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203节

  张四维与王崇古对大明也是有功的,小万历不想落下一个“不仁之君”的恶名。

  这一刻。

  张四维与王崇古也都明白小万历此举的用意,但二人心中所想的是小万历已心生惧意,有了妥协之意。

  他们希望,此事以准备好的替罪羊顶罪,海瑞言过其实、邀名卖直而告终。

  他们相信诸多官员都会维护他们。

  因为朝廷不能以怀疑某个臣子有叛国造反的可能便对其定罪,且是以山西内乱,边境生危为代价。

  ……

  紧接着。

  小万历高声道:“海佥院除了《晋省官商失序疏》外,还有一篇《官商蠹国疏》,命吏科给事中姚斌呈递于朕,众卿都先听一听,然后公议此事。”

  吏科给事中姚斌大步走出,开始阅读海瑞的《官商蠧国论》。

  “官者,执公器以治民;商者,通有无以利生。二者分途,则政清……”

  “张王两家,以官爵为刃,剖剥天下之财,借商贾之术,淆乱朝纲之正……”

  “晋中有卖官鬻爵之事一百二十三例,有占夺盐粮、征赋役敲诈、监守自盗……之事约五百例……侵占军饷屯田、勒索藩属贡物、走私粮铁贩于蒙古、女真者……”

  “而今,晋非大明之晋,而是张王之晋,张王非大明之张王,实乃蒙古女真之张王。”

  ……

  此道奏疏念完之后。

  皇极殿内一片寂静,静得几乎能听到一些官员的心跳声。

  《晋省官商失序疏》与《官商蠹国疏》相比,简直就是“杖责二十”与“剥皮揎草”的区别。

  海瑞,还是那个一篇奏疏便能使得满朝皆惊的海瑞。

  此刻,官员们都认真思索起来。

  小万历若认可海瑞此篇奏疏的推论,恐怕早就将张四维与王崇古关入了诏狱。

  若不认可,又不会将这样一篇足以使得两大要臣家族覆灭的奏疏在常朝之上公示。

  如此做,只能说明一点。

  小万历忌惮于山西内乱,忌惮于边境战乱,故而想听百官公议,处理此事。

  这场朝会,是一场为山西官商勾结之事定性的朝会。

  定性之后。

  朝廷才会对张、王两大家族,对张四维、王崇古二人采取措施。

  这一刻。

  一些官员顿时明白为何这次常朝要闭门了。

  有些事情,关着门讲与开着门讲是不一样的。

  待朝会结束。

  官员们谁敢乱嚼舌根,绝对当日就会被送到诏狱。

  吏科给事中姚斌念罢奏疏后,并未退下。

  而是接着拱手道:“陛下,海佥事令臣代其向陛下汇禀:《官商蠧国论》所言之罪状,皆有实证,张、王两族依托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势,犯下诸多罪状,已成山西之害、大明之害,应禁商于张王两族,另罢内阁阁臣张四维、刑部尚书、山西总督王崇古之职,以防我大明边境倾危!”

  大明朝弹劾当朝高官,向来都是言官打响第一炮。

  姚斌直接道出了海瑞弹劾的目的:禁止张、王两族经商,罢黜张四维与王崇古。

  这个惩罚,相当重。

  顿时,很多官员都看向站在前方的张四维与王崇古。

  此奏疏所请,是要毁掉张、王两族,断张四维与王崇古之仕途。

  二人绝不可能不辩驳。

  此刻,官员们并不觉得张四维与王崇古要完了、张王两族要完了。

  大明的阁臣与六部部堂官被弹劾乃是常有之事。

  在百家议政之前。

  弹劾张居正“窃国专权,欺君年幼,变法害国”的奏疏,几乎月月都有。

  荆州发生地震,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都能上奏称是臣道太盛、张居正专权之缘由,更别提其它关于任人唯亲、家仆仗势欺人、收受贿赂之类的弹劾了。

  一些科道言官。

  早就知山西张王两族存在的官商一体之害,长期垄断之害,走私养敌之害。

  此举,在隆庆朝便有苗头。

  但如今大明朝的官商氛围就是如此。

  有官便有权,有权便易经商,经商赚大钱后,再将钱用于仕途,几乎形成了一个闭环。

  使得官商家族越来越多,使得有权者愈有钱,有钱者愈有权。

  此事如何定性。

  完全看朝廷要不要惩治以及值得不值得惩治张、王两族。

  所谓的走私养敌之害。

  在一些官员眼里微不足道,算不得罪名。

  因为大明与蒙古已经互市,商人逐利而行,都是什么赚钱售卖什么,不止是张、王两族的族人这样做,贪小利者都这样做,屡禁不止。

  ……

  就在这时。

  张四维与王崇古大步走出,齐齐跪在地上。

  张四维率先开口道:“陛下,臣与王部堂承认张、王两族的族人中有涉嫌违逆法令者,这类人定然应依大明律严惩,臣与王部堂亦有失察之罪。”

  “臣与王部堂若因此罪被惩,即使判处臣等二人死罪,臣亦无怨言!”

  “然走私养敌、叛国谋私的罪名,臣等不敢担!类似‘晋是张王之晋,张王乃蒙古女真之张王’的说法,臣认为,纯属诬陷!”

  “众所皆知,海瑞向来尊崇恢复太祖之制,若依照他这样查下去,大明官场、商界,恐怕都将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他海瑞不顾实际,夸大其词,为博直谏之美名,不惜毁掉当下之官场,朝廷绝不可依其之意,坏朝堂之稳固。”

  “试问满堂文武,有几人能禁得起海瑞这样查,禁得起这样乱扣罪名?”

  张四维扭脸,环顾四周。

  他说这段话,一方面是为自己辩解。

  另一方面则是告诉朝堂的官员们:今日海瑞之弹劾若能得逞,那日后殿内所有人都将岌岌可危。

  张四维是想将那些害怕被海瑞弹劾的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他说完后,王崇古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

  “陛下,隆庆和议乃先帝钦定,百官皆无异议,自和议之后,我朝与蒙古俺答互市,终结了百年边患。”

  “互市之后,我朝九边军费下降,每年可节约150万两,用来补充国库!”

  “此外,当下边贸繁荣,曾经贫瘠荒凉、四处都是流民的大同镇、张家口,已成北方商贸重地,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商贸,人口一年之增长抵得上互市前五年,臣兢兢业业,为配合朝廷新政,开始丈田……”

  “与蒙古互市,乃是我朝国策,然而今只是因一些人违背法令,售卖朝中禁物,便让张、王两族背上了意欲叛国谋逆的罪名,臣难以接受,若陛下真以为如此,臣恳请陛下赐死老臣!”

  ……

  张四维与王崇古配合得非常默契。

  一个言海瑞之奏疏完全是诬陷,是邀名卖直之举,将一部分官员拉到自己的阵营。

  一个则是在表功,表达互市之后山西的发展,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也让官员们明白山西不能离开他。

  二人说完后,都察院监察御史郭庭大步走了出来。

  “陛下,臣去年曾奉命巡视山西,臣以为,若无隆庆和议,山西不可能有当下之太平;若无张、王两族运送盐粮补充军饷,则无当下边境之稳固;若无山西商人在互市中的贡献,则无边境商贸之繁荣……”

  “海佥院小题大做,罔顾事实,实为博直名!此事,严惩那些触犯法令之徒即可,令张王两族禁止经商,罢黜张阁老与王部堂,实属荒缪!”

  郭庭说完后,礼科右给事中孙成立即站了出来。

  “陛下,此奏疏之罪证,根本无法证明、张、王两族有卖国谋私之罪。若朝廷疑罪从有,那将会是整个山西的灾难!”

  “张、王两族在山西名声甚佳,且还是晋商之领袖,一旦禁商于张王两族,至少有数万受雇于晋商的百姓都难以填饱肚子。此外,张、王两族禁商,必将影响对外互市,如果再因此引发战争,那……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无确凿罪证而重惩张王两族,换来的是山西的内乱,是边境的战火,也会使得许多山西百姓无奈之下,成为流民,甚至是反民!”

  自卖自夸,不如被别人夸。

  这二人不是被张四维或王崇古授意,便是这二人的门生故旧。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二人说完后,顿时有十余名官员站出,高呼附议。

  纵观这些人的身份。

  有科道言官,有兵部的、刑部的、礼部的等,大多都是张四维与王崇古的门生故旧。

  当然,也有顾大局者。

  附议只为避免山西内乱与战事。

  还有许多没有表态的官员,并非反对,而是在等张居正与吕调阳表态。

  一旦张居正也同意这样做。

  无论海瑞接下来查出什么,此事都不会牵扯过多。

  此刻。

  王崇古与张四维已甚是兴奋,他们最大的倚仗,就是群臣之力。

首节 上一节 203/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下一篇: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