,这件事就由你来办理吧。”莫子布同意了张问陶的建议,然后在李銮宣的名字上点了点。

  “这位李伯宣看起来还是很有个性的,手段也不错,我看等此事办下来,就可以胜任兴龙布政使了,还可以让他挂一个侍郎衔,每年找点时间到中枢的内外朝都来见习一下。”

  张问陶立刻掏出小本本把皇帝说的事给记了下来,之所以要刻意记,那是因为新马知府李銮宣这个培养的路径,直接就是奔着辅臣,甚至是丞相去的。

  大虞中枢高官,特别是辅臣的升迁与大明朝有很大的不一样。

  大明朝是以翰林院为辅臣的培养基地,一旦入了翰林院,基本就不会下到地方。

  这么做的好处,是让国家预备辅臣们对于朝廷的运转流程相当熟悉。

  这样不管提拔谁当辅臣,都能很好很自然的接手,能更丝滑的和掌握批红权的太监们配合,使国家机器的运转,不会因为内阁辅臣的变化而产生问题。

  但弊病也很显而易见,那就是不管是首辅还是次辅或者其他辅臣,都只能管人,不大会干事。

  朝廷运转是熟悉了,北京城的中枢官吏是可以轻松拿捏了,但具体到治国方面往往千奇百怪,好多政策根本就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下面完全无法执行。

  其次对于地方治理,也完全没有概念,导致他们很难监察地方官员,以及修补地方官员体系中的漏洞。

  明朝的盐税和关税从立国到灭亡逐年飞速递减,就与阁臣根本不了解地方,有很大关系。

  所以大虞朝目前做了一下折中,阁臣的人选,肯定也需要在中枢任职很长一段时间,但前提必须是要从地方上简拔起来的。

  哪怕是状元,除非是专业性很强的状元,比如精通财务、水利等等的,都必须从地方主官一步步做起。

  路径就跟李銮宣的这个升官之路差不多,在地方上任职,抽时间到中枢镀金刷经验,熟悉中枢后,再从地方大员升到中枢来。

  “张问陶你管着吏部,选一些经验丰富的官员去给李銮宣做搭档,有的地方多教一教。”

  其实对于莫子布来说,这个李銮宣的能力距离辅臣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必须要重点培养。

  因为到了这个时代,本来北方的教育、文化很多方面就无法和以江南为主的南方抗衡,到了大虞朝,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因为江南的南边还有属于皇帝老家的岭南,岭南之南还有龙兴之地南洋。

  这三地方都相当富裕,经济活动也更加兴旺,后两者的存在,使得南北方的差距,再更进一步的被拉大了。

  李銮宣的能力只能说中上,但是在北方籍贯的官员中,已经属于佼佼者了,为了平衡南北,莫子布必须要把他捧起来。

  甚至这些年,莫子布一直在有意多提拔几个北方籍贯的官员,从上到下都在加大北方官员的比重。

  商量完了这事,莫子布又拿出了陈联的奏折,“你看看,朕的越国公又来诉苦了,他也不说这事他干不好,只说南洋炎热,足癣顽疾难除,希望到北方干爽地区去待几年。”

  丞相林乔荫在南京留守,张问陶也知道这些事情也只能跟自己这个协理大臣(次辅)商量,但对于他这个并非皇帝心腹的四川人来说,这些问题还是过于沉重了。

  因此,张问陶拿着越国公陈联的奏折看了又看,确定皇帝确实是在征求意见后,才小心翼翼的说道:

  “越国公久在军旅,这些年虽然在南洋使司总理大臣的任上干得不错,但也已经多次上书谈及各方面的困难。

  依臣来看,这并非是无病呻吟,目前情况复杂,越国公年岁已高,南洋又气候炎热,可能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越国公陈联哪是在南洋使司总理大臣任上干得不错,他简直就是干的马马虎虎。

  我们莫皇帝起家时候的这些老兄弟,除了夏王李献文家学渊源,允文允武确实有能力之外,陈光耀和陈联,都是没读过多少书的苦出身,打仗还行,文治真不怎么样。

  这陈光耀在东北,需要李潢与和珅这样的能员给他分担,甚至是直接扛着文治方面的压力,才不至于出篓子。

  陈联在南洋,把南洋使司总理大臣,当成了天地会南洋分舵的坐馆大爷分舵主在干。

  莫子布没有在南洋大动手脚之前,他还能干个马马虎虎,现在大动手脚了,陈联一下就感觉跟不上节奏,都快麻爪了。

首节 上一节 823/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