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97节
等近了,他就原地蹦起来,然后落下时脚下的瓦片一碎一滑,他扑腾一声就从屋顶上栽了下去。
嗷的一声惨叫,张惟良艰难的爬起来,一抬头,一双鞋子在他三步外停住,然后是慌乱的脚步声,有人将张惟良扶起来。
张惟良挪了一下捂着额角的手,终于看清来人:“昌堂兄……”
张惟昌一言难尽的看着这个从小就不着调的堂弟,问道:“你没事吧?”
他刚才站在锅里,眼睁睁的看着他从屋顶上摔下去的。
张惟良吸了吸鼻子,摇头:“没事。”
那双鞋子的主人是潘筠。
潘筠见他们叙旧完毕,就啧啧两声,上前围着张惟良转,片刻后道:“收你一百两的路费一点也不贵,我看你最近运势很一般啊,怎么看着比我还倒楣似的?”
张惟昌也认真打量张惟良,片刻后道:“既然决定回去了,这两日就收收心,仔细清点行李,不要往外跑了。”
张惟良:“我本来就不喜往外面跑,他们这里虽用的是汉字,却只有一些士族才认字,也才会说汉话,习俗不同,饮食也有差异,我跟他们凑不到一桌来。”
张惟昌皱眉:“都在这里快一年了,你不会还没学会倭语吧?”
这可就有失他们龙虎山学宫的水准了。
张惟良连忙道:“学了的,毕竟是开在倭国的道观,信众也多是倭国普通百姓,自然要会说倭语,不然怎么跟他们交流?”
张惟昌脸色这才好转,转身感谢潘筠。
潘筠挥了挥手表示不在意,问张惟良:“上次让你外传的消息传了吗?”
“传了呀,但消息传播太慢,你走了三天,想见你的人才蜂拥而至。”
“你怎么回他们的?”
张惟良:“我能怎么回?自然是说你回国了,过段时间才来。”
潘筠点头:“现在就赶紧让人把消息传出去,就说我又过来了。”
张惟良:“……你要见谁就让人去请,或是专门通知那一家就是,干嘛这样四面八方传话?很耗费人手懂不懂?”
潘筠脸一肃,沉声道:“让你去你就去,哪儿那么多废话?”
张惟良就嘀嘀咕咕的去了。
张惟昌和两个师弟师妹惊讶的看着,不由对视一眼。
潘筠转身和他们笑道:“师兄师姐,走吧,我们先找房间住下,休息一会儿,等张惟良办完事回来你们就可以开始交接了。”
张惟昌笑着应下。
一直等到交接,他才知道潘筠为何能对张惟良颐指气使。
因为根据账册,修建此道观,潘筠出了初始资金,其占建造道观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
而根据后来潘筠和天师府、学宫签订的协议,三清山和天师府、学宫一起拥有这座道观的各三份产权,还有一份独属于潘筠。
也就是说,如果天师府和学宫不合作,三清山和潘筠合起来,他们能做这座道观的主。
不过,他们建造道观也不是为了钱。
而是为了这座银山,为了大明在倭国的布局。
同样的,这座道观虽建在倭国,却和大明境内的所有道观一样,十年之后,此道观只要利于地方发展,并且已经有独立的运行能力,经观中道士们的投票,可以决定完全独立,还是继续维持产权依附。
张惟昌瞬间明白了,天师府为何要把他从开封名观调回,近乎是流放一般送到倭国来。
异国他乡的道观,不出意外,十年之后一定可以独立。
到时候,此观忠于谁的利益就不好说了。
他站在半山腰上往下看,听着远处荡过来的敲击石头的声音,呼出胸中那口气:“身在此观,怕是很难静心修炼了。”
两个师弟师妹不以为然,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不分国内国外。”
“倒也是。”张惟昌苦笑一声:“只是此处关系更大,朝廷这是要拿这座道观做马前卒,又要做浆糊啊。”
“浆糊?”
“是啊,把这一个个散沙粘起来,”张惟昌手指在茂密的山林中点了点:“李文英、张子铭和真人一起看到了这点,潘筠亦有此意,所以才有了这座道观。”
两个师弟师妹对视一眼。
张惟昌:“你们再去看看交接过来的账册吧,里头的门道大着呢。”
想到才交接过来的账册,他摇头失笑:“幸而是张惟良在管账,记得虽乱,但详细,所以能看到背后布局人所思所想,要是个老奸巨猾的来做账,怕是没人能看出这点来。”
师弟师妹还没反应,张惟昌已经道:“所以这账我们得重新做。”
师弟师妹:“……所有的?”
张惟昌点头:“所有的,务必让人看不出来。”
师弟师妹现在就觉得头疼了,师兄说的对,此地好像不利于修行。
张惟昌转身回去找张惟良,想要了解更多倭国的事。
“潘筠让你把她回来的消息传给谁?”
“所有。”
张惟昌疑惑:“什么?”
张惟良一脸严肃:“就是所有人,把消息散出去,让每一个人都能听到。”
他摊手:“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张惟昌若有所思:“这是在敲山震虎,王璁是不是不在大森乡?”
“对啊,他拉着他的一堆货出去做生意了。”
张惟昌:“现在何处?”
“不知道,这里驿站没我们大明通达,消息传得慢,他不主动联系我们,谁知道他在哪儿?”
张惟昌:“难怪她要把消息传得到处都是,还每个月跑过来一趟,这是在保护王璁呢?”
张惟良:“除了山贼,谁会害王璁?要害也是害潘筠吧?”
张惟昌问他:“在倭国,有谁能害到潘筠?”
张惟良想了想,想不出来:“我怎么知道倭国都有哪些能人异士?就算是有,他们也未必能打得过潘筠。”
“所以啊,打不过潘筠,总能打得过她师侄吧?”
张惟良张大了嘴巴。
第831章
益田信太这次终于见到了潘筠,他代表山名氏邀请她去此隅城。
潘筠拒绝了,表示她假期有限,手上事情还多,所以没空。
益田信太也不是非要她去此隅城,他更希望益田家代表山名氏和潘筠沟通,不过主子的要求,他总要邀请一下,潘筠一拒绝,他立刻就有了应对的结果。
益田信太一见过潘筠,周遭的土豪们就确定了,潘筠真的在大森乡,纷纷来大森乡上香。
道观热闹起来,潘筠就抽了一天时间在道观里,让人可以看见她,然后挥挥手就把滞留在这里很久的张惟良几人带回学宫去了。
六月初六,翻经节,学宫没放假,但也没上课,只是要求学生们把所有经书都拿出来晾晒,并将藏书楼、教室等细细地打扫一遍,门窗打开,让炽热的太阳照射到里面,将空气中的霉气、潮气全部晒干。
江西每年三月底至五月初,遇梅雨,又潮热,地面和墙壁都湿得泛水,这时候洗衣裳,三天晒不干,好不容易干了,也是一股潮霉味。
所以每年六月初六的翻经节在江西很隆重。
书院、学堂这样的地方晒书,普通百姓家则是晒被子,晒衣服,甚至是晒家具。
潘筠就把自己份额的活交给妙真几人,她风风火火的又去了一趟倭国。
正好,薛韶依旧借住在学宫,他是客人,自然不会被安排任务,所以他就顺理成章的代潘筠去完成那份任务。
这一次去倭国,潘筠终于见到了王璁。
他黑了,又瘦了不少,但精神极好。
潘筠出现时,他正在和贾聪勾肩搭背。
匡平幽幽地从潘筠身后飘出来,道:“三天,他们关系便很好了,据说是一见如故。”
潘筠:“好酸啊,匡大人来的时候喝醋了?”
匡平哼了一声,面色平静:“我只是不解,他不仅精通《九章算术》,还非常擅长机关术,他若肯为朝廷效力,将来说不定能成为工部或兵部一员猛将,为何要沉迷于经商这种下九流的事业?”
潘筠:“国家为了安定,所以才对百业有所偏向,但你我都知道,百业不当有贵贱之分,他经商,于国于民的贡献也不少,何况,人活一生,总要顺心随意,他喜欢赚钱的感觉,就去经商喽。”
匡平不理解:“可为国效力,光宗耀祖才是正途……”
“最后朝中为官的,真的时刻谨记为国效力,为民办事的人有几个?光宗耀祖倒是真的,但走到高位,最后能荫蔽子孙,光耀门楣而不落败的又有几人?”潘筠截断他的话:“只怕,祖宗被蒙羞的,比被光耀的还要多吧?”
匡平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这个时候吏治便已出现问题。
即便他只是个工部小官,亦有所察觉。
潘筠道:“我就很为我这师侄骄傲,所以他怎么不算光宗耀祖呢?”
不等匡平就此事再议论,潘筠丢出潘小黑,让他去把王璁叫出来。
她暂时不想和贾聪寒暄。
王璁看到踏着优雅的猫步走来的潘小黑,他目光微闪,知道小师叔来了。
他拍了拍贾聪的肩膀,不动声色的结束话题,急匆匆的回到道观。
让他惊讶的是,匡平也在。
潘筠端起茶解释:“我这次顺手来给曹吉祥送封信。”
匡平见他端茶送客,识趣的起身告辞,手上拿了一封信。
王璁很周到,还亲自把他送到门口才回转:“小师叔,您这是打算每个月都来一趟吗?”
“连着来三趟,已经够给他们震撼的了,下个月看情况,或许会来,或许不会。”
王璁:“七月有鬼节。”
“百鬼出行,龙虎山有活动,我们也想去跳傩戏。”工作重要,但生活更重要,她都连着牺牲三个假期了,七月好好的玩一玩怎么了?
王璁点头,道:“我们卜算了一下,六月十三到七月初八都是好日子,海上没什么风暴,我们打算六月十三起程回去,如此下个月初三左右便可回到泉州。”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