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9节
……
王祖嫡、赵用贤、刘克正、刘楚先看完后都惊呆了。
真应了那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若再给那群科官两日。
没准儿能拟出沈念十八宗罪,甚至是二十四、三十六宗罪。
王祖嫡挺直了胸膛,厉声道:“是谁泄露了放衙寻书之策是子珩出的,真是无耻!”
听到此话,刘楚先下意识地将脑袋低了下去。
“子珩,你放心,但凡我们知晓的内情,绝不让你受冤屈!”赵永贤也开口道。
“对,子珩,我们能帮就帮!”刘楚先看向沈念。
“子珩,我当下便撰写奏疏,弹劾呢些(这些)科官胡说八道!”刘克正愤怒地说道。
沈念面带微笑,朝着四人拱手。
“多谢诸位了!”
“此事尚未有定论,这些科官也不过是风闻奏事罢了,马学士令我看此文书,自然是让我申辩,我相信朝廷不会冤枉我的,待需要各位作证时,各位再站出即可。”
四人微微点头,当即各回工位。
他们没想到沈念竟如此淡定。
这种事情若放在他们身上,心态可能早已崩溃了。
十余年寒窗苦读,可能因此事毁于一旦。
当即。
沈念提笔蘸墨,准备写辩解奏疏。
他不怪这些科官们。
这些人与沈念无仇,也不是为了害沈念,而是在为君上解忧。
准确来讲,是为李太后、张首辅、冯保解忧。
小皇帝拒不认错,才是症结所在。
至于沈念的仕途,没人在乎。
也根本不重要。
当下,大明没了沈念,就像午门前少了一块砖,太液池少了一条鱼,尚膳监碎了一个粗瓷碗,根本微不足道。
沈念想了想,并不准备对这七宗大罪过多解释,上面若查,很容易就能查出实情,还他清白。
他要做的是解局。
解小皇帝拒不认错之局。
只要沈念能让自己的这篇奏疏,得到张居正的认可,让其看到自己的价值。
那这七宗罪便都不是罪了。
小皇帝拒不认错,说明对沈念的讲课方式非常感兴趣。
这是沈念最大的倚仗。
依照他对张居正的了解,后者绝不会重惩一个对小皇帝课业有所帮助的人。
沈念想了想,当即持笔写了起来。
此事对他而言,是个大坎儿,也是鲤鱼跃龙门的一次机会。
……
注:六科,即吏、户、礼、刑、工、兵六科,官职有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定员维持在五十八人左右,与都察院御史合称:科道言官。
第8章 吉凶未知,家有贤妻
近黄昏,内阁值房。
一位面相儒雅、须长至腹,身穿一袭绯色官袍的中年人坐在书案前,翻阅着文书。
此人便是内阁首辅、时年五十岁的张居正。
在其对面。
坐着两鬓花白,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内阁次辅吕调阳。
二人的案头上有甚多文书。
皆是内书堂小宦官和旁听太监们的听沈念讲课的笔录。
张居正和吕调阳都在寻沈念讲学中离经叛道、引诱君上的不经之语。
他们亲自查阅。
不是为查沈念是否有罪,而是在寻小皇帝拒不认错的缘由。
这一次,小皇帝倔得出奇。
只承认私自出宫有错,但拒不承认说错了话,还称日讲官大多都没有沈念讲得好。
这让张居正甚是头疼!
自小皇帝登基后,他将小皇帝的课业看得与家国大事同等重要,付出了大量心力。
哪曾想“讲学,当如是乎”这类本应专属他的评语,却落在一个从七品的翰林检讨身上。
张居正最怕的就是有人将小皇帝教坏了。
有语云: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若沈念真说了一些离经叛道之语,或夹杂一些修仙修玄、扬州瘦马、游赏之乐之类的私话。
他杀沈念的心都有。
只要发现沈念有言语有失,教坏小皇帝之处。
他们便能根据恶劣程度,在众科官联名弹劾的奏疏中寻罪名为沈念定罪。
当下的关键,是找出小皇帝拒不认错的缘由。
……
约小半个时辰后。
张居正和吕调阳几乎同时抬起头,二人眼神相对,都摇了摇头。
张居正皱眉道:“还真是怪了!这些小宦官皆夸赞沈念讲学生动,但我观之,内容平平无奇,无逾矩冒失之处,也无甚是精妙之处,不过就是卖了力气,表情与肢体动作丰富罢了,陛下怎会如此喜欢呢?”
一众小宦官异口同声,所述细节几乎一致,显然不可能有假。
吕调阳想了想,道:“叔大,这个沈念,少时之名虽比不上你这个神童,但其父为其遍访名师却是在江南出了名的,有没有可能是他的讲学风格独特,较为新鲜,故而吸引到了陛下?”
“倒是有这种可能!”
“这些文书内皆无陛下拒不认错的缘由,我们只能等一等沈念的奏疏了,看他如何辩解?”
这二人。
一个是沈念会试时的主考官,一个是沈念任庶吉士时的总教习,对沈念都有一定了解。
就在这时。
一名中年书吏快步走了进来。
“阁老,翰林院检讨沈念的奏疏到了!”
大明官员呈递奏疏,一律送到通政使司,然后由通政使司再送往内阁。
当即。
张居正和吕调阳都站起身来,然后将沈念的奏疏摊在桌上,一同观看。
“翰林院检讨、内书堂教习臣沈念谨奏。”
“臣自受事以来,兢兢焉,不敢纵恣,从未玷污官常,及兼内书堂教习,至为笃勤,未尝悖逆圣贤。”
“今臣忽罹无端之劾,惶惶然,不知其理,然臣信曲直自显,上自有明断,臣不复赘言以辩。”
……
“君上之课业,非微臣所能置喙,然此或有益于君上,故臣斗胆言之。”
“臣窃以为,讲学非独师者之务,师生相与为用,学者以和悦之态,嗜于读,乐于问,好于究,心有独见,方为治学之正道,乐学之妙门。”
……
“伏乞圣裁,果不合时宜,可罢臣职,臣不胜惶悚待命之至。”
……
沈念这篇奏疏,洋洋洒洒五百余字,其实就讲了两句话。
其一,众科官弹劾之事,皆为不实,他相信朝廷必有明断,不过多解释。
其二,皇帝夸赞他,是因他讲学与众不同,其讲学之法或对皇帝的课业有益。
张居正看完后,轻捋长须,望向窗外,感慨道:“如今的陛下,已不是去年为咱们做辣面的那个陛下了,他有主见了,这次,或许他是对的。”
往昔,小皇帝对张居正唯命是从,甚是乖巧。
但自去年年底始。
小皇帝慢慢开窍,个人想法越来越多。
张居正明显感觉到小皇帝听学有诸多不情愿,很多事情都想要自己做主,只是因太后与他之威,才不得不妥协。
但学习效果并不好。
张居正接着道:“我倒想听一听,沈念的讲课之法到底好在哪里,若对陛下有帮助,咱们都应学之,陛下之课业,高于一切!”
吕调阳想了想,补充道:“我建议,不打招呼,明日我们直接去翰林院,令其现场发挥。”
张居正认可地点了点头,如此才能检验出沈念真实的讲学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