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112节
与此同时。
小万历将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三名阁臣,外加吏部尚书张瀚、户部尚书殷正茂全唤入了禁中。
考成法乃是吏部的主责,民生之事则是户部主理。
小万历强调要将此事当作目前的要务去做,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以河南府下辖的一州十一县为考察点,下县下乡,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官员考成与民生相结合的细则。”
此策略乃是小万历自己想的。
张居正听后,甚是赞同。
这让小万历甚是意外,再次觉得自己有成为尧舜之君的潜力。
而沈念知晓此事后,也甚是兴奋。
小万历天资聪颖,若真将心思放在政事上,日后超越他爷爷(前二十年执政期),一点问题都没有。
……
京师各个衙门的官员看到沈念这道《安民策》后,想法各不相同。
有官员觉得此策对民甚好,然对地方官员胥吏甚苛,执行上难度甚大。
有官员对沈念这种“先抛问题,再呈答案”的炫耀上谏方式,甚是鄙夷,认为沈念此举过于张扬,实乃邀宠卖乖之举。
还有官员认为,沈念急于擢升,自以为得到了皇帝信任,便想将自己由张居正的学生变成皇帝身边的自己人。
……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沈念。
但鲜有人能猜到,沈念此举,是为了给张居正减负,是为了此策更易落地实施,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
为此。
他完全不顾惜自己的名声,无惧被地方官员咒骂。
想不到这些,不是一些官员不聪明。
而是在他们眼里。
沈念这种损己利他的做事方式,只有傻子或圣人才能做得出来。
与此同时。
京郊县乡的一些地方官员胥吏听到此《安民策》后,已开始咒骂沈念。
考成法本就将他们逼得日日忙碌,不敢懈怠。
而今朝廷又将最难做的安民亲民之举,划入考成法之内,使得他们更加难做。
此消息传到民间街头后,百姓也并非全是欢呼声。
一些落第书生认为沈念常朝直谏,实为逾矩之举,令人鄙视。
一些巨商豪贾则称此策将会破坏官场规则,使得他们的生意更加难做。
当然,也有夸赞此策的。
一些百姓认为此策可限制官吏对底层百姓的欺辱盘剥,实乃爱民之策。
……
沈念对这些评价,完全不在乎。
他来大明一遭。
不是要做一个沽名钓誉、毫无用处的清流;不是要做一个全顺君心、趋炎附势的乖臣;更不是要做一个对上官唯命是从、玩乐至上的庸臣。
他有信念。
与张居正一样的信念,甚至比其更加纯粹。
至于他选择苦一苦官员。
乃是因当下的大明官员,过于肥己、过于享乐,即使苦一苦他们,他们也不会苦到哪里去。
……
又一日,入夜时分。
正阳门大街、猪市口东一座酒馆的二楼包间内。
沈念做东,为梁辰、梁晴兄妹践行。
明日一大早,二人便将跟着户部考察河南府民生的官吏队伍返乡。
且作为考察队伍的引路人,可将知晓的一切不公之事,告知户部的官员。
这还是沈念介绍的。
此刻的二人甚是拘谨,压根不敢抬眼直视沈念。
沈念笑着道:“怎么突然变拘谨了,我还是喜欢你们绑架我时的那种性格!”
梁晴俏脸一红。
“沈大人,我们错了,以后……以后绝对不再做这种傻事了!”
梁辰则是突然站起,跪在地上。
“沈大人,我替河南府的百姓,向您磕一个,您是个好官,大明就缺您这样的官员!”
……
半个时辰后。
沈念与梁辰、梁晴别离后,走向前方的马车。
阿吉连忙迎了过来。
而在马车旁还站着两名身材魁梧的青年汉子。
此乃沈母花钱雇的护卫。
令他们保护沈念,免得再出现被人绑架的意外。
沈念坐在马车里,透过窗户望向街道两侧的繁华,喃喃自语道:“大明,会越来越好的!”
第93章 书生哭庙!家天下容不下自由主义
八月初一,皇极门下朝会。
百官齐聚。
李太后垂帘幕后,沈念以起居注官站在御座东南侧。
吏部尚书张瀚与户部尚书殷正茂分别汇禀了《安民策》的执行情况。
吏部负责重新调整考成法,将安民亲民置于考成首要之处。
户部负责以河南府为考察点,调查官员考成与民生民意造成的矛盾冲突,罗列百姓不满之处。
二人汇报后,小万历甚是兴奋。
“固国须先安民,吏部考察官员,定要访察官员爱民否,若是虚文趋谒、剥下奉上者,考绩必置下等,有贪墨欺民、与势豪奸滑为伍者,秉公罢黜。”
“户部考察,也须谨遵安民之要,对逋税(拖欠赋税)之下户贫民,务必查清缘由,若有隐情,可例外施恩,务必使得良民得沾实惠!”
“臣遵命!”
张瀚与殷正茂同时拱手,小万历如此看重此事,他们定然不能懈怠。
下方许多官员听到小万历这番话,心情都甚是愉悦。
此话若出自张居正之口,他们即使觉得正确也心有不喜,但出自小万历之口,却大不一样。
他们心中理想的朝堂就应是这样。
张居正可以站在官员最前方向小万历汇报政事,给出建议,但不能站在他们的对面,代替皇权向他们发号施令。
君臣之责,不能僭越。
经过这次小万历亲自操控落实《安民策》后,一些官员甚至觉得,小万历距离亲政又近了一步。
一些脑海里满是擢升的官员。
甚至已经觉得当下皇权处于上升期,张居正之权处于下滑期,应该学沈念那样,提前站队。
从长远考虑,站在皇帝身边比站在张居正身边,更有前途。
……
稍倾,国子监祭酒王锡爵出列。
“陛下,明日文庙释奠礼已筹备完成,陛下亲祀,臣恳请携一众日讲官同往。”
“准!”小万历高声道。
所谓释奠礼。
乃是天子视学、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一般由皇帝亲祀或由当朝衍圣公代行。
当朝衍圣公孔尚贤已被赶回家,三年才能进京一次。
最合适的人选,还是小万历。
五日前,小万历已知此事且答应亲自祭祀,并已提前三日斋戒。
此为尊师大礼。
携日讲官同往,更能彰显皇帝对教化的看重,小万历自然不会反对。
官员队列中。
翰林院编修、日讲官沈一贯不由得自豪地挺了挺胸膛。
他入仕之初。
曾因自己是三甲一百三十六名而有些抬不起头。
但日讲官之衔,却让他彻底挺起了腰杆,且感觉自己并不是不能朝着首辅大位冲一冲!
沈念听到明日要随君前往文庙行释奠礼,不由得微微撇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