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33节
沈念坐在桌前。
检阅整理着近日的起居注内容。
近日。
小万历甚是勤勉,功课认真,视朝态度端正。
既无多言,又无整出一些幺蛾子之事,使得起居注的内容较为简单。
就在这时。
沈念看到翰林院修撰王家屏在上个月当值时撰写的起居注,不由得在心中感叹:不愧是冯大伴,就该人家受宠呀!
起居注是这样写的。
“中官持《尚书》一帙,以示辅臣,言:“上于宫中读书,日夕有程,常三四覆,背须精熟,乃已。”
“一众辅臣与讲官曰:上好学如此,儒生家所不及也。”
这个中官,指的就是冯保。
简而言之。
就是冯保说小万历读书读的非常好,张居正等人都甚是满意。
不同于李太后动不动罚跪,张居正动不动高呼“陛下你要成为媲美尧舜的圣贤之君”。
冯保可谓是给小万历提供了非常饱满的情绪价值。
他见小万历做屁大点的事情,就猛赞猛夸。
从这点儿而言,沈念对冯保还是有些好感的。
若无他在中间维护小万历。
李太后的打骂教育与张居正的“望帝成尧舜”教育,前后夹击,小皇帝的内心可能早就畸形了。
……
就在这时,马自强大步走了过来。
他进入检讨厅便看向沈念,然后露出一抹灿烂的笑容。
“马学士!”众检讨齐齐起身拱手。
马自强点了点头,然后看向沈念,道:“沈检讨,后日日讲,由你为陛下讲解《帝鉴图说》,至于讲哪一段,稍后自会有人告诉你。”
连同沈念在内的五名检讨都有些傻眼。
什么时候从七品的翰林检讨都能担任日讲官了?
一般情况下。
级别最低的日讲官,也必须是从六品的翰林修撰。
七品的翰林编修在经筵日讲时,也大多充任展示官。
根本没机会在一群大学士面前为皇帝讲学。
马自强解释道:“上月,丁学士(即丁士美)丁忧返乡,修撰王家屏补上了日讲官之职,正好还有一个讲史的空缺,而沈检讨那日恰好轮值记录起居注,内阁便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讲得好,有可能破例成为日讲官,讲得不好,可能就破例这么一次了!”
空缺?
皇帝的日讲官怎么会有空缺?
隔壁修撰厅、编撰厅的一堆人盼星星盼月亮,都盼着能成为日讲官呢!
内阁独选沈念这么一个从七品的检讨,显然来自于张居正的授意。
“沈检讨,你早作准备,明日午时前将讲义放在老夫的桌上。”
说罢,马自强便转身离开。
“下官明白,下官一定倾尽全力!”沈念拱手道。
一旁。
刘楚先忍不住感叹道:“子珩,这下子,你至少比我们少走六年弯路啊!”
大明中低层官员,擢升甚是困难。
八九年仍守在一个岗位上的大有人在。
即使是翰林院这些从庶吉士走出来的检讨,要擢升到修撰,也至少需要六年。
沈念而今突然拥有了担任日讲官的资格。
若能圆满完成任务,以后必然仕途明亮,特例擢升。
俨然比他们少走六年弯路。
赵用贤等检讨都一脸羡慕,也就不到半年光景,他们与沈念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
注:七月十八日,以经筵展书官翰林院修撰王家屏补日讲官——来源于《万历起居注》。
感谢书友越野火影的打赏,非常感谢!
另外,本章开头所言,皆为晚明现状,详见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绝无其它影射之意,诸位读者老爷若有其他联想,与本人本书无关哈!
第30章 御前讲学,小试牛刀
八月十四日清晨,日讲时刻。
文华殿内。
三大阁臣站于最前方,一众讲读官分列两侧,沈念作为记注史官,站在御座东南侧。
日讲比经筵要简易许多。
从上百人的规模缩减到了二十余人。
没有侍卫、仪仗,官员们不用磕头,讲学也能自由发挥一些。
沈念朝前一望。
发现众讲读官几乎都是身姿伟岸、长相端正儒雅之人。
在大明。
要想成为经筵日讲官,外形条件非常重要。
身高、长相、风姿、仪度,必须都是中等偏上,甚至优秀。
嗓音洪亮、吐词清晰也是必要条件。
若长得歪瓜裂枣,才学再厚,也难以侍立皇帝左右。
毕竟——
达到经筵日讲官标准的,至少也是进士出身且要在翰林院当过值。
才学是门槛,外貌与声音是必要条件。
这也是刘克正拼命也要学好官话的缘由,吐字含混,以后的仕途皆是坎坷。
而这些,沈念全部占优,他最大的缺陷是资历太浅。
……
很快。
小万历坐到御座之后,日讲便开始了。
先是温习昨日所学。
吕调阳负责将昨日之内容简述一遍,小万历若有疑问,可当场提问。
随即,便是各个日讲官进讲。
今日的课程是,先讲《大学》,再讲《贞观政要》,然后讲《皇明祖训》,最后在小皇帝练习书法前,沈念才会讲解《帝鉴图说》中的一个典故。
每讲一书,都会停歇片刻。
小万历去一旁暖阁,喝茶或吃些点心,然后冯保就会将内阁批阅的各种奏疏交给小万历御览。
此刻的小万历还不具有决策权。
他看奏疏上的票拟。
主要是了解朝政,有不懂之处,便可唤在西厢房休息的阁臣问询。
日讲,就是学习经史兼了解国家政务。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脑袋里整日被灌入一堆堆国家大事,可想而知,是有多么崩溃。
沈念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
观察完小万历,目光便放在了众日讲官身上。
作为一名执教经验甚是丰富的讲师,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些日讲官的通病。
太端了!
太飘了!
太在乎师道尊严那一套了!
在他们眼里,哪怕面对皇帝,他们也觉得,师者至高无上,必须端着架子来上课。
讲学时,充满了说教、规矩、原则。
“陛下必须谨记!”
“陛下,此举绝不可为之!”
“陛下,此乃治国之方略,请记于心!”
“陛下,此话至关重要,不可忘却!”
……
张口闭口,全是小皇帝要做的,小皇帝不能做的,小皇帝要谨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