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19节
沈念讲完之后,正欲离开。
一名脸色甚是白皙的年轻太监来到沈念面前,躬身道:“沈检讨,冯公公请您茶室一叙。”
冯公公。
这三个字指代的只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万历小皇帝的大伴,冯保。
大明宦官共有二十四个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
司礼监乃二十四衙门之首,全由冯保主管,其又被称为内相。
在大宋,也有内相的称谓。
但指的乃是翰林学士承旨,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
然而当下的冯保。
虽只是正四品,但代皇帝批红,干的全是超乎一品的事情。
相当于皇帝的代言人。
又因掌管锦衣卫,地位更高,权力更大。
外加小万历对其甚是信任。
李太后和张居正商讨小皇帝课业或商讨政事时,大多都会征求冯保的建议。
沈念见他,自然要恭敬,程度俨然要与对张居正那般。
……
内书堂旁边,茶室内。
五十四岁的冯保正盘坐在桌前饮茶。
或因净身缘故或因权能养人。
冯保皮肤白皙,双手葱白,保养得非常好,看上去比四十岁的翰林院检讨赵用贤都年轻。
冯保是从内书堂走出的太监。
他喜爱文艺,不但写的一手好字,琴艺也非常高超,并且擅于编撰书籍。
若非做了太监,没准儿他也能入翰林,成就一番功业。
沈念拱手道:“翰林检讨沈念,参见冯公公!”
冯保脸上露出他标志性的笑容。
“沈检讨,此非公房,无须客气,来,坐下饮一杯茶!”
一旁伺候的小太监,连忙为沈念铺上坐垫。
沈念坐下后,他连忙为沈念倒茶。
冯保看向沈念,笑着道:“沈检讨,咱家也是从内书堂出来的,当时若遇到您这种先生,没准儿咱家能为陛下分担更多政事!”
“冯公公说笑了,下官讲学之道,不过小道而已,取巧罢了!”
“不!不!沈检讨,你为内书堂带来了生气,这群小崽子听过你讲学之后,别提多好学啦!”
……
二人闲聊数句,喝了数杯茶后。
冯保道:“沈检讨,陛下已与张首辅商讨过,日后常朝、经筵、日讲、祭祀,多由你轮值记录陛下起居,你应明白,这是朝廷……不,是陛下要重用你,切莫令陛下失望!”
沈念的嘴角露出一抹浅浅的笑意。
冯保的言外之意是:沈念撰写起居注时,应多为皇帝考虑,而非朝廷考虑。
他口中的朝廷,暗指张居正,而陛下二字,才是小万历。
冯保找沈念谈话,大概率是小万历授意的。
随着小万历越来越明事理,他也想培植亲信,为日后亲政做准备。
而沈念,正是他看中的一名臣子。
对沈念而言,这又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看得近,自然唯张居正马首是瞻;看得远,自然要紧跟小万历的步伐。
沈念轻饮一口茶。
“多谢陛下器重,臣定当倾心倾力为朝廷做事,论事论心不论私!”
论事论心不论私,就是沈念的态度。
他不愿站队,也不可能站队。
他不想拥有张居正的结局,也不想成为万历小皇帝的忠心随从。
“明白了,来,喝茶!”冯保当即亲自为沈念斟茶。
他暗示沈念,并不指望沈念立马就称要为皇帝肝脑涂地。
若沈念表忠心,宣称要效忠小万历,冯保反而会看不起沈念。
他只是不愿意。
沈念成为张居正鞭策小万历的一根鞭子。
今日之敲打。
沈念这番不冷不热的回答,还是令其非常满意的。
第18章 朔望朝会VS一旬三朝(大章)
京师的五月,多晴少雨,甚是繁华喧嚣。
街道上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商贾百工、游寓文人、巫师僧道、青楼帮闲、游手无赖,随处可见。
自嘉靖朝起。
朝廷法度废弛、官员腐败,商贸大兴,田地兼并严重,底层弃田迁徙,礼法纲常逐渐破碎。
自士大夫到底层百姓,异端言论疯长。
富贵者骄奢淫逸,浪费不贽;贫贱者无视法令,市侩狡诈。
听曲、游娱、狎妓、收藏奇珍异宝等逐渐成为社会新风气。
《金瓶梅》成书于这个时期,正是此等靡烂享乐的社会风气所致。
当今的京城,人口近百万。
然阶层割裂严重。
生活在一个地方,日子过得却有云泥之区。
皇戚勋爵、京官巨商才是这里的主人,其他阶层皆如奴仆。
简言之。
富贵者疯狂掠夺,贫贱者躺平摆烂,大明已呈衰世之兆。
这点儿,当官者都知晓。
少数官员有治世之志,比如张居正。
而大多数官员,都只想趁着手中有权,苦一苦百姓,捞一些,再捞一些。
……
翰林院,检讨厅。
沈念喝着清茶,不慌不忙地整理着起居注。
当下的他。
虽轮值记录起居注的频次升高了许多,反而没有往昔忙碌。
这是因为,修撰起居注除了要侍立君王之侧外,还要统计撰写朝廷的谕札、诏敕、册文,内阁的题稿、留中章疏、六部章奏等。
此类公务比编撰史志重要,却是慢工出细活。
马自强减少了沈念编撰史志的公务,让其公务重心偏向了修撰起居注。
沈念抄抄写写的体力公务少了,含金量的脑力公务增多了。
此时的他,虽是从七品的检讨。
但做的事情俨然都是从六品的修撰,甚至正六品的侍读、侍讲所做之事。
这就是张居正柄国的一贯做法:有能力者,便委以重任。
沈念若能这样干上一年。
对整个大明朝的政事、军事、民事等各项事务的了解,都会遥遥领先于同级别官员。
像严嵩、高拱、张居正三人。
几乎都没有地方执政的经验,皆是从翰林走出,然后迅速入阁。
然又干得不错。
就是因为,他们阅读大量朝政章奏文书,通晓了整个大明朝的运行机制,更有大局观。
长此以往,沈念必然前途无量。
……
五月十六日,又到了“上视朝”之日,沈念轮值记撰起居注。
近四更天。
沈念便从被窝里爬起,匆匆奔向皇宫。
早朝。
逢三、六、九,一旬三次,一月九次,甚是辛苦。
有距离皇宫远的官员,需要穿过大半个京城上朝,不到三更天就要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