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104节

  论能力,海阎王确实是最佳人选。

  让他来查,恐怕一只偷吃了皇粮的老鼠都会被抓进大牢。

  但是——

  在他们眼里,海瑞是不可控的。

  海瑞除了扶棺死谏,呈递《治安疏》外,其实还做了许多疯狂之事。

  比如:让前前任首辅徐阶退田四十万亩;请辞致仕之时称:举朝之士,皆妇人也。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巡视地方之时。

  吓得一些官员知晓罪责难逃,直接辞职弃官;吓得一些大户人家将赤红色的大门连夜漆成黑色;吓得一些官员将入乘的八抬大轿迅速改成四个肩舆……

  海瑞的杀伤力太大,且喜欢用道德标准对待政事。

  像张居正这种独裁的一言堂作风,正是海瑞喜欢攻击的靶子。

  还有早年有过贪墨污点的殷正茂,间歇性辞职的内阁次辅吕调阳,以及在内廷专权的冯保,都是海瑞所看不上的。

  海瑞一旦被起复,作为嘉靖皇帝钦封的“直臣”,弹劾谁,谁都将掉一层皮。

  张居正朝着沈念摇了摇头。

  “海刚峰喜用道德标准对待政事,过苛于他人,不可起复!”

  张居正不想正在为新政忙碌得焦头烂额之时,海瑞突然丢出一份不亚于《治安疏》攻击力度的奏疏,将他贬斥的一文不值。

  他不喜海瑞这类官员。

  “阁老,满朝官员,论心直德正,鲜有高于海刚峰者;论惩贪除恶,更是鲜有强于海刚峰者。阁老听到海刚峰三个字,都如此忌惮,何况那些贪墨肥私的晋籍官员!”

  “当下,能将晋官晋商勾结之事全摆在明面上解决的,唯有海刚峰,新政用新策,恳请阁老放下心中成见,启用海刚峰!”沈念一脸认真地说道。

  沈念说话做事,向来是对事不对人,与张居正意见不一致时,并不会顺从他。

  这也正是张居正欣赏沈念的地方。

  “阁老,下官附议!”陈瓒突然开口道。

  若重新启用海瑞,其必入都察院,陈瓒是希望都察院多出这样一位耿介老臣的。

  “老夫亦附议!”一直未曾开口的吕调阳也开口道:“此事最宜用海刚峰,待此事结束,若其乱了朝堂,可另派闲职。”

  张居正无奈一笑。

  当下似乎只有海瑞一人可用,用海瑞主查此事,似乎比他亲查还要合适。

  他缓了缓道:“可以一试,稍后我便向陛下汇禀。”

  ……

  近黄昏,天气燥热。

  张四维的府邸内。

  他躺在屋内的一张凉椅上,翻看着一本闲书。

  一名妙龄女子为其挥扇,两名妙龄且衣衫轻薄的女子为其捏肩揉腿。

  此刻的张四维,心情非常轻松。

  他已经向家族写信全交待过了,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销毁什么该伪造什么,家里自有人操持。

  他不觉得遭遇此弹劾算什么大事。

  即使张居正亲自去查,也不会查到他的身上。

  因为,新政离不开他,内阁离不开他。

  他笃定,最多两日,小皇帝便会手诏命他回内阁办事。

  至于弹劾之事,查上几个月,大概率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吏科给事中姚斌大概率会被外放,在他的暗中操作下,前者绝对不可能再有回京做官的机会。

  就在这时,张府的管家快步走了进来。

  “老爷,内阁传来新消息,张首辅拟起复海瑞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巡察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协同大理寺、锦衣卫,调查吏科给事中姚斌弹劾之事。”

  “什么?海瑞,怎么会是他?”

  噗通!

  张四维听到海瑞之名,从凉椅上一歪,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稍倾。

  张四维缓了缓,站起身来,面色阴沉地朝着中年管家说道:“速速再向家里传信,就称海瑞海阎王要去了!”

  他只需称海瑞要去,家里面便知要重视起来了。

  这就是海瑞的影响力。

  ……

  而此刻,六科值房内。

  当姚斌得知海瑞即将被起复,且担任此次调查的主审官后,兴奋地直接跳了起来。

  “我……我姚斌……何德何能?我……我何德何能?竟能与大名鼎鼎的海刚峰一同办案?”姚斌喃喃自语,兴奋地不能自已。

  ……

  翌日一大早。

  小万历手诏,命张四维恢复原职,回阁做事。

  海瑞从琼州到京师至少要两个月,然后再调查一番,预计便至少半年了。

  朝廷自然不能让张四维一直待职在家。

  此外,虽然海瑞未到,但都察院、大理寺与锦衣卫已经开始派遣相关人员调查此事。

第86章 专捅心窝子!史官吵架局

  海瑞起复之事。

  就像一记响雷在大明官场与民间炸响。

  人未至,已使得一些心中有亏的官员战战兢兢,开始自查自省,填补缺漏。

  民间百姓都甚是兴奋。

  期待着海阎王如野火燎原般,摧毁那些吸食民脂民膏的特权官商。

  已在内阁正常处理公事的张四维,看似未将此事放在心里,其实私下已做了诸多部署。

  他很清楚,一旦海瑞捅开一个口子。

  朝中想将他从此位置推下去的官员大有人在,甚至有官员没准儿已开始搜集证据。

  ……

  七月初一,天气燥热。

  京师诸多衙门,虽置有冰鉴,但仍有官员觉得酷热难耐,不时还要拿着自带的蒲扇扇上一扇。

  而此刻。

  整个京师,除了禁中,最凉快的地方就是翰林院西南角的修史馆。

  几乎每个房间都至少放置着两个巨大冰鉴。

  茶水、点心、酒饭、笔墨、纸扎、水果、大小象牙书圈等日常供给,不但及时,而且皆为上品。

  这就是纂修官的独有待遇!

  重修《大明会典》对纂修官们而言,不仅是一种荣耀,还是一种擢升的捷径。

  在参与过程中,经常受赏乃是常例。

  更重要的是,《大明会典》作为一部典制体史书,涵盖天下礼制国策。

  在纂修中,纂修官们将日渐通晓天下治理之法。

  对土地、户口、田赋、马政、度支、刑名、盐课等内容政策的了解都会远高于一般官员。

  毫不谦虚地讲——

  若修上三年《大明会典》,去六部任意一部担任个郎中、主事或去某个地方做个知府、同知,都不费劲。

  通晓国策并能严格执行,是当下张居正考核一名官员能否被重用的主要衡量标准。

  掌控了国策。

  便触摸到了朝廷运转的脉搏,便有机会主宰整个大明的国运。

  这也是翰林官最易特例擢升,最易成为六部堂官甚至入阁的主要原因。

  当然,纂修《大明会典》,也非常辛苦。

  纂修官们不仅需要在体力上熬得住,还需要不停论与辩。

  有些典章法度自相矛盾,需要纂修官们援引多条史料,参互考订,以保中正。

  修史馆内,经常出现激烈的辩论之声,有时能辩到深夜。

  若难以和解,便需副总裁集聚纂修官,共商共议,最后再交由内阁三位总裁官核实删润。

  沈念的纂修体量虽不大。

  但每次进入修史馆,看到卷帙浩瀚的文书,看到唾液横飞或挥笔如飞的纂修官们,就感觉回到了当年难熬的苦学时光。

  不过再苦再累,纂修官们仍都觉得此乃一个大美差,能被选中,日后前途便不可限量。

  ……

  七月初八,午后,天气炎热。

  官厨,饭毕。

  申时行与沈念一前一后回到了修史馆。

  之所以二人同行。

首节 上一节 104/1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