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152节
“启禀陛下,经都察院连日彻查,共查出京师内制造科考舞弊工具者有三百余人,冒籍跨考者十二人,涉嫌科考受贿的官员、内廷宦官累计七十五人,皆已收押入狱。经都察院、刑部、北镇抚司联审,生员赵承砚所反映的关节贿赂、冒籍跨考皆存在,但并未发现有人真正操控科考。”
“民间书生所言的考院暗道、飞鸽传书、私藏夹带、冒名参试……还有所谓令誊录者或阅卷官看的别字暗语,纯粹是那些受贿官员宦官为骗取钱财,私自杜撰,这一系列行为根本无法成功。”
“那十二名冒籍跨考者,一旦参加会试,也绝对会被发现。”
“故而,臣等将此科场舞弊事件,定义为某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宦官,为谋私利而进行的一场以职诈骗行为,而非操控科考,当下的科考制度还是能有效杜绝徇私舞弊,算是公平公正的。”
“至于赵承砚所言的两位阁老之子已内定为一甲,实属荒缪。还有‘榜上尽是山西籍’之说,只是因为两位阁老都要避嫌,依照惯例张阁老将会成为主考官,故而有人以此杜撰谣言,引得百姓仇视朝廷。”
……
“嗯?”
听完陈瓒的讲述,沈念有些不可思议地抬起头。
不愧是都察院,与内阁一样,皆是以大局为重,为了朝廷形象,直接将这样一场科场舞弊案,定性为:官员胥吏以职诈骗案。
如此定性,意义截然不同。
科场舞弊、操控科考,意味着科举不公,有钱便能入仕。
但以职诈骗,那些行贿的举子就由受益者变成了受害者。
简而言之。
前者是:受贿的官吏宦官拿钱办事、操控科考,被不公正对待的是绝大多数正常参与科考的人。
后者是:受贿的官吏宦官拿钱不办事,那些行贿者成为了受害者,而科考对大多数人依然公正。
前者的危害性远远高于后者,朝着后者引,俨然是为了科举稳固。
沈念细细一想。
突然觉得这样讲也算合情合理,毕竟明年的会试还未曾发生,朝廷还能够亡羊补牢。
随即,张居正站了出来。
“陛下,经内阁商议,为避免关节贿赂之事在京师及地方州府出现,可增数条科举法策,从严从重!”
“针对考生舞弊,直接削除功名,终身禁考;针对考官受贿,直接罢黜官职,贬为庶民,且永不叙用。针对代考、泄题者,直接流放边疆,连坐亲属;针对帮助考生舞弊的商人,可以十倍利惩之……”
“为减少冒籍跨考行为,可采用联保连坐制,考生需同乡五名秀才联保,若有舞弊,连坐取消功名!”
“至于鬻牒纳粟,只要不给予举人衔,臣以为可暂时保留,因为朝廷军需、灾异、民荒等异况,都需此类收入来保障!”
……
张居正这一番话,让官员们突然回忆起了开国时期的严酷刑罚。
不过科举乃国之基,如此严,倒也正常。
张居正接着说道:“陛下,针对民间谣传臣与吕阁老之子已被内定为一甲之谣言,臣与吕阁老商量后,决定无须令二子避嫌弃考。二人明年春可正常参与会试,之后,朝廷可进行覆试,然后公告天下,以验其才!”
小万历点了点头。
张居正所言的一系列举措,他都是认可的,且能让民间那些质疑的书生士子们无法挑剔寻漏。
“那……赵承砚之行为,应该如何定罪?”小万历说道。
张居正回答道:“人死罪销。既然他已死去,又无亲无故,朝廷便不作处理,朝廷不认其举动为尸谏,但也不将其当作造谣,不打压,不提倡,任由百姓评说。”
“好!”小万历认可地点了点头。
如此做,其实已算得上是朝廷对民意的妥协。
“那此事便这样处理吧,众卿可还有异议?”小万历看向下方。
“臣等无异议!”下方官员,异口同声。
依照沈念的脾气,真要细查,绝对能查到冯保头上,甚至还能查到张四维头上。
但这无疑会影响明年三月的会试。
为了朝堂稳固,这样的结果反而是最好的,百姓应该也都能接受。
……
这一刻,沈念觉得自己该站出来说话了。
他大步走出,高声道:“禀陛下,往年主考官、同考官都是提前一个月定下,之后便入贡院出题,使得行贿者无法向主考官、同考官行贿。”
“今年因两位阁老都需要避嫌,故而所有人都知明年会考的主考官是张大学士,故而才传出了谣言。不如改此常例,今年的主考官,不从阁臣之中选。如此,也能让天下读书人看到朝廷对他们所言的重视!”
听到此话,张四维微微皱眉,心中道:怎么哪都有你?
他心中这样想,但又没法斥责沈念。
因为科举与礼部、翰林院密切相关,沈念极有可能成为同考官或阅卷官,他有职责言说此事。
张四维大步走出,胸膛挺起。
“陛下,臣以为身正不怕影子歪,臣经得起考验,臣做主考官,定然公平公正,让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
春闱会试,三年一届。
主考官能获得一大批进士级别的门生。
此乃大美差。
张居正做过主考官,吕调阳做过主考官,张四维去年刚入阁,好不容易轮到他了,让他放弃,他还真不愿意。
他还想凭借着主考官之职,巩固自己的阁臣地位呢!
小万历看向张居正。
张居正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沈编修所言有理,此届科举,确实可行特例!”
小万历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在张四维谋划“张园酒宴案”之后,小万历与张居正便都不愿张四维再任主考官了。
此人为了个人仕途,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那就如此吧!明年春闱会试,主考官人选不在阁臣中选,朕年后再定!”小万历干脆果断地说道。
张四维甚是郁闷,但无计可施,只得退到了队列中。
……
翌日一大早。
朝廷在顺天府衙、贡院、文庙、城门前都张贴布告,将“生员赵承砚控诉科举舞弊案”的所有解决之策都发布了出来。
首先,将此事定性为官员胥吏以职诈骗案。
其次,宣布了新增的数条关于科举舞弊的惩罚条例。
然后,对赵承砚提出的各种问题,逐个解答。
……
要态度有态度,要条例有条例。
甚至连主考官不依常例任命,首辅与次辅答应对其子进行覆试,都应了下来。
可谓诚意十足。
最让书生士子们感到满意的是朝廷对赵承砚系列行为的定性。
人死罪销,准许书生士子们自发悼念。
这种人性化的决策,让诸多书生对朝廷的好感倍增。
……
近黄昏,文华殿内。
小万历坐在御座上,翻阅着一份厚厚的文书,脸上不时露出一抹笑意。
这份文书乃是他令数名锦衣卫从民间的茶馆酒肆搜罗来的对朝廷处理此事的评价。
这一招还是沈念交给小万历的。
沈念告诉小万历。
若想听真话、听民意,就命锦衣卫去街头巷尾的茶楼酒肆搜集一下他们的言谈。
沈念之所以出此策。
乃是锦衣卫可直接呈递信息给小万历,冯保与内阁都看不到。
另外。
沈念是想让小万历不断倾听民意,只要他在乎民意,亲政就不会差劲,甚至不会摆烂。
小万历难以出宫。
此法也成为他了解民间的一种方式。
他命锦衣卫,不但要记录各种涉及朝政的声音,就连他们聊的风花雪月之事也都记录下来。
小万历的要求是:一个字都不能漏,有时还要补上说话人的表情。
这无疑让小万历的生活丰富了许多,见识也增长了许多。
今日。
百姓对朝廷的风评甚好,尤其是朝廷对赵承砚的处理。
还有人称,是皇帝渐有主见,心系百姓,故而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这让小万历心情大好,甚是得意。
同时,他庆幸听了沈念的话语。
若非听沈念之言,此事可能会让朝廷在读书人心中公信力大减。
小万历心中决定:以后不决之事,一定要多问沈念。
与此同时。
小万历也听到了一些关于司礼监不太好的传闻,这让他对冯保也警惕了一些。
……
转眼间,到了腊月二十七。
距离海瑞巡视山西已有两个多月。
上一篇: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下一篇: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