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剑走偏锋的大明

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35节

  但麓川之战是皇帝的骄傲,是他的战绩,将来是要写进史书里青史留名的,他必须要善始善终!

  王振说的对,他需要一个完全听从自己心意的将帅。

  王振偷看皇帝脸色,更靠近一步,低声道:“兵部如此,户部更当如此,陛下可还记得陈尚书在上书房历陈银矿的重要性?”

  皇帝沉声道:“当然记得。”

  就是那一次,他才偏向开海禁的。

  陈循说:“若倭国银山的产量果如潘筠所言,那就相当于在海外再建一个大明朝,陛下,若朝廷不能掌控这样的银山,百年之后,我中原大地怕是有大祸。”

  皇帝觉得陈循在危言耸听,就连和陈循一样主张开海禁的大臣们也觉得陈循在夸大其词,武将们更是直接对他翻白眼:“这大祸是从谁身上来?潘筠?那不是个修道的道士吗?”

  陈循摇头:“不,当从倭国来。”

  文武百官们不由笑出声来,连王骥都笑道:“陈尚书,倭国与我大明隔着一片海,远海来攻,你觉得可能吗?”

  陈循:“有何不可能?东南沿海横行的倭寇不就是从倭国出来的吗?”

  “区区千余人而已,”王骥道:“难道我泱泱中华还会被几千人攻下?”

  “他能运来几千人,就能运来几万人。”

  “那也只是几万人而已,”连文官都忍不住反驳他:“难道我大明的将士连几万反贼都拿不下?”

  “也就是在沿海了,他们胆敢进入大陆,我必叫他们有来无回!”

  “为何一定要等他们进入大陆?沿海、甚至海上难道就不是我大明的疆土吗?有本事将他们拦在海外,连大海都不叫他们靠近方好!”

  “倭国,弹丸之地,倾国之力也不过千万人口,不及我一州之民,我们何须惧怕?更不要说成为我大明之祸。”

  “与其眼望倭国,不如看一看北方的瓦剌、鞑靼和女真,历来只听说有北蛮南下攻城略地,夺我正统,没听说过倭人能越过大海攻我中原的。”

  陈循等他们说完了才道:“诸位别忘了这一座银山,他们之前做不到,不敢做,不代表以后不敢做。

  当然,我亦觉得他们打不下我中原,但战乱总是伤民,他们只要来了,于我中原来说就是大祸。”

  “打仗拼的是人,以前不敢来,就因为有了一座银山,他们就敢来了?”

  陈循道:“诸位可还记得宝钞提举司发行的宝钞?”

  诸位大臣一静,那是相当记得啊,毕竟,现在已经不怎么印宝钞了,但这东西还是会时不时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国库缺钱了,有时候就给官员们发宝钞,以代替俸禄。

  拿了宝钞却花不出去,当中的苦只有官员们知道。

  陈循见他们安静了,便继续道:“假若宝钞的价值等同于银,天下百姓以宝钞为钱币交易,而铸币权在陛下、在户部,想要多少时就印多少,而不论印多少,其价值皆等同于银,不会浮动太多,那我大明将会如何?”

  皇帝:“我大明将强壮无比!”

  陈循:“户部会如何?”

  曹鼐心中震动,轻声道:“户部将凌驾于六部之上,可比肩于内阁。”

  陈循:“宝钞提举司又当如何?”

  众人没说话。

  陈循已经道:“它亦可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甚至,皇帝废立它都能说了算,这就是货币发行权,天下钱财尽归它手。”

  陈循严肃地拱手道:“陛下,倭人心胸狭隘且狠毒,狼子野心一点不落于瓦剌、鞑靼,现在他们不过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因为做不到,因而不敢。可他们一旦发现银山,大量开采,他们就可以先用白银轰开我大明国门,和百姓的心门,然后再动手,妄想将这片土地变成他们的。”

  “这是痴心妄想!陈尚书,你今日莫非喝酒了?”

  陈循沉声道:“治国同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而退,陛下,我大明积弊日久,若不更进一步……”

  皇帝脸色一沉,王振当即一声怒喝:“大胆!”

  王振诘问道:“我大明正是国富民强之时,弊从何来?太祖高皇帝开天辟地第一人,使四百年分裂国土一统,太宗文皇帝更是令四夷宾服,天下安定,仁宗昭皇帝亦朝无废事,为政开明,先帝亦是文治武功,难道,陈尚书觉得,太皇太后和陛下让我大明积弊了?”

  陈循胆子不大,才激起的勇气被王振打击得散了大半,他只能跪下请罪:“臣并无此意,只是此时国库空虚,臣常想,若国库再丰盈些,国力再强盛些,下次再遇天灾,便可早早拨下赈济钱粮,使百姓不再受饥寒之苦。”

  他顿了顿,咬牙认错:“臣不擅军事,或许想错了,倭国的确国小位卑,或许不敢来犯,但大明银荒是实打实的,陛下,还请开海禁,前往倭国开矿。”

  “不止,还请陛下与倭国国书,正式开通两国海港对接,”鸿胪寺少卿杨善出列,郑重道:“我大明愿以重金购买银山……”

  “购买?”将军蒋贵忍不住道:“杨大人,你脑子坏掉了?”

  杨善:……

  他一脸严肃道:“陛下,我大明泱泱大国,岂能行宵小之行?还请陛下组建使团前往倭国购山,并命倭国对去年倭寇屠村一事做出交代。”

  蒋贵大声嚷道:“你让他们给出交代,他们就给了?要我说,不必谈这些,直接打过去,至于银山,我们先派人过去采矿,若他们不从,直接打下来。”

  杨善:“失了大国风范……”

  最后,上书房的朝会是以文武两派官员问候彼此十八代祖宗结束的,因为他们骂得太脏,加上又有新的提议,新的问题出现,让皇帝心累不已,好几天都不想讨论这件事。

  皇帝怠政,这件事就暂时被搁置,还是锦衣卫的一封秘密报告让他重新想起那天的朝会。

  虽然心累,皇帝却不得不做出选择了:“宣内阁和鸿胪寺、户部、兵部和工部的人过来议事。”

第744章

  王振应下,正要退下去吩咐,皇帝突然叫住他道:“先生,你说,国库是朕的吗?”

  王振躬身道:“整个天下都是陛下的,国库自然也是。”

  皇帝心满意足的点头,挥手道:“去吧。”

  若国库等同于内库,那官船交税也不是不行。

  正如密信上潘筠所言,他这个当皇帝的都交了,那些宗室和权贵岂敢不交?

  潘筠还在和曹吉祥碎碎念,并给他画大饼:“看到没有,看到没有,还没开始呢,就有这么多人对海贸心生向往,海禁要是正式打开,这些人人手一条船,进进出出可都是银子!

  皇帝只要交税,那所有人就得跟着一起交,皇帝是左手腾右手,都是他的钱,皇帝都掏钱了,他们岂敢不掏?这可是从别人的钱袋里掏钱放到国库,都是皇帝的!”

  潘筠的三条大船已经靠岸,大家有序的搬动货物上船。

  武林盟、知府衙门、水师衙门和市舶司,所有准备出海的人都正背着包袱和亲友告别,所以,一向冷清的泉州港此时站满了人。

  还有商贩们提前知道了消息,正挑着担子,推着手推车在人群外奋力的冲他们吆喝。

  别以为他们是小商贩,其实一点也不小。

  吴家绸缎庄的东家挤不上去潘筠的海船,只能隔着官差冲人群大声喊:“吴家绸缎,吴家绸缎,色彩鲜艳,柔滑如脂,成本价卖,成本价卖!”

  一个沉默站着的锦衣卫终于忍不住转身走向他。

  吴东家看见他,立即眼睛大亮,抱着一匹玫红色的花纹绸就往他眼前塞:“大人看看,上好的闽绸,只需三两银子一匹!”

  锦衣卫蹙眉:“我只听说过苏绸。”

  “苏绸我也有,但闽绸更有性价比,”吴东家立即道:“这一次潘道长的商号就带了很多苏绸,您只带一匹两匹争不过她,不如买闽绸,您用手背碰碰,其触感不比苏绸差的。”

  锦衣卫这才用手背去触摸,触之冰凉,的确不错。

  “只需三两?”

  吴东家立即道:“若是平时,商贩购这种闽绸需五两银子,放到店铺可卖七两至十两银子,但这是近年来,我大明第一批出海的私船,所以小的成本价批给您,只望您到了那头多提一提闽绸和吴家绸缎庄,小的便感激不尽了。”

  说白了,他卖这绸缎根本就不为赚钱,只是为了能让倭国人认识闽绸,知道他吴家绸缎庄,将来,海禁开了,可以有更多的人选择他家的绸缎。

  哼,他没资格出海,难道他的货就卖不出去了吗?

  吴东家热情的给锦衣卫解说他家绸缎的好处。

  锦衣卫越来越心动,他转身去找同袍,不多会儿,七八个锦衣卫一起凑过来,大家凑了凑,最后凑出八十多两银子。

  吴东家立即挑选最鲜艳的绸缎给他们,还一脸肉疼的多拿了两匹:“我给大人们凑个整,三十匹!大人们到了倭国,凡有看上这绸缎的,还请多提几句福州绸缎庄。”

  “你是福州的?”

  “是啊,小的听说潘道长的船要出海了,当即紧赶慢赶的赶来,虽说是福州的,但福州距离泉州也不远,将来海船不管从福州出去,还是泉州出去,小的绸缎都可以送到。”

  吴东家拿出油布,细细地给他们包好,还教他们这绸缎在海上保存的注意事项。

  作为布料,它最怕的就是水、火和污渍,吴东家对怎样保护布料很有经验,他不仅给他们包好捆好,怕他们不记得注意事项,还把它写在纸上塞给他们,一再叮嘱:“一定要完好的带到倭国啊。”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带去的是啥稀世珍宝呢。

  吴东家生怕他们带不好,直到锦衣卫们扛着绸缎上船,他才依依不舍的收回目光,然后立即朝还没来得及上船的人吆喝起来。

  不过大多数上船的人都提前准备好了东西。

  毕竟,除了曹吉祥带来的那群人外,其他人早就知道自己能上船了。

  带什么东西去,目标是什么,他们早熟记于心。

  所以绸缎这种大物件很难在这里卖出去,可小东西就很受欢迎。

  常州的梳篦,附近名不经传的茶叶,还有景德镇好看的小瓷,都被人以十几文、几十文的价格出售。

  早已经掏空钱袋的众人几两银子掏不出来,但几十文还是可以的。

  大家又零零碎碎添加了一些东西,陆续上船。

  潘筠带着曹吉祥逛了一圈,让他见识了一下海贸的受欢迎程度,乐滋滋的道:“怎样,民间商贸很有活力吧?”

  曹吉祥颔首:“是很有活力,他们纳税了吗?”

  潘筠瞥了他一眼道:“曹大人,你要想收他们的税最简单不过,看到没有,这一片,还有那一片,全都建成商铺、仓库,等以后海禁大开,这一片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国库赚钱。”

  知府正巧走过来和他们打招呼,闻言剧烈的咳嗽起来。

  潘筠和曹吉祥一起回头看他。

  知府停住,微笑道:“曹大人,朝廷已经定好打开海禁了吗?”

  曹吉祥面无表情的道:“并没有,倒是知府大人反应如此巨大,莫非是想代市舶司建造这一片地方,代市舶司收税?”

  知府微笑:“大人说笑了,市舶司收的是关税,这一片若要建造商铺和库房,其租金和税收是归知府衙门收的,与市舶司无关。”

  曹吉祥脸黑如炭,看向潘筠。

  潘筠只当没看见,也没听见,看天看地之后看向大船,与俩人笑道:“船要开了,我去见一下我家管事。”

  薛韶在船上,他倒不去倭国,只是对三条船做了一下安排。

  谁在哪条船,需要注意哪些人,他一一叮嘱下去。

  宋大林盯着他看,虽然有些不太服气,但他是潘筠带来且托付的人,他只能听从。

首节 上一节 635/7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