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34节

  此类话语,宛如一块块巨石,压在小万历的肩膀上。

  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了!

  这些日讲官受程朱理学影响,外加小时的教习就是这样教的,故而甚是刻板。

  沈念前世,那可是将学生当成小祖宗来教的。

  在他眼里,正确的讲学是平等对话,是制造共鸣。

  此法绝不适用于当下靠着应试文章考取功名的百姓之子。

  但却适用于小万历。

  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掌权者,小万历的品行思想、生活习惯、性格脾气等决定着大明朝的国运。

  故而,他可以不是一个贤君明主,但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

  近午时,终于轮到了沈念。

  沈念今日要讲的是《资治通鉴》中的一个小典故:焚锦销金。

  此典故讲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将一堆珠玉、锦绣焚烧在殿前,以此告知天下人,为君者必须要崇尚节俭,为天下百姓作表率。

  《帝鉴图说》围绕此典故,画了一副精致的木版画。

  依照常规讲法——

  沈念应率先将木版画拿出,然后对照木版画,将此典故通读一遍,解读一遍,然后总结中心思想:奢靡之物易溺人,为君者尤要注意节俭,就算完了。

  然沈念却换了一种讲法。

  他站在讲案前时,木版画上盖着一层红绸。

  沈念道:“陛下,臣斗胆,想让您随着臣所讲内容,猜一猜此木版画是一个什么典故?”

  小万历当即就来了兴趣。

  猜谜语,那定然是比听说教有趣。

  唰!

  沈念胸膛一挺,朗声道:“敢问陛下,可知当下京师内粟米一石折银多少?糯米一石折银多少?笋鸡一只多少钱?一只二十斤重的活羊又要多少钱?”

  此话一出,小万历傻眼了。

  他哪知晓这些。

  一旁的日讲官也有些傻眼,他们也不知道。

  关心朝堂大事的他们,根本没时间在乎这些生活琐碎。

  马自强则是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

  沈念的讲义就是这样写的,也是他审阅同意的。

  随即,沈念道出了答案。

  “粟米一石折银六钱四分,糯米一石折银一两一钱两分,一只笋鸡七分银子,一只二十斤重的羊约三钱两分银子。”

  接下来,沈念又自问自答了各种珠宝玉器、锦绣丝绸、御茶御服的价格。

  一贱一贵,悬殊巨大。

  “陛下,天下万民,勤劳节俭堪堪温饱度日,富贵者略加节约,便是穷苦者一生之积累,自古以来,为君者……”

  沈念由浅入深,慢慢地讲着。

  看似没讲典故,其实句句都在说典故。

  这一刻,不仅小皇帝听进去了,一旁的日讲官们也都听进去了。

  这就是沈念的讲法。

  他的技巧非常多。

  若小万历不是皇帝,沈念绝对会撤去这些讲案,盘腿坐在地上讲这些历史典故。

  越高大上的内容,必须越接地气地讲,方有效果。

  不多时。

  小万历便兴奋地说道:“朕猜出来了,是唐史中的焚锦销金。”

  百官用这个典故举过许多例子,小万历自然知晓这个有名的典故。

  “陛下圣明!”

  沈念掀开红绸,然后退到一边。

  他讲完了!

  张居正看向沈念,面带欣赏,御前的日讲官队伍里,就缺这么一种类型。

  随即,日讲便结束了。

  小万历大喜,又因明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即都给了赏。

  “赏张居正银八宝四十两,甜食三盒;吕调阳、张四维银八宝二十两,甜食两盒;马自强、许国、申时行等银八宝十两,甜食一盒;沈一贯、王家屏、沈念等银八宝五两,甜食一盒。”

  日讲官们甚喜,皆知今日是沾了沈念的光。

  沈念看小万历的反应,便知以后文华殿两侧的讲官队伍里也将有他的一席之地了。

第31章 沈念:我若混圈子,也混内阁的圈子

  近黄昏。

  沈念提着小万历赏赐的五两银八宝、两盒甜食,美滋滋地回家了。

  此番日讲后。

  沈念虽不会立即擢升,但以后在御前讲经说史的机会必会增多。

  既入了仕途。

  他的人生目标便是位极人臣,在保全自己与家人的同时,为这个衰世做些什么。

  走经筵日讲官这条路,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

  当年。

  四十二岁的张居正,便是自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直升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而后直入内阁。

  几乎没有走弯路。

  他直入内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隆庆皇帝登基,但沈念也完全可借小万历日后亲政之势。

  接下来,须求稳。

  先掌权,然后再行其它,才是为官之道。

  ……

  麻绳胡同,沈宅内。

  沈念一入院。

  娇妻顾月儿、书童阿吉、丫鬟小桃便迎了上来。

  阿吉接物,小桃倒茶拿点心,顾月儿连忙为沈念脱去外衫,陪其步入前厅。

  稍倾。

  顾月儿拿出两封书信。

  “夫君,咱爹娘来信了,这封是爹的,这封是娘的,另外,咱爹娘和我爹分别托人又寄来一笔钱。”

  沈念笑着道:“这次陛下赏赐的银八宝给岳丈大人送去,他若不收,咱就将他给的钱全退回去。”

  “好。”顾月儿认可地重重点头,俏脸之上,露出两个漂亮的酒窝。

  沈念的岳丈顾东易。

  几乎每隔两三个月都会给沈念与顾月儿寄钱。

  他是商人,膝下只有一女。

  他总担心沈念会对顾月儿不好,便经常寄钱,恨不得将沈念当成亲儿子对待。

  沈念的父亲沈尧山与顾东易是老友,觉得沈念花老丈人的钱有辱沈家门风,便也经常寄钱。

  沈念与顾月儿阻止不了二人,只得将钱收着,以备不时之需。

  沈念捏着两封“一封甚厚,一封甚薄”的书信,脸上不由得露出一抹无奈的笑。

  父母各寄一封信。

  说明二人在写信时定是吵架了。

  沈念的母亲李氏爱唠叨,而父亲沈尧山则是惜字如金。

  每次写信,沈尧山都觉得李氏唠叨,而李氏觉得沈尧山对沈念和顾月儿不够关心。

  于是。

  二人虽住在一起,信也一起寄,但经常是两封。

  沈念先打开母亲写的那封。

  李氏足足写了十一页信纸,从二人的吃穿、用度、出行、礼数等一直说到书童阿吉、丫鬟小桃要注意些什么以及饭菜如何做好吃……

  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沈念与顾月儿的关心。

  而沈尧山的书信内容就简单多了。

  一片被撕成巴掌大小的纸张上,唯中间有一行小字。

  “吾儿切记,不贿不贪不党,光耀沈家门楣!”

  沈尧山弃文从商,对当下的世道相当了解。

  他不只一次告知沈念。

  官场之上,只要不贪墨敛财、不贿赂上官、不群而结党,大概率不会出事。

首节 上一节 34/1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