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232节

  直白来讲就是——

  “你老子的身体非常硬朗,你不能为了照顾老子,而分散效忠国家的心。”

  此信。

  不但是令张居正看的,还是让李太后与小万历看的。

  张居正看到此信后,悬着的心总算落地,开始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新政之上。

  ……

  八月二十日,近午时。

  山东承宣布政司,青州府,安丘县。

  一座小饭馆内。

  沈念的父亲沈尧山与岳父顾东易带着商队成员,正在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芝泮烧肉。

  年初,二人带着商队离京后,以振兴北境商贸为目的,成立了尧东商行。

  二人遵循“货通北方,让利于民”的经商原则,先后前往北境九边、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四省做起了运送各类货物,扶植当地小商人的生意。

  经营近八个月来,尧东商行已颇有名声。

  二人坚持,尧东商行的货物一定要是同价位质量最好的货物且损耗自负。

  二人提出,利润共享,尧东商行总行与分行的东家与掌柜只占盈利的一成,其它均平摊到底层工人身上。

  当然,尧东商行对工人的选择极为严苛,一般人,根本难以成为尧东商行的伙计。

  沈尧山与顾东易见到山西张王两族的衰落后,当即决定,尧东商行所赚的钱财,全部回馈于百姓,回馈于朝廷。

  二人在杭州府存储的钱财已经足够为沈、顾两大家族养老。

  二人经商的目的,不是成为大明首富。

  而是让长江以北的商贸兴盛起来,让北方百姓对土地的依赖性降低,让他们拥有更多赚钱的机会与方法。

  如此,在大明全面施行一条鞭法后,北方的百姓也能得到实惠。

  此刻。

  二人正拿着朝廷最近颁发的《恤民养工令》一字一句逐读。

  他们了解沈念的文风,一眼便看出此法令是由沈念主笔。

  沈尧山笑着道:“顾兄,咱们也该响应朝廷号召,让工人伙计们活得更有尊严了!”

  顾东易挺起胸膛。

  “我们要比这道法令上的条例做得更好,朝廷是为了防止剥削,防止以民为畜,而我们要将工人们当作朋友,当作家人!”

  “有道理!”

  当下。

  二人的目的,是要重构北方的商贸秩序。

  将北境一团污水的商贸环境好好搅一搅,让污水变清,浑水变亮。

  二人不图钱财,只图能在大明商贸行当里留下一个好名声。

  这就是他们下半生活着的意义。

  当然。

  如果能助力沈念成为内阁首辅,而他们也在数年后成为首辅的父亲与岳父,那就再好不过了。

  自出门经商以来。

  二人从未告知过任何人他们与沈念有关系。

  但二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当下发展的如此顺利,一方面是因确实有商贸之才,另一方面是在小万历的安排下,有锦衣卫会暗中帮助他们。

  小万历最初派锦衣卫跟随他们出京,只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毕竟二人为小万历做过事。

  但听说过他们准备做的事情后,小万历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想了解,便令锦衣卫在不暴露的情况下,尽可能帮助他们。

第164章 法治与人治!张居正vs李太后

  八月二十三日,常朝之后。

  内阁值房。

  殷正茂因被暂罢入阁参预机务之权,以阁臣身份,重回户部当值。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三人则是在各自的值房忙碌。

  三人的分工非常明确。

  张居正总揽新政改革之责,掌控朝政最高决策权并负责协调内廷。

  吕调阳总揽吏部考成、边防军事,协调六部;马自强主要负责礼制教育与各项文化事务。

  殷正茂虽不在内阁,但负责的仍是天下赋税与商贸。

  就在张居正三人忙碌之时。

  司礼监太监孙得胜突然来到内阁,声称来传李太后口谕。

  张居正三人面带疑惑,连忙来到内阁前厅。

  要知。

  李太后近一年来很少关心朝事,而向内阁传达口谕,显然是与朝政相关。

  孙得胜,乃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宦官。

  供职于内廷文书房。

  其主责便是草拟两宫太后的懿旨以及传达两宫太后的口谕。

  张居正三人躬身行礼后。

  孙得胜拉长声音道:“奉圣母口谕,今岁大喜,命内阁于刑科三覆奏本上,拟旨暂免行刑。”

  此道奏疏令三大阁臣都皱起眉头。

  但是面对圣母太后的口谕,他们还是不得不拱手高呼:“臣遵命!”

  随即,孙得胜便快步离开了。

  所谓刑科三覆奏。

  即经由三法司定为死罪的犯人,需要刑科给事中三次覆奏,最后再由皇帝勾名判处死刑,以表现朝廷对处决死刑犯的慎重。

  正所谓:春夏主生,秋冬主杀。

  大明所有非犯有谋逆大罪的死刑犯,都是经皇帝勾名后,在霜降之后冬至之前集中处决。

  当下正是皇帝勾名之时。

  此举即:顺应天时,秋后问斩。

  这道太后口谕直白来讲就是:小万历即将大婚,今年的秋后问斩取消,不杀一人。

  此举显然与张居正铁腕治国的法治立场背道而驰。

  张居正不能接受,吕调阳与马自强也不能接受,但三人又不能直接驳斥李太后的口谕。

  毕竟。

  小万历还未曾亲政,李太后仍有辅政之权。

  她的口谕几乎相当于小万历的口谕,想让她收回口谕,非常困难。

  这时。

  吕调阳和马自强几乎同时看向张居正,然后拱手道:“此事便有劳叔大了!”

  张居正面带无奈,长叹一口气。

  大明之京官,无论是六部堂官还是科道言官,都有一人不愿招惹,即使其做错了,众人都不愿言说。

  此人便是李太后。

  科道言官们看似什么事情都敢上谏,但鲜有人敢得罪李太后。

  不仅仅因李太后是小万历的生母,还因李太后能指使冯保对一些官员“光明正大”地使绊子。

  冯保统管厂卫。

  哪个科道言官敢与李太后过不去,便会有厂卫盯着他。

  即使无罪,若被几名锦衣卫经常盯着,心中也发毛,心中也害怕。

  外加李太后有着一手“孤儿寡母,梨花带雨,我不听不听”的组合式绝技,官员们都不愿招惹她。

  张居正是京官中唯一一个能和李太后“说的着”的官员。

  李太后之所以传达此口谕,乃是因其狂热崇佛。

  近年来她不但在京师修建了诸多寺院,还曾命人编集刊刻了许多佛经。

  因佛教不主张杀生,故而她曾多次以“妇人之仁”破坏法令。

  在她眼里。

  此道旨意代表着皇家施行仁政,代表着她是民间的活菩萨。

  但在张居正眼里。

  此道旨意与国法律令相背,外加今年正是以考成法整顿吏治的关键时候,绝不可以权废法。

  此刻。

  张居正并没有把握使得李太后收回口谕。

  他是一个喜欢讲大道理的人,然李太后是一个不爱听大道理的人。

  面对太后之口谕,内阁有劝谏之权,然无将其撤回之权。

  张居正先将刑科给事中提供的死刑犯名单看了一遍,发现大多都是大凶大恶,不可赦免之徒,当即决定上奏进谏,先说服小万历,然后再令小万历说服李太后。

首节 上一节 232/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下一篇: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