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30节

  李儒却悄悄趴在土坡上,望着疾驰而过的西凉骑兵。

  骑兵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他们的旗帜,李儒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张”字。

  直到马蹄声消失,李儒这才回到蔡琰身边,小声说道:“是张济的军队!深夜前往长安,恐怕将有大事发生!”

  蔡琰救活李儒后,发现这人能谋善断,而且对她忠心耿耿,故而对李儒也是越发信任。

  “那我等接下来当如何行事?”蔡琰轻声问道。

  “再往前便是弘农。”李儒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张济倾巢而出,弘农应较为安全。我等需尽快前往函谷关,然后渡河前往河东,再至陈留。”

  “为何要不走武关或者函谷关,反而要绕去河东?”蔡琰疑惑问道。

  “武关、函谷关皆有张济的驻军,流民无法通过。”李儒耐心解释道:“唯有渡过黄河,绕道河东,方有一线生机。”

  蔡琰恍然,随后对李儒说道:“幸得有你李优,不然我真不知该如何活下去。”

  李儒轻叹一声道:“咱们还是先活下去,再说其它吧!”

  ……

  张济按照贾诩的计划,成功拉拢并联合了一批反对李傕郭汜的势力。

  他星夜兼程赶往长安,便是要调停李傕与郭汜之间的争斗,同时让他们把天子和百官交予自己。

  李傕郭汜二人,经过长时间的内耗,早已疲惫不堪。

  张济在这个关键时刻站了出来,调和他们的矛盾。

  他们二人为了避免鱼死网破的结局,只能同意了张济的提议,将天子、百官移至弘农郡,以此来缓和矛盾。

  至此,张济第一步计划得以成功,且成功暂时稳定了局势。

  在回弘农郡的路上,张济独身一人,前来求见献帝刘协,准备实施后续计划。

  “陛下,镇东将军张济求见。”小黄门来到献帝的马车旁,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禀报道。

  献帝猛地坐直身子,手指下意识地攥紧龙袍,心中满是惶恐。

  张济是董卓旧部,此刻求见,不知是福是祸。

  但他却不能不见,只得深吸一口气镇定心神后,说道:“宣。”

  俄顷,披着一身甲胄的张济来到刘协车架前,单膝跪地道:“臣张济,见过陛下。”

  献帝掀开车帘,用尽量平静的声音问道:“将军至此,所为何事?”

  张济抬头,目光扫过空马车内部,伏皇后就坐在马车最里面的角落。

  “臣有要事,要单独向陛下禀报。”张济说道。

  伏皇后微微一愣,美目流露出几分不安,但见献帝神色坚决,也不敢多言,只得福了福身,缓步离去。

  待伏皇后身影消失在人群中时,张济起身,与献帝一起进入车驾。

  随即,张济便将贾诩的谋划,向献帝和盘托出。

  贾诩的名字,在司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毕竟当年正是他的献计,让李傕郭汜成功占领了长安,致使汉庭、天子落得如今这般屈辱境地。

  对贾诩,献帝刘协可以说是打心眼儿里的痛恨。

  此刻,张济却说贾诩要帮他逃出司隶,前往关东,刘协心中着实害怕这又是贾诩的什么算计。

  “哦?不知贾军师打算如何行事?”献帝尽量让自己语气显得平淡。

  张济从怀中掏出一卷羊皮地图,说道:“李傕、郭汜如今暂时蒙在鼓里。臣愿护送陛下前往函谷关。过了函谷关,便有天险防御,臣派兵把守,李傕郭汜即便反应过来,也为时已晚。”

  刘协心中虽然也早盼着能摆脱李傕、郭汜的掌控,但又怕这是张济的试探,若是贸然表露心意,万一事有变故,自己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于是,他强装镇定,微微皱眉,说道:“张将军,此事重大,切不可儿戏。李傕、郭汜手握重兵,若他们知晓此事,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函谷关怕也阻挡他们不了太久!”

  张济见状,心中明白献帝的顾虑,他进一步说道:“陛下放心,臣已安排妥当。如今李傕、郭汜二人内耗严重,军中人心惶惶。臣联合的各方势力,足以与他们抗衡。”

  刘协在袖中的手指,有些微微的颤抖,他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但问题是,张济、贾诩为何突然变得如此好心?

  短暂的沉默后,献帝一咬牙,决定单刀直入,问个清楚。

  他直视着张济的眼睛问道:“将军此举,是为了朕,还是为了将军自己?”

  张济沉默片刻,忽然解下腰间的长剑,双手捧着递上,并说道:“臣既为了陛下,也为了自己!还请陛下相信臣,臣若有二心,甘愿受诛。”

  献帝盯着那柄寒光闪闪的长剑,心中翻涌。

  但从小在尔虞我诈和屈辱中长大的刘协,哪会轻易相信张济。

  “将军先起来说话。”不过他的城府也不浅,于是推回了张济的佩剑,虚扶起张济后,继续说道:“朕自然是相信将军的,只是不知后续该如何行事?”

  张济起身后,说道:“还请陛下派出使者,前往关东,尽快寻一位可以托身的关东诸侯!”

  献帝听闻,沉思良久。

  但他也知道,这或许是自己摆脱困境的唯一机会。

  想到此处,献帝微微颔首,说道:“此事,便全权交由将军安排。只是这使者,人选需慎之又慎。”

  张济闻言,心中一喜,连忙说道:“陛下放心,臣定会挑选可靠之人。”

第152章 乱世中的盛世景象

  岁末的陈留郡,已经飘起雪花,可市井间的烟火气却丝毫不减,反而愈发浓郁。

  曹彦坐在自家堂屋之中,案几之上堆满了账簿,正专注地统计着即将发放给官员和将士们的年终礼物,“香皂一人一盒(两块),布匹一人两丈……”

  窗外,诸葛亮与诸葛均等人忙得不亦乐乎。

  诸葛亮这段时间身高窜的飞快,已经超过了一米七。

  他此刻正将一盏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诸葛均则在一旁帮忙递着灯笼,还时不时地仰起头,指挥着兄长灯笼的位置。

  另一边,夏侯兰正手持春联,仔细地贴在门框两侧,墨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了几分喜庆。

  “叔至,快把另一幅春联拿来!”夏侯兰朝着院中的陈到喊道。

  “好嘞,马上就来!”陈到跑的飞快,俨然一副跑腿小弟的模样。

  诸葛梦雪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点心走进来,轻轻放在桌上,嗔怪道:“都快过年了,夫君您还忙着这些俗务,也不怕累着自个儿。”

  曹彦抬起头,脸上露出一抹笑意,伸手拉住她的手,顺势将她拉到身旁坐下,说道:“这一年的收成,可得仔细盘算。今年兖州多地丰收,陈留更是富足,咱可不能亏待了陈留的官员和将士们。”

  诸葛梦雪忍不住嘴角上扬:“那是自然!我家夫君向来爱民如子,对将士们亦是关怀备至。”

  恭维过后,她也看向窗外正在贴窗花的诸葛亮、诸葛均说道:“阿亮拜了水镜先生为师,学业突飞猛进,听闻先生都赞他聪慧过人。”

  提到诸葛亮,曹彦也不禁点头赞许:“孔明天赋卓绝,又得明师教导,将来必成大器。”

  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看向诸葛梦雪,“阿均的学业,可曾有进步?”

  诸葛梦雪闻言,眉头微微皱起,轻轻叹了口气:“阿均的天赋比阿亮差了许多,虽也日夜苦读,可成效总是不佳。我这几日正愁呢,想着年后要不要再给他寻个更严些的先生。”

  曹彦轻轻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阿均勤勉,只要肯下功夫,总会有长进的。你也别太着急,小孩子的事,急不得。”

  诸葛梦雪忽然又想起一事,忧心忡忡地说:“还有大哥,自他离家后,便音信全无,也不知如今身在何处,过得可好。”

  曹彦将她揽入怀中,轻声道:“瑾兄有大才,无论身在何处,定能安身立命。等年后,我派人四处打听打听,一有消息,便告诉你。”

  诸葛梦雪靠在他怀里,轻轻点头说道:“何时去看望叔父?听闻他日夜操劳,勤勉不辍,我实在担心他熬坏了身子。”

  “为夫前不久才见过叔父,他身子骨硬朗得很,看着还有越活越年轻的架势。等年关之后,我们便去泰山郡看望叔父。”

  “嗯,一切听夫君安排。”诸葛梦雪靠在曹彦怀中,静静享受着难得的温存时刻。

  ……

  且说,

  朝廷使者赵岐出了武关后,便径直朝着兖州赶来。

  值此乱世,又是寒冬时节,,一路上当真是充满了艰难险阻。

  赵岐刚进入荆州南阳,眼前的景象便让他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田野间,管道旁,竟然时不时就能看到倒毙的尸体,有些甚至已化为白骨。

  路过的村落,几乎全都十室九空,只剩残垣断壁在寒风中摇摇欲坠。

  偶尔能见到几个衣衫褴褛、瘦骨如柴的百姓,眼神空洞,犹如行尸走肉一般。

  更有甚者,竟有饿极之人,做出了食人的惨事。

  彼时,赵岐路过一处破庙,想要进去稍作休息。

  踏入庙中后,他看到角落里有几人围坐在一起,锅中煮着什么。

  他好奇之下,走近一看,竟发现锅中煮的竟是人的肢体!

  赵岐只觉一阵恶心,几欲呕吐,心中满是悲凉,也不敢在此停留,赶忙带着随从连夜赶路。

  “这天下,竟已乱成这般模样!”路上,赵岐喃喃自语,“关东之地竟然也不必关中好多少……陛下,如今还能依靠何人啊?”

  一路艰难前行,他们终于从南阳郡,穿过颍川郡,来到了曹彦治理下的陈留郡。

  本已不抱希望的赵岐,自打进入陈留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陈留郡的官道,平整宽阔。

  虽然是寒冬时节,官道上却人来人往,马车、牛车、驴车载满了货物,络绎不绝,川流不息。

  路旁的大人、孩童,身上没有了破破烂烂的衣裳,个个都穿着崭新且足够保暖的麻衣。

  有的百姓,甚至还穿上了皮袄。

  “这……这真是半年前才打过仗的陈留郡?”赵岐身边的随从,一路上惊叹连连。

  “我怎感觉,好似回到了儿时的大汉……”

  赵岐没有说话,只是在心中默默为曹操打了个√。

  进入陈留县城后,这里的繁华更是让赵岐等人热泪盈眶。

  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招牌林立。

  店内货物琳琅满目,行人熙熙攘攘,脸上洋溢着富足与安宁。

首节 上一节 130/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下一篇:天崩开局: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