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33节
汉献帝听后,十分恼怒,脸色铁青,说道:“段煨根本就没有谋反的迹象,你们欲置他于死地,难道还要命令朕下达诏书不成?”
自古以来,都是献帝命令臣子,如今却倒过来了,献帝心中满是无奈与悲愤。
汉献帝也是可怜,不管到哪里都只是一个工具人。
杨定不死心,派种辑纠缠到半夜。
种辑守在献帝营帐外,一再坚持让献帝下诏讨伐段煨。
但献帝终不为所动,在营帐内说道:“朕心意已决,此事休要再提。”
其实汉献帝的判断没有错,段煨在对待皇室一事上,还是相当诚心的。
他见皇帝不肯入兵营,知道是杨定在背后搞鬼,便暗中开始积极备战。
一方面,他加强兵营的防御工事,安排士兵日夜巡逻;另一方面,他也派人向皇帝送信,表明自己的忠心。
尽管献帝拒绝下诏,杨定仍然自作主张,大举进攻段煨兵营。
段煨奋起抵抗,双方交战十几日,士兵们死伤无数,却谁也无法取得胜利。
汉献帝生气了,派人告谕杨定等人,不要再打下去,让他们与段煨和解。
杨定等人见无法拿下段煨,只得奉诏撤兵。
然而,这次变故大大迟滞了汉献帝的东归时间,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迟钝的李傕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大错——怎么能把献帝给放了?
正在此时,劫持献帝未果的郭汜也灰溜溜地回来了。
郭汜想独吞天子、百官,奈何实力不允许。
李傕实力足够,可脑子却慢了半拍。
不过两人再次相见后,之前还打得你死我活的对手,现在却有了共同利益和目标,又重新团结起来了。
两人一商量,绝不能让皇帝往东去。于是,他们各率大军,昼夜兼行赶到华阴。
杨定得知李傕、郭汜联军追来,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他深知自己不是李傕、郭汜的对手,索性扔下部队,一个人骑上快马,投奔荆州刘表去了。
杨奉与董承两人无心恋战,他们匆忙来到皇帝面前,说道:“陛下,李傕、郭汜大军将至,我们得赶紧离开。”
皇帝无奈,只得在众人的簇拥下,继续向东奔去。
可这时候,又出问题了。
原本是张济要护送皇帝东返,拿下护驾头功的。
岂料半途来了杨定、杨奉、董承这几个军阀,结果皇帝、百官就把他完全晾在了一边。
张济心中十分不悦,在营帐内来回走动,嘴里嘟囔着:“我好心护送皇帝,却被他们这般对待,实在可气。”
贾诩在一旁劝道:“将军,如今强敌在外,咱们还是应以大局为重。”
可张济根本听不进去,最终还是离开了天子,与杨奉、董承划清界限,跑回去向李傕、郭汜重归于好,并将贾诩之前的计划和盘托出。
如此一来,李傕、郭汜更加不敢放走天子了。
于是,杨奉、董承带着献帝在前面跑,李傕、郭汜、张济领着一帮人在后面追。
献帝终于到了弘农郡,可是他前脚刚到,李傕等人后脚也跟到了。
杨奉、董承不得不硬着头皮在弘农东涧与李傕、郭汜等人展开大战,被打得大败,士兵死伤无数。
眼看是打不赢了,杨奉与董承带着献帝往曹阳方向逃窜。
慌乱之中,所携带的御物、符策、典箱等全都失落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天子身边那些勋贵子弟,羽林军和虎贲卫士全部折损殆尽。
打到后期,杨奉与董承身边也没剩几个人了,两人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到了曹阳后,献帝的车队已经什么都没有,连献帝自己都只能风餐露宿。
夜晚,寒风刺骨,献帝裹着单薄的被子,瑟瑟发抖,心中满是凄凉。
杨奉与董承相对而坐,愁眉不展。
杨奉长叹一声,说道:“如今我们兵力薄弱,怕是挡不住下一次攻击了,这可如何是好?”
董承沉思片刻,说道:“要不,我们先假装与李傕讲和,再暗地里寻找援军,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杨奉点头表示赞同:“也只能如此了。”
可到哪找援军呢?
杨奉突然想到了一支军队,那就是在这片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军白波军。
杨奉自身就是白波军出身,于是当即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白波军驻地。
信中言辞恳切,诉说皇帝如今的困境,恳请白波军出兵相助,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白波军首领韩暹、胡才等人收到书信后,聚在一起商议。
韩暹皱着眉头道:“朝廷之事,本与我们无关。但如今皇帝落难,若我们出手相助,说不定能捞到些好处,还能落个忠义之名,日后在这乱世之中,也能有个好前程。”
胡才点头表示赞同:“不错,若是能借此机会洗白身份,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众人一番商议后,决定出兵救援汉献帝。
然而,白波军自中平五年(188年)起便与南匈奴右贤王去卑部长期合作劫掠中原,形成了军事同盟。
这使得此次求援,实质上是把南匈奴势力去卑部引入了中央政局。
也正是这一病急乱投医下的行为,给司隶大地带来了极其沉痛的后果。
第156章 悲催的天子,凄惨的关中百姓
杨奉通过密使联络白波军首领韩暹、李乐、胡才及去卑,三方联军数千骑迅速挥师南下。
最终,天子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击退了张济、李傕、郭汜等人,得以顺利渡过黄河。
而这次前来增援的白波军与匈奴,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白波军的几个头目,都加官进爵。
尤其是韩暹,更是获封了并州牧一职,让原本就是白波贼出身的杨奉,都看红了眼。
而去卑,作为南匈奴右贤王的地位,得到了天子的正式承认,并且被允许驻扎在河东地区。
不得不说,这一招就是标准的引狼入室!
待天子渡过黄河,匈奴人便撤兵离去。
而汉帝刘协还需要韩暹、李乐等白波贼护送车驾前往洛阳,遂劝其留在身边。
韩暹等人听从了劝告,留在天子身边,继续护送他东迁。
白波军骤然掌权,却是匪性难改。
一些活下来的官员,但凡对他们稍有冒犯,他们就当着皇帝刘协的面,肆意殴打官员。
甚至,白波军还推举自己的部曲,强令刘协封其为校尉。
这时候的大汉天子,手底下没兵没将。
他们甚至都不敢激怒这群白波贼,可以说,他们的处境比在李傕处时更为落魄。
最起码,李傕不会让刘协将其麾下小卒封为校尉。
渡河之际,随驾的众人,有许多来不及渡河就被李傕、郭汜、张济的大军俘获甚至屠杀。
公卿百官死伤众多,百官宫女被俘获无数,天子车马、辎重亦尽皆遗失。
幸好,河内太守张杨及时送来粮草,并率兵与杨奉等人一道,将献帝护送至河东郡原治所安邑城,权作临时都城。
到达安邑时,献帝身边近臣只剩下太尉杨彪、太仆韩融等寥寥十几人,不得不仰仗白波军。
白波三帅的将军号皆不同,但都为“四征”重号将军位,与张杨一同获假节、开府大权,并与杨奉、董承共同执掌朝政。
献帝派韩融回到弘农,与李傕等人讲和,救回了被俘获的宫人公卿百官,及几乘天子座驾车马,朝廷这才稍微恢复了一点儿该有的样子。
张杨想继续护送献帝到洛阳,但是诸将不肯,只得孤身返回河内。
不过随他一起到河东的董昭,却留了下来,并被拜为议郎。
……
且说,
蔡琰与化名李优的李儒一路北上,他们的目标是绕道河东至河内,而后回到老家陈留郡圉县。
然而,他们刚过黄河不久,献帝一行也渡过了黄河。
过了黄河后,南匈奴去卑部便打起了别的主意,率军离开了护送天子的队伍。
他们离开天子队伍后,开始沿黄河一带肆意劫掠财富与人口,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这日,蔡琰、李儒正在艰难前行,忽然听到身后有阵阵轰鸣传来。
李儒一听,就知道是骑兵的马蹄声。
他朝后眺望看去,果然后方远处尘土遮天蔽日,显然有大队骑兵正朝着他们的方向疾驰而来。
李儒急忙拉着蔡琰,躲进路边一处树林之中。
树林虽然不大,但此刻也只能聊作藏身之所,祈祷不会被匈奴人发现。
蔡琰脸色苍白,眼中满是恐惧。
李儒轻声安慰道:“公子莫怕,优当拼死护你平安。”
好在南匈奴骑兵只是路过,一路马不停蹄的从他们二人藏身的小树林疾驰而过,并没有多看小树林两眼。
看到匈奴人跑过,蔡琰这才长舒一口气,瘫坐在地。
李儒则小心翼翼地探出头,确认敌人走远后,才扶起蔡琰,继续赶路。
一路上,这样的惊险时刻数不胜数。
他们常常不得已在山林间穿梭,躲避着乱军的耳目。
有时为了避开一股乱军,他们不得不绕上数里的路程。
上一篇: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下一篇:天崩开局: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