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149节
说罢。
王松年便朝着顺天府文庙跑去。
顺天府文庙在安定门大街东侧,距离顺天府府学不过二百步,因崇教坊有个大文庙,故而顺天府文庙鲜有人去,一般都是顺天府府学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
王松年在雪中迅速奔走。
他推开顺天府文庙大门,绕过影壁,赫然发现前面那棵堆满雪花的老槐树上挂着一位身穿灰色布袍的老者。
此刻,老者已经全身僵硬,头发与胡须上满是冰碴与积雪,而在其胸口,塞着一封书信,还是那封:赵承砚绝笔。
“噗通!”
王松年跪在地上,将手中的绝笔信缓缓展开。
“顺天府生员赵承砚,以绝笔泣告于九阍之下。”
“吾本田间一芥,家徒四壁而志在青云,每闻五更鼓,辄起盥栉,燃竹灯以继晷……然八试秋闱无果…有司每阅卷,先观荐牍,后辨文章,考官视文牍如货贿,鬻爵卖官,势家子弟,冒籍跨考,垄断科名……”
“今以登科录、题壁诗令京师举子知,而后尸谏于顺天府文庙,为天下哭科举不公,伏望科场清明,寒士有光,若因循不改,吾当为厉鬼,击登闻鼓以诉于天!
……
“生员赵承砚绝笔,血泪并书。”
简单直白来讲此信的内容就是——
考了八次乡试都未曾中举的顺天府秀才赵承砚,埋怨科举不公,故而选择用假登科录、题壁诗与最后的尸谏,牺牲自己,为天下考生哭科举不公,用尸谏为天下人谋得一个科举公平的机会。
他在绝笔信里,重点提到了三点:关节贿赂、冒籍跨考、鬻牒纳粟。
这三点,正是当下科举中最易发生的事情,其中最后一点,还是朝廷许可的,有钱者是可以买一个监生资格。
尸谏。
是他对仕途的无奈,是对当下科举不公的无奈,也是最有力的反抗。
王松年念过赵承砚的绝笔信后,两眼已泛起泪光。
他对当下的科举现状也有所了解。
从上面看来,只是白璧微瑕,但从下面看来,则是充满了不公。
他喃喃道:“这……这……这是以尸谏来控诉当下科举的不公!是用尸谏来为天下人谋得一个科举公平的机会!他不是罪人,他是勇士!”
王松年抬头道:“赵兄放心,我明白你的想法,我一定会让你这封绝笔信令天下皆知!”
就在这时。
顺天府府学的一众夫子与生员都跑了过来。
当他们看到吊在老槐树上的赵承砚后,都傻住了,有人甚至还喊叫起来。
王松年擦了擦眼角的泪花,将手中的绝笔书递给一名夫子,道:“大家都看一看这封绝笔信吧!”
第114章 天下读书人皆相信的公平,才算真正的公平
很快。
一大批锦衣卫涌入顺天府文庙。
北镇抚司指挥使曹威看到赵承砚的尸体与绝笔信后,朝着众锦衣卫命令道:“立即封禁顺天府文庙,所有见过尸体与此信者,暂拘押于顺天府府学,不准一人外出!”
这时。
一名锦衣卫跑过来汇禀道:“指挥使,顺天府府学教谕王松年称顺天府府学的夫子与学子共计有一百余人看过此信,且已……已将此信的内容传播出去了!他们称,除非全杀了他们,否则就一定会令此绝笔信让天下人知晓,以正科场风气!”
曹威黑着脸。
锦衣卫们最厌烦的就是这类“心怀正义,然无朝廷”的书生士子。
他想了想,道:“抓!但凡知晓此事与传播此事者,有多少便抓多少,另外立即去调查这个赵承砚的情况,住处、亲友、为人、经历,我要在今日午时前知晓关于他的一切情报!”
“是!”数名锦衣卫立即朝着外面跑去。
作为一名锦衣卫,曹威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维护皇权。
而今暂且不论赵承砚绝笔信反映的情况是真是假,其行为已使得读书人与朝廷造成对立。
故而。
曹威首先要做的是将此事先压下去,然后迅速汇禀给朝廷,待上面定夺处理。
……
不到一个时辰。
赵承砚的绝笔信便在书生士子之间传开了。
尸谏。
乃是天下读书人最为敬佩的一种谏言方式。
从古至今,敢如此做者寥寥,更何况赵承砚还是为全天下读书人的仕途公平而牺牲自己。
这让书生士子们都甚是激动,尤其是年约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很多人拿着纸钱纸扎、酒水饭菜,自发前去祭奠赵承砚。
还有人跪在顺天府文庙前痛哭流涕。
在他们眼里,赵承砚是勇士。
是在用一人之死为天下人谋取一个科举公平的机会。
至于赵承砚所提的“关节贿赂、冒籍跨考、鬻牒纳粟”,大家都认为是实情,是当下科举不公的根源。
朝廷理应彻查,以避免明年春的会试再出现舞弊情况。
锦衣卫们对这些书生士子很无奈。
若将这些人全抓到诏狱,牢房都不够用,且审讯这些大多有功名的人,能将锦衣卫们气死。
不多时。
曹威也搜集到了赵承砚的基本情况。
赵承砚,顺天府宛平县人,农户,现年五十九岁,父母已逝,未曾婚配,租住于崇教坊方家胡同,靠经营一个流动书摊为生,今年参加乡试,未中……
曹威将这些情况整理成文后,连忙奔往了禁中。
……
近午时。
文华殿内,小万历正在批阅奏疏。
沈念站在一旁记注起居,兼或为小万历答疑解惑。
就在这时,忽闻曹威请见。
小万历以为已抓到了那个造谣者,当即大喜,道:“宣曹威!”
曹威快步入殿,面色严肃,然后便将赵承砚尸谏之事道了出来,并呈递上了赵承砚的绝笔信。
“陛下,此事经由顺天府夫子学子之口已然传开,诸多书生士子自发前往顺天府文庙悼念赵承砚,想要压下去,降低影响,恐怕是行不通了!”曹威汇禀道。
小万历眉头紧皱,想了想,道:“宣三位阁老与礼部尚书马自强!”
随即。
小万历习惯性地将赵承砚的绝笔信递给了沈念。
沈念看完后,微微皱眉。
赵承砚这番行为,显然是预谋为之。
他先是伪造登科录贴于文庙东墙,然后又在读书人聚集的天圣寺撰写题壁诗,目的就是引起京师读书人的关注,将此事闹大,让更多人站出来抨击当下的科举不公。
他知晓,若只做这两件事。
待朝廷抓住他,给他扣上一个“因屡次落榜,心生怨恨,故而诽谤朝政”的罪名,此事就能平息。
故而,他选择了尸谏。
从绝笔信的字里行间,沈念看到了赵承砚的无奈,看到了他对当下科场弊病的恨。
或许有屡试不中的原因,或许有轻生博名的原因。
但赵承砚所言的关节贿赂、冒籍跨考、鬻牒纳粟,确确实实是发生在底层的真实情况。
此事若不能妥善处理,明年三月的会试可能会爆发出更大的矛盾。
不多时。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马自强四人来到御前。
曹威将此事又向四人汇禀了一遍。
小万历看向四人,道:“关节贿赂、冒籍跨考可是真?是不是有官员瞒着朕?当下科场舞弊已逼得生员要靠尸谏来倾诉冤屈了吗?”
小万历非常不满。
他之所以不提鬻牒纳粟(即富家子弟通过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便可直接参加乡试),乃是因此条为当下实情。
就在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还在思索时。
张四维率先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此事乃是一个平庸秀才因多次不第而对朝廷生怨,进而谋划的一系列使得天下读书人仇视朝廷的阴谋。”
“其伪造登科录,以题壁诗诽谤朝政,用绝命书煽惑人心,即使已死,仍应对其定下死罪,并剥夺其秀才身份。”
“此外,臣认为朝廷应再次发布告示,告知百姓,此人的一系列行为不是尸谏,不是以死而为天下人谋得一个科举公平,而是毫无根据地造谣,此类人,死不足惜,不值得任何人祭拜。科举乃社稷之基,不容任何人无端诋毁!”
听到此话,马自强站出来说道:“陛下,赵承砚造谣确为死罪,然仅此定性,并不能彻底解决此事。”
“当下,街头巷尾,流言四起,读书人纷纷质疑科场是否公正,我们要做的是让读书人相信朝廷,而非让读书人被迫接受朝廷的处理结果。若仅此定性,而无查证说明,明年三年春闱,必会再起波澜!”
张居正认可地点了点头。
当下。
此事的重点,已不是如何为死去的赵承砚定罪,而是让那些质疑朝廷科举不公的读书人相信朝廷。
朝廷除了要拿出态度,更要拿出证据。
上一篇: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下一篇: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