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29节

  有了焦炭,陷阵营所需的重甲、兵器锻造起来就要快上许多了。

  东汉末年的札铁甲虽成体系,却缺乏对关节处的防护,甚至还会有阻碍。

  所以,曹彦想结合后世的设计,来对陷阵营的重甲、盾牌进行改良。

  此刻,曹彦正在跟铁匠们讨论着铠甲、盾牌的改良方案。

  他知道一些后世明清时的暗甲结构,也了解欧洲板甲的弧形力学设计,这些知识在此时此地,都成了他改良军备的灵感源泉。

  曹彦对着铁匠们说道:“将肩甲改作三片式铰接,以熟铁锻成弧形甲片,再用牛筋绳穿缀起来,就像我画的这样。“

  “???”

  铁匠师傅们看着鬼画符一样的图纸,满头都是黑人问号。

  但他们又不敢贸然发问,只能不断的点头,像极了课堂上没听懂却又不得不装懂的学生们。

  讲解完后,

  曹彦又让工匠们,将浸过桐油的生丝织成网状,缝于牛皮衬里之间。

  如此一来,可以使冲击力分散至整片甲胄,从而减轻钝器对铠甲的冲击力。

  他还记起在纪录片里见过的波斯铠甲,然后将内衬锁子层,缝在肩甲与裆甲衔接之处,既能防刺,又不影响关节活动。

  至于盾牌,曹彦让工匠将盾面削出五度弧角,形似罗马长盾的抛物面结构,又在背板加钉三道横木加强筋,使得力道可以均匀分散。

  同时,盾内侧的牛皮腕带,依照后世登山扣原理,设计成可调节松紧的活扣,方便士兵持盾冲锋时快速解脱,必要时可双手握刀厮杀。

  待第一具改良甲胄制成,曹彦迫不及待的亲自穿上演示。

  他戴上了参考拜占庭头盔,设计出来的新式头盔。

  这种头盔有二至三层的锁甲护面,兜住所有的脸部与嘴。

  锁甲护颈和护面一直垂到胸膛上方,为身体提供了足够的保护。

  整个头盔只露出了双眼,这样对于头部或颈部的保护无疑已经达到了极致。

  当他双臂抬起时,肩甲铰接甲片如羽翼般张开,既不妨碍动作,又能护住腋下要害。

  老匠师摸着曹彦的胸甲,不禁感慨道:“老夫打了一辈子兵甲,还是头一次见到如此鬼斧神工的铠甲!!”

  不过铁甲、盾牌还有不少的改进空间,这些细节方面自然就不用曹彦过多去操心了。

  就在曹彦脱下铁甲时,陈到归来了。

  他虽然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但眼神极为明亮。

  见到曹彦后,陈到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抱拳道:“将军,末将幸不辱命,已将家父与舍弟安然接至陈留郡。”

  曹彦面带笑意,伸手扶起陈到,温言问道:“叔至,此番路途遥远,可还顺遂?”

  陈到站起身来,恭敬回道:“回将军,这一路大体平顺。只是半道上遇到一伙黄巾余孽,耽误了两日。幸得将军所选兄弟皆是精锐,未费太多周折便将其击退。”

  曹彦微微点头,道:“如今你家人已至陈留,往后便可安心在军中效力。陷阵营的操练、磨合,还需你多费心思。”

  陈到眼神中闪烁着欣喜,再次抱拳道:“将军放心,末将定当竭尽全力,将陷阵营打造成一支无敌之师。只是……”

  曹彦见他欲言又止,便说道:“叔至但说无妨,无需顾虑。”

  陈到犹豫片刻,开口道:“末将听闻此军皆披重甲,然末将这副身躯……”

  曹彦闻言哈哈大笑,拍了拍陈到的肩膀,说道,“从今日起,你便住我府上,每日肉食管够,放开了吃!”

  “啊这……”陈到惊喜莫名,差点当场流出了口水……

  曹彦现在又是香皂,又是酒楼的分红拿着,家里根本不缺钱,养一个陈到,只能说轻而易举。

  ……

  时光飞逝,转眼又到了年底。

  这几个月来,工匠们日夜忙碌,日夜赶工,八百套改良后的重甲、盾牌终于在年关前全部打造完毕。

  不过此时的曹彦,心中最渴望的是唐陌刀。

  唐陌刀长约一丈,重二十斤,光刀刃就有一米多长。

  《新唐书》中记载,张兴手持陌刀,一刀下去数人殒命,贼军见之无不胆寒。陌刀队在战场上如墙推进,所到之处,人马皆被劈为两段,威慑力惊人。

  陷阵营重甲步兵前排持盾防御,后排持陌刀杀敌,管你步兵、骑兵,敢来者全部都砍成数段。

  这样的画面,想想都让人兴奋!

  唐陌刀用的是灌钢法,刀刃含碳量精准控制在0.6%~1.5%,达到硬度和韧性的黄金比例。

  可惜如今工坊铁匠尚未掌握此技艺,系统也未奖励相关图纸,只能慢慢摸索。

  这时候虽然有斩马剑,但斩马剑大多作为宫廷侍卫的佩刀,几乎没有用作战场上,所以曹彦最终还是选择了马槊。

  在这段日子里,陈到每日吃肉进补,又经典韦、赵云等人悉心指导、轮番“锤炼”,也终于练出了一身结实的肌肉,如今穿上厚重铠甲也能行动自如。

  这日,阳光和煦,正是练兵的好时机。

  校场上,八百陷阵营将士身着改良后的重甲,手持新式盾牌、大刀和马槊,整齐列队,军容严整。

  曹彦与一众将领立于高台之上,观看陷阵营操练。

  陈到在阵前巡视一番后,高声喝道:“陷阵营听令!”

  “在!”八百将士齐声回应,声音震耳欲聋,响彻整个校场。

  “今日,便是检验我陷阵营训练成果之时。都给我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莫要丢了我陷阵营的脸面!”陈到再次大声喊道。

  “喏!”将士们的回应依旧气势如虹。

  随着陈到一声令下,陷阵营开始操练。

  他们步伐整齐划一,缓缓向前推进,如同一堵移动的钢铁城墙。

  手中盾牌相互交错,严丝合缝,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紧接着,陈到下令变阵。

  将士们迅速移动,眨眼间组成圆形战阵,盾牌在外,长矛在内,密不透风。

  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难以突破这道铜墙铁壁。

  随后,陈到又下令进行冲锋演练。

  陷阵营将士们呐喊着,朝着前方目标奋勇冲去。

  他们虽冲锋速度不快,却始终保持队列整齐,那肃杀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

  高台上的将领们看到这一幕,纷纷露出惊叹之色。

  诸葛亮瞪大了双眼,喃喃自语道:“姐夫这是搞出了一群钢铁怪兽吗?”

  典韦看的两眼放光:“我可太喜欢了!”

  赵云忍不住赞叹道:“叔至确实不错,这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竟能将陷阵营训练成这般模样。”

  “哎呀呀!这陷阵营看起来,可比大公子的鸳鸯军威风多了。”夏侯兰符合道。

  曹昂:“……”

第151章 蔡邕哭董卓,李儒救蔡琰

  兴平元年,天下大旱。

  兖州之地,因先前广修沟渠,又有蓄水池以供灌溉,粮产非但未减,反倒有了些许丰收之象。

  但其他诸侯治下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徐州、冀州、扬州、豫州,由于乱战数载,又逢荒年,大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

  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三辅之地,旱灾尤为严重。

  李傕兵粮不足,竟丧心病狂地抢夺朝廷用于赈灾的粮食。

  献帝刘协苦苦相劝,然而李傕却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在他眼中,军队的粮草远比百姓的生死重要。

  关中百万之民,在这绝境之下,纷纷外逃,寻找一线生机。

  在流民的队伍中,有两人显得颇为特殊。

  其中身形较为瘦小的人,脸上用泥土涂黑,头发也刻意弄得散乱污秽,试图以此掩盖自己的身份。

  但若是仔细端详,仍能看出那超越常人的美丽与气质。

  另一人也是标准的流民装扮,但却用麻布裹住了头脸,只露出一双阴鸷的眼睛。

  这两人,便是扮作流民,藏在流民队伍中,准备往东去寻求活路的蔡琰和她的仆从——李儒!

  当然,蔡琰并不知晓李儒的真实身份。

  蔡琰是在路边上发现李儒的,当时的他满身伤痕,脸上有数道深可见骨的刀伤,已经奄奄一息。

  当初,李儒眼见董卓行事愈发残暴,对自己也愈发疏远。他知道天下将乱,心灰意冷之下离开了董卓。

  离了董卓后,李儒只想寻一处安稳之地度过余生。

  却不想,途中遭遇乱兵,被砍得满身伤痕,奄奄一息地晕倒在路边。

  蔡琰路过时,虽不认识他,但见他可怜,出于好心,帮他清理包扎了伤口,又给了他水和食物。

  李儒挺过了生死难关,在得知蔡琰的身份后,心中感慨,只道这是上天赐予的缘分。

  董卓曾对蔡邕有知遇之恩,蔡邕后来在董卓死时,为其哭泣,而被王允杀害。

  如今,蔡邕的女儿蔡琰救了自己,李儒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蔡琰脱离关中这片苦海。

  思来想去,李儒觉得前往关东,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而在关东诸侯中,曹操是蔡邕的弟子,必定会善待蔡琰。

  于是,李儒向蔡琰建议,一起前往关东,寻找曹操,以她与曹操的关系,自然可以寻得一个安身之所。

  夜色深沉,流民们蜷缩在土坡下。

  蔡琰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慌忙扯过破席盖住自己,心中满是恐惧。

首节 上一节 129/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下一篇:天崩开局: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