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824节

  可是陈联一旦走了,谁来继续担任南洋总理大臣呢?

  原本莫子布最心腹的人中有几个选择,只可惜曾经的披耶碧武里郑敏成只活了三十九岁早早离开,帮助莫子布坐镇丹那沙林的黄真,也只活了五十多岁,在六年前去世。

  自家的侄子们,当个一省大员还能行,管着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洋使司总理大臣他们干不了。

  总不能让老四万象郡王莫洲柘去干吧,这小子以后可是要到汉川就藩的,让他当南洋使司总理大臣,恐怕会有隐患。

  “次辅,你可有什么人选好推荐的?”莫子布想了想,倒是有一个人选,但是他不太好自己来提。

  ‘狗皇帝,我曰你仙人板板!’

  张问陶看见皇帝目光炯炯的看着自己,背后一阵冷汗狂冒,心里已经在用家乡话破口大骂了。

  皇帝这些天,明里暗里的旁敲侧击,这会又把话头往这方面引,要用谁,已经昭然若揭了。

  那就是曾经当过内朝枢密大臣,也当过外朝首辅大学士,莫氏家仆出身的广信郡公林通。

  此人文武双全,长袖善舞,深得皇帝信任,别说当个南洋使司总理大臣,就是继续回来当丞相,也是绰绰有余。

  可是,当年林通是怎么下去,怎么被罢黜的?

  那是全体文官害怕皇帝内外朝一把抓,害怕大虞朝也出现一位让官员带着镣铐上班,早上离开家,不知道晚上还有没有命回来的洪武大帝,所以一起出力,各种使绊子把林通给坑走的。

  是以,当林通被罢黜后,基本上政治生命就完全到头了。

  现在谁敢让这样的人起复啊,万一他回来要报复呢,以他能力和皇帝的关系,当初下了黑手的有几个不肝颤的。

  所以,哪怕是皇帝想用林通,也不敢直接说,必须要找个人背黑锅。

  张问陶脸上看着平静,心里都要哭了,这个黑锅,可就太不一般了,这是得罪全天下大部分文官的超级大黑锅啊!

  可是,张问陶又不敢直接拒绝,皇帝在楼上把梯子都递过来了,你死活都不往上爬,那皇帝心里能乐意吗?

  一时间,被两面包夹芝士的张问陶化身单线条哈基米,在巨大的危机中,来了一出脑子直接宕机。

  他也不看皇帝,而是愣愣的拿着陈联的奏折,眼珠子仿佛被粘在了奏折上。

  人一动不动,眼珠子也丝毫不眨。

  莫子布一看张问陶这样,也知道不给出一点承诺,哪怕有再大的好处,张问陶也不会来背这个黑锅的。

  至于他什么要用林通,道理也很简单。

  八年前林通被罢黜,一是因为要安抚文官系统的这些人,向他们让步,以换取经济改革和共和议会制度的推行。

  二是当年他诸子年幼,郑锦水还娶了林通的妹妹,这两人都手握大权,依附他们的人多不胜数,相当于在大明朝,李文忠或者沐英娶了李善长的女儿。

  这还得了,哪怕莫子布再是信任这两人,他俩都必须要走一个。

  而到了现在,莫子布的儿子们长大了,能到处掌握权力给他分担压力了,长子阿森的地位也非常稳固。

  同时,丞相罗芳柏乞骸骨之后,新任丞相是福州人林乔荫,郑锦水去当了东洋使司总理大臣,远离了朝廷。

  那么年纪比他还小一岁,一直没事干都快憋出病来的林通,就是南洋使司总理大臣的最好人选。

  更重要的是,林通是皇室家仆出身,而南洋基本算是莫子布的自留地。

  让别的朝廷官员来干,做的事很多都不会如莫子布的意,也不会太照顾莫子布的利益,好多利在千秋的布局,他们不会去配合。

  只有林通,让他来干,才能达到既保证莫子布的利益,又兼顾朝廷治理。

  这样让林通干个五六年,把南洋打理顺畅了,就可以完全把南洋使司纳入朝廷正规管理之中了。

  “广信郡公南洋出生,素知南洋内外情况,他本不想出山,是朕非要让他来为国分忧的。”

  莫子布淡淡的说道:“且他的身体也不算好,最多能干五年,恐怕就得跟长乐侯罗相公一样乞骸骨了。”

  听到皇帝这么说,张问陶好似突然就掉线重连了一样,如果是只干五年南洋使司总理大臣,那就好说了。

  比起皇帝能在各方面给的好处,这个黑锅背一背也没啥问题。

  至于皇帝说话不算话,那这就是他的劫难,躲都躲不过去的那种。

  “陛下可曾忘了一人,他可是出任南洋使司总理大臣的最好人选。”

  “哦,是何人,张爱卿说来听听。”

  “臣举荐广信郡公林通,此人生于南洋,长于南洋,一定能胜任南洋使司总理大臣之职,把朝廷的新政策在南洋推行下去。”

  嗯,张问陶一本正经的说道,就好像他完全没听见刚刚皇帝已经指名道姓提到林通一样,甚至他的理由,都是现从皇帝那里捡来的。

第790章 大拓殖开始了

  对于庸才来说,南洋的剧烈波动,会让他们损失大量的土地,是在遭受损失。

  但对于真正的豪杰来说,这恰恰是一次大洗牌,一个自己或者儿孙也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新马知府李銮宣的话,没有说错,现在这些位于河口、入海口的人烟稠密富庶之地,二十多年前不也是一片片长满了树木的雨林嘛。

  现在能变得这么富庶,那都是一代代人开拓的结果,焉知现在的雨林,未来不是富庶的城镇呢?

  这个道理,对于番禺马氏这样的大族如此,对于比他们更风光的南洋华人亲藩封臣,也是如此。

  他们现在有地盘了,那儿子儿孙要发展往哪里去呢?

  自然是雨林深处再去开发,这样再过二三十年,就又有一块相当富庶的土地了,不能继承家业的其余儿子,也有了属于他们的基业。

  因此,当朝廷赎买大户田产的命令到达南洋之后,有新马府大族这样要被轻轻打上两巴掌了才肯给田产的,也有命令一到,就主动配合的。

  甚至在南暨省,朝廷给出的一些世袭镇守使官职,还成了香饽饽,引得府县大户竞相争夺。

  南暨省,锦石君伯领,新安县男辖地,山鹿镇守使堡。

  在南洋,这样的行政区划,就代表着这到地方完全是由华人亲藩控制的封地。

  君伯领差不多跟神州赤县上一个小一些的府或者州差不多,君子、君男领约等于一个县,镇守使那就是约等于一个乡都。

  不过地盘虽然不怎么大,但南暨岛(爪哇岛)极为富庶,特别在华人带来先进耕种技术和大规模水利修缮之后,亩产更加夸张。

  哪怕不算河里以及临近海湾的鱼获产出,锦石君伯领也大约有三百五十万石高,新安君男领大约有一百二十万石,就连山鹿镇守使的山鹿堡,也至少有六十万石的石高。

  而之所以要用二十多年前,只在日本流行的石高来折算土地价值,那是是因为这玩意在拓殖和建封国的时候,非常好用。

  石高,可以非常清晰明确的展示出这块封地的价值,虽然在大虞这种经济规模和活跃度的国家来说,把所有物产都用大米来衡量价值有些傻,但要是周围人都这么用,那问题就不大了。

  因为大家都认同石高这个标准,那么它就可以相当准确的反应出这片土地的价值。

  当然,这也显示出了,大虞在南洋最重要省份,很可能没有之一的南暨省(爪哇岛),社会风气是偏于保守的。

  在如今的南洋使司中,其余省份的主要经济活动,大多是伐木材,制皮革,摘燕窝,挖锡矿,挖银矿,挖金矿,割橡胶,种甘蔗,种香蕉,种香料以及发展渔业。

  特别是南洋运回去的各种干货海鲜和大咸鱼,是神州赤县内陆百姓最欢迎的外洋产品。

  那些齁咸的大咸海鱼,甚至成了许多农户最重要的盐来源,也直接把风光了几千年的盐商,给彻底干破产了。

  这也为江南的工商业,释放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十几二十万曾经靠盐吃饭的盐户,不是进了工厂,就是下了南洋。

  以至于现在神州赤县的盐,大多数时候就是指精白细盐了,那种掺了沙土的褐黄色粗盐已经基本消失。

  可以说,南洋使司六省的这些特产,就是南洋百姓日子能过得不错的主要原因。

  也是作为南洋人心中大虞应该的首都广州,在失去了十三行这种垄断外贸地位之后,在经济上仍然突飞猛进,已经把南京都远远甩在身后的重要原因。

  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南洋,这个经济腹地,简直不要太完美,它们与神州大陆的互补性,比英格兰与印度的互补还要完美。

  不过在大多数省都沉醉于向神洲赤县出口大量原材料,大搞经济作物的时候,南洋使司仍然有两个省,主要生产的并不是经济作物。

  那就是南暨省以及日南省的明乡河平原(湄公河三角洲),这两省一直坚持基础农业为主,也就是基本只生产粮食。

  其中,南暨省出产的粮食最多,不但给南洋提供了大约三千万人的口粮,还每年运回国内,为福建和江浙最少一千五百万人,解决了粮食问题。

  这种典型的农业大省,自然是风格趋于保守的,甚至可以说,此时南暨岛是全南洋使司中,在治理体系,民风民俗上,最接近汉唐时期中国的存在。

  山鹿堡还挺大的,因为它是南暨省开发的最早的地盘之一。

  山鹿堡包括它上面的新安县和锦石州,位置在爪哇岛东部,著名的泗水府府城泗水东北约二十公里处,与大虎山岛(马都拉岛)隔海相望。

  而这个堡垒的封君也非常有名,甚至不能说非常有名,而应该叫名闻天下,堡主镇守使正是大名鼎鼎,亲手用手铳打死了原日本国天皇的山上彻。

  不过,现在的山上彻已经改名为唐彻了,因为山上这个姓,一听就知道是原本的倭人,莫子布自己的恶趣味倒是满足了,但原名山次郎的山上彻却非常痛苦。

  好在莫子布是个相当大度的君王,知道山上彻的痛苦之后,没有怪罪他不识抬举,连皇帝赐姓都要嫌弃,而是大笔一挥,再次赐山上姓为唐姓,之后山上彻就成了唐彻。

  山鹿堡修建的时候,是用作军事用途的,因此完全是按照内地砦堡的样式修建的。

  不过随着当地土人的逐步被同化和消灭,这个临海有个小港口,周围土地肥沃的地方,不再需要用堡垒来保护自己了。

  于是十年前,唐彻(山上彻)将整个山鹿堡搬迁到了这个临海的小渔村,并逐步发展为了东爪哇岛规模较大的海港城镇。

  山鹿堡中,整个城镇呈椭圆形,两条大街在城中心呈十字交错,镇守使署衙就在交汇处,这里有一个大广场,平日里镇守使传达什么命令,惩罚什么罪犯,都会在这里公示。

  因此,这里也成了整个堡镇里最热闹的地方,四处可见身穿汗衫套比甲,外束非常轻薄纱裙女子和上穿半臂,下穿短裤,脚踏草鞋的男子,笑闹着走过。

  南洋实在太热了,这份炎热,让过番的汉人在衣饰上进行了大量细小方面的改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露胳膊和小腿的各种服装,开始大行其道。

  哪怕是女性,哪怕是在风气最为保守的南暨省也是如此,露出胳膊和大腿的服装成了最合适最流行的选择。

  顶多在外人多的时候,家中富裕的女性会选择用一件轻薄纱裙,象征性的遮一下,至于家境一般的,压根就不顾这些。

  眼看快到中午,唐彻(山上彻)开着一辆煤气机车,突突突突的往署衙而去,跟在他身后的,则是十几个身穿半臂,背着火铳,腰间挎着武士刀的藩兵。

  作为一个从东洋使司蓬莱省,也就是原本九州岛来的封臣,唐彻的封地上,倭国风还是随处可见的,甚至比一般的封地都要浓厚。

  原因倒不是到了南洋倭人更喜欢和倭人扎堆,实际上倭人南下之后,很不愿意和倭人扎堆。

  因为这样外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不是汉人,甚至还会把他们扎堆的地方,在心里标记为倭人聚居区来歧视。

  千万别觉得这很夸张,其实想想就知道,如果退回去三十年,1995年的时候,都别说美米国公民身份,就算一张绿卡,那就真的是人上人的标志,在一般地方喝醉了打人都没人敢管。

  这还是在已经对美国人相当硬气的中华,在其他国家,那份威风可想而知。

  而此时,中华在世界上的地位远比1995年的美国高,倭人与华人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外貌差距。

  由此可想而知,一个华人身份,对于倭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他们哪还会保持倭人传统,哪还会跟倭人聚居,他们恨不得所有倭人同胞都不认得自己才好。

  以至于在大虞有个辨认倭人的最好办法,那就是如果你遇到一个言必称汉唐,书必写我炎黄二帝,喜欢找别人口音的茬,对待土人激进的你都有点觉得过分,且言谈举止有古君子风,甚至让你有种古人从书本中走出来感觉的人,那就没错了。

  这家伙百分八十是倭人,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不是半岛的朝人,就是以皇帝元从自居的京汉高门。

  真正的汉人,没有他们这么纯的。

  而唯一在唐彻(山上彻)这里有些意外,很多倭人豪杰喜欢来山鹿堡扎堆投靠他,原因就是唐彻一铳打死了光格天皇。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对于倭人这个民族来说,在这个时空利益肯定是受损很严重的,因为已经快要成型的国家和民族概念都消失了嘛。

首节 上一节 824/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