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46节
不说两国现在的关系有些暧昧,随时可能发生动乱死在这里,光中间这么大一道海峡,还有到异国他乡可能发生的水土不服就能要人性命。
朝廷竟然把匡平这么重要的人送到这里来。
潘筠愤愤不平。
匡平却是愣了一下后笑起来,安抚道:“能为陛下到此炼银是匡某的福气,这是朝廷看我忠心,信得过在下。”
潘筠定定地看他。
匡平心里淌过暖流,虽然还是不好意思,却有勇气开口了:“潘道长,这火药配方可否让在下一观?我愿给钱,只是我钱不多,但研究有成,我一定上书为潘道长请功。”
潘筠挥手道:“这火药配方不是我的,是我妙真师侄的,你问她吧。”
妙真直接点头:“好啊,钱就不必了,请功的话,匡大人要是愿意,请将此功给我师父,钦天监夏官正。”
匡平高兴的应下。
太好了,在这里也能够继续研究火炮,真是他之幸事。
潘筠觉得,这是大明的不幸。
她在心里骂了一顿狗皇帝,又去抄了一沓潘小黑找出来的资料,心情这才好一点。
潘小黑:“……这么多东西,你这是要抄到什么时候?”
“这可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我直接抄现成的,我竟然还嫌弃东西多,时间长不成?”潘筠道:“对了,再找一找火炮、火枪的制造,以及它们的材料、零部件制造的资料。”
潘小黑:“你是不是还想把机床的资料也找出来?”
“咦?你没找吗?”
潘小黑:……
潘筠:“以大明现在工匠的手艺和材料技术,完全可以制作出威力更大的火炮和更灵便的火枪,我看,他们技术进步慢,完全是用得少的原因。”
潘小黑:“你有点凶啊,别忘了,你是修功德的人,牵扯进这种兵事功德里,你会吃亏的。”
潘筠应和道:“我知道,我知道,我就是给个引子,能不能做出来,做出来什么样,就看匡平他们的能力。”
潘小黑只能继续去帮她找资料。
夕阳西下,薛韶拿着几封公文进来,道:“我汇总了一下,算上今日炼出来的白银,已经够二十万两白银,新制的生产线已经稳定,很好用,现在矿工们采的矿石反而不够用,而且天冷了,再等下去,海上行船也不方便。”
潘筠放下笔,沉吟道:“大明的使团还在都城吗?”
薛韶道:“这正是我要说的,据闻,他们已经前往堺港,要从堺港出发回去,我们可要追上他们,与之同行?”
潘筠略一思索后点头:“好,我们的船航行回去,也需要大军相护。”
二十万两白银呢,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银子。
王璁开始安排人有序的往温泉津町港的船上运银砖。
为此,他花钱买了不少当地的土特产,将白银藏于其下,一箱箱的往船上送。
其他各方势力见状,纷纷加快采矿速度,争取让王璁和朝廷的几条炼银生产线都不停止。
毕竟,他们采的矿石越多,最后分到的钱也就越多。
等到最后算账时,薛韶的账上就不止二十万两了,按照一开始约定的,把银子分给送来矿石的各方之后,余下的,薛韶记在公账上,让匡平和王璁用作矿上的花销。
王璁也分了不少,他一块不留,直接分给了宋大林等人。
然后去找了匡平,笑道:“我小师叔和朝廷的约定已经达成,这第一船的白银全部运回去交给朝廷,接下来,我们便各炼各的,互不相干。”
匡平一肃,知道接下来,他们得全部靠自己了。
宋大林分到了四十八两银子,其中二十四两是工钱,他每个月工钱是六两,但另有一两的高热补贴和一两的思乡补贴,所以每月到手八两。
他们来这干了三个月,发了三个月的工钱,余下的二十四两则是王璁给他们的奖励。
用王璁的话说是:“我们只有这么点人,炉子是新建的,一切都是新的,大家能在如此艰难的时刻在三个月内完成朝廷的任务,当嘉奖!”
“之后,我们再炼银便是为自己而炼,从今以后,你们基本的工钱不变,增加分红,分红便根据每季炼银的总额和个人的贡献来算。”
他大声道:“我知道,诸位跟随我小师叔跨越山海到异国他乡,就是为了赚钱,为了把日子过好!我既从小师叔手上接过你们,便秉承她许下的诺言,与大家共患难,共富贵!”
宋大林等人捂着怀中冰凉的银子,心口却热腾腾的,攥着拳头大声应和:“共患难!共富贵!”
相距这里一个山头的匡平站在山岗上遥望,听到隐隐的呼啸之声,不由叹息一声:“朝廷若不派大军来,此银山我们只怕抢不过王璁。”
一旁的锦衣卫觉得他想得太多了,道:“这船白银运出去,过不了多久这里的倭人都能察觉,与其担心王璁,不如担心这些倭人。”
匡平道:“室町幕府已经把大森乡给我们做汉乡了。”
锦衣卫:“大人,幕府的大将军可做不了地方大名的主,不说这混乱的倭国,便是我大明,不也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不然,江西、浙江和福建一带私采银矿的事为何屡禁不止?”
匡平沉默。
锦衣卫道:“潘筠将此银山进献给朝廷,转身却又让其师侄开挖银矿,便是算准了我们不能独享,包括那些江湖人在内,全是抱着能挖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在挖。”
所以大家虽有竞争,却很团结,因为在他们之外有更强劲的对手在呢。
潘筠算死了这一点,王璁亦知道,所以他可以放心的把银矿的事交给宋大林和王小井,然后他跟着朝廷的一部分兵马押送白银回去。
潘筠他们则是不急着走,毕竟,他们可以飞回去。
但也不能脱离太久,因为他们得保护海船。
海禁能不能打开,这笔白银至关重要。
只有让皇帝和朝廷看到这座银山的收益,他们才肯踏出一步。
这次回了两条船,潘筠照例给在倭国的人留下一条船。
也是因为有这条船在,很多江湖人决定留下挖矿,只有极少部分人拿着分到的钱跟王璁回去。
薛华和张惟良剪刀石头布,最后薛华得以回国,张惟良留下传教。
不错,他们两个的任务跟挖银矿一点关系都没有,潘筠来的时候带来了学宫的信。
师长有命,命令他们留在倭国传三清福音。
张惟良很不解,他们传这个做什么?
难道他们道家缺信徒吗?
他们不是随缘吗?
法不过六耳,怎么能四处传人呢?
他这段时间也接触了不少倭人,他觉得他们一点仙缘都没有,完全没必要在此传教。
可是,他距离龙虎山好远,一肚子的话写出来,信需要很久很久才能送回去。
还得是潘筠飞回去的时候送回去,再经由泉州的信局送到龙虎山。
而潘筠最近沉迷于研究炼银生产线,总共就回去了三次。
他全部的希望都在这次回程中,结果他还猜拳输了。
张惟良就站在港口,一身萧瑟的看他们离开。
陶岩柏站在他身后,同情的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别伤心,以我大师兄喜爱赚钱的性子,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到时候你可以跟下一趟船回去。”
张惟良面无表情道:“五个月前你们离开时也是这么说的,当时说我受伤了,等我伤好了就跟下一趟船回去,结果现在呢?”
陶岩柏有些不好意思,收回手:“我们也没想到学宫会如此安排。”
张惟良哼了一声道:“你不知道,但潘筠肯定知道,这道观就是她想修的,所以需要留人在此传道的事她肯定也知道,说不定这事还是她提议的呢。”
陶岩柏就不说话了,因为这件事还真是潘筠提议的。
张惟良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了,咬了咬牙道:“她公报私仇!”
第759章
潘筠他们是三天后才启程飞去追王璁,临走前,她把妙真妙和复抄的一些手稿交给匡平,她则带了另外一部分离开。
她决定回去后就让人印成册,然后送给一些精通算术机关的人。
他们天黑之后离开,到后半夜就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王璁他们的船。
潘筠嘴角一翘,正要降下三宝鼎,就见天际一团爆燃,火光冲天。
潘筠动作一顿,薛韶也看到了,心中一紧,道:“那是哪儿?”
海图在潘筠大脑中展开,她脸色微沉,道:“是琉球边沿。”
薛韶道:“琉球是大明藩属国,和倭国不一样,它与大明关系紧密,其王册立和朝鲜王一样,都需经过大明同意,去看看。”
潘筠当即飞驰而出,三宝鼎从两条海船上空飞过时,潘筠弹指一射,一颗蜜丸弹射而出,噗一声穿透窗户,铮的一声扎在一根木柱上。
睡梦中的王璁猛地睁开眼睛,翻身而下,先是小心翼翼地听了一下,这才点燃蜡烛出去看了一圈,啥都没看见,回屋去抠蜜丸。
等他终于把蜜丸从柱子里抠出来打开,看到里面的纸条,潘筠他们早飞没影了。
王璁走到甲板上,用千里眼朝远处看,终于在黑夜中隐约看到点点闪亮的火光。
王璁心紧紧提起,立即去找舵手:“收帆,降低船速。”
“此时正顺风,速度快,降低船速,怕是十日内回不到泉州……”
“我说降低就降低,责任由我承担。”
这船是他们的私船,又不是官船,就算不能十日内到达又怎么样?
妙真他们也都醒了,正扒拉在锅沿往外看。
三宝鼎像流星一样,咻的一下朝火光处飞去。
妙真有些忧虑的看着潘筠:“小师叔,本来这个时辰你应该要停下来调息休息了,你如今元力……”
潘筠:“我们先观望,看情况再决定出不出手。”
几人一起点头,大家都很听命,但在看到被围在中间打的船队上挂着大明旗帜时,众人表情裂开了。
一艘官船靠在岸边,两艘则是已经驶离海岸,到了海里,但此时都被逼停。
海寇正不断的从小船上借助绳索翻身上船,船上杀声一片,不远处还有火炮朝官船轰去。
不断有官兵被逼得跳海,但才落海,火炮就在身边炸响,他们或被炸成血花,或被震晕沉到海底。
官船被火炮击中,寸步难行,有人掉进两条船之间,惨叫声起。
杨善被一队锦衣卫护着杀出来,锦衣卫想把他往岸上带。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