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51节
文章开篇写道:“方今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然观袁绍据冀州、袁术守淮南,其兴衰之兆已显于细微处。”
寥寥数语,便如重锤敲响,令杨彪精神一振。
文中继续阐述:河北袁绍,出身四世三公之家,如今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麾下甲士十万,声势浩大。
其帐下谋士如云,田丰、沮授、许攸等人,皆具大才,武将颜良、文丑、张郃等,勇冠三军,乍看之下,强盛无比,似无可匹敌。
然而,“卧龙”笔锋一转,写到:袁绍外表看似宽厚,实则内心猜忌多疑,遇事好谋难断。
麾下谋士,各怀心思,争权夺利,难以齐心。
田丰、沮授屡次献上良策,却被逢纪、郭图之流排挤打压,致使“奉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白白错失。
颜良、文丑虽勇,却无统领大军之能,士卒只知盲目冲锋,不懂协同作战之法。
冀州连年征战,百姓生活困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可袁绍却仍大肆征调粮草,攻打公孙瓒,这般行径,无异于“竭泽而渔”。
更为致命的是,袁绍在立嗣一事上犹豫不决,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各自心怀鬼胎,其内部矛盾已初露端倪,此乃袁绍霸业路上的巨大隐患。
再看淮南袁术,占据扬州、豫州、徐州部分郡县,看似声势浩大。
然而,袁术其人,骄奢淫逸,丝毫不体恤民力,治下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他扣留朝廷天使,抢夺符节,此等大逆不道之举,使得他民心尽失,成为众矢之的。
袁术与周边诸侯矛盾重重,麾下孙策更是有脱离其掌控之势,江东之地,恐怕不久便会尽失。
袁术的军队,多由黄巾、匪贼、流寇拼凑而成,犹如一盘散沙,胜利时尚能聚合一处,一旦遭遇连败,必将迅速土崩瓦解。
文末,“卧龙”毫不留情地评价袁术:“冢中枯骨、鼠目寸光,志大才疏,说的就是袁术!”
杨彪看完这篇文章,久久回不过神来,手中的面早已凉透,他却浑然不觉。
此刻的他,眼中满是惊叹之色,喃喃自语道:“此‘卧龙’对袁氏兄弟的分析,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观其所言,对天下局势洞察得如此清晰透彻,绝非等闲之辈!
只可惜,不知这‘卧龙’是何方神圣,若能为朝廷所用,实乃我大汉之幸啊!”
感慨良久,杨彪才回过神,端起面碗,吃了一口早已没了热气的面。
可那文中精妙论断,却仍在他心中不断回响,挥之不去。
杨彪回想起在灵帝时期,自己曾任颍川太守,那时便与颍川望族陈家、荀家多有来往。
与陈纪,更是相识已久,对陈纪的人品和学识,他一直钦佩有加。
如今看到陈纪等人创办了这样一本既能传播学术,又能启迪思想,发表个人见解的《万民学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见到陈纪,一叙旧情,探讨这学刊背后更加深刻的意义。
这念头一起,杨彪便感觉愈发急切难耐。
他索性放下碗筷,扔下几个铜板,起身匆匆离去。
杨彪稍加打听,便来到了《万民期刊》总部前。
他正想举步迈入,门口守卫却礼貌地上前阻拦。
杨彪赶忙说明来意,守卫听闻,转身快步进入内部通传。
不多时,三位总编辑陈纪、司马徽、边让一同走出。
陈纪隔着老远,便一眼认出了杨彪。
他脸上瞬间绽放出惊喜的笑容,大步流星迎了上来,双手紧紧握住杨彪的手,说道:“杨公,是哪阵风把您给吹来了,真是稀客,稀客啊!”
杨彪也满面笑容,回握住陈纪的手,说道:“元方,多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我刚到陈留,便看到了你们办的《万民学刊》,心中好奇不已,更想与你叙叙旧,所以迫不及待就赶来了。”
两人寒暄了几句,陈纪这才松开手,侧身将司马徽和边让介绍给杨彪:“杨公,这位是司马德操,水镜先生,才学广博,精通经学、道学、奇门遁甲等,有‘人鉴’之称。
这位是边让,边文礼,年少便有超逸之才,擅长属文,其辞赋之能,当世罕有敌手。”
杨彪听闻,连忙向二人拱手行礼,说道:“久仰二位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见过杨公!”司马徽和边让也赶忙回礼,态度恭敬。
众人相互客套一番后,陈纪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笑着说:“杨公,快请进,咱们到里面慢慢聊。”
杨彪点头,与众人一同走进《万民期刊》总部。
一进大门,杨彪便被正厅上方高悬的匾额牢牢吸引住目光。
匾额上书写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十个大字,笔力雄浑,气势磅礴。
杨彪的瞳孔微微一震,苍髯下的唇角轻轻颤动,目光似被这些文字紧紧黏住,久久无法移开。
陈纪站在一旁,见杨彪神色动容,便温声解释道:“此四句乃曹子安所作,道尽我儒者安身立命之根本,亦为《万民学刊》创办之理念!”
“曹子安,竟然是他……”杨彪喃喃重复着这个名字,忽然向前迈出半步,声音略显激动地说道:“老夫遍历三辅学宫,遍览先儒典籍,却从未想过有人能将儒学大道凝练于这四句之中。”
此刻的杨彪眼中泛着光芒,继续说道:“当年子贡问政,夫子以‘足食足兵民信’为答,今日见此四句,方知我等治经者,竟长久困在章句之间。
而曹子安,却凭借这二十个字,一举推开了这万仞宫墙!”
杨彪再次抬头,望着匾额上“横渠四句”四个隶书大字,声音里竟带了几分颤抖:“昔年王莽篡汉,刘歆以‘国师公’之尊颠倒六经,天下儒者皆成附骨之蛆。今日见此四句,方知大道未坠——曹子安真可谓继孔孟之绝响,开太平之先声啊!”
说罢,他转身紧紧握住陈纪的手,苍老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急切问道:
“不知曹子安在何处,老夫想要与其一见!”
“子安有要务在身,去了许都,不知何时才会归来。”边让在一旁如实回道。
“唉,可惜……”杨彪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之色。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清朗的声音忽然从门外传来:
“三位老师今日可有空闲,随我去品品最新出来的好酒?!”
众人循声望去,
只见曹彦,正满脸笑意走进总部大门。
第179章 文化兴盛,从兖州的开始
杨彪见曹彦进来,他神色急切,上前一把拉住曹彦的胳膊,问道:“那新纸,可是你弄出来的?”
曹彦闻言,微微一怔,旋即点头道:“是我。”
杨彪又追问:“批量印书的法子,也是出自你手?”
曹彦坦然应道:“没错。”
杨彪目光灼灼,继续问道:“《万民期刊》,亦是你提议创建的?”
曹彦神色自若,答道:“正解。”
得到一连串肯定的答复,杨彪竟一时有些语塞。
眼前这年轻人,行事天马行空,思维新奇,诸多举措令人眼前一亮又难以捉摸。
就在这时,杂役端着沏好的茶水进来,热气腾腾的茶香弥漫开来,打破了略显尴尬的沉默。
杨彪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喉咙,再次开口:“老夫近日走访多地,发现此地一些制度与汉制有所不同……”
话说到一半,杨彪看向了曹彦。
曹彦点头大方承认道:“是我改良后推行的。”
杨彪嘴角有些抽抽,继续说道:“我还留意到这里的屯田制与早期朝廷推广的有所不同?”
曹彦回到:“兖州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也是我所为。”
杨彪心中惊叹,这年轻人究竟还有多少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
曹彦说得云淡风轻,杨彪内心却波澜起伏。
带兵打仗、发明创造、民生改革等等,似乎就没有他不涉足的领域。
曹彦见杨彪突然沉默,微笑问道:“太常,您还有别的疑问吗?”
杨彪揉了揉因惊讶而有些发僵的脸,神色凝重地问道:“老夫想问问,你心中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理想?”
理想,又是关于理想。
曹彦以前就被那三爷子抓住问过理想,这才不得不把“横渠四句”拿出来装逼。
现在又被杨彪问起理想,曹彦只能指着大堂外面的牌匾说道:“可不就挂在外面么。”
“横渠四句”,寥寥数语,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杨彪喃喃自语,反复念叨着这四句话,渐渐陷入了沉思。
过了好一会儿,杨彪才回过神来,眼中已经带着敬佩之色:“后将军的一首诗,令老夫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令人难以想象,你竟有如此宏图大志,老夫佩服,佩服至极!且受老夫一拜!”
说着,杨彪起身就要躬身行礼。
曹彦见状,连忙起身避开,伸手扶住杨彪:“太常折煞小子了!这难道不是我辈读书人理应追求的目标吗?”
曹彦扶住杨彪的双手,能明显感觉到杨彪的身躯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杨彪感慨道:“是啊!这不正该是我辈读书人前赴后继、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吗?!”
但杨彪心中仍有一个疑惑,他拉着曹彦回到桌案前坐下,问道:“子安,你说要为天地立心,可天地本无心,又如何立心呢?”
曹彦思索片刻,缓缓答道:“天地无心,却以万物为心。天道运行,万物生生不息,再通过人的体悟与引导,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得以彰显。”
杨彪恍然大悟:“我明白你为何大力招募工匠,发展工坊了!”
曹彦有些心虚,挠了挠头道:“额……这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罢了。”
他心里清楚,大力发展工业虽能推动社会进步,却也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杨彪微微一笑,对曹彦的谦虚很是满意。
此刻,在他眼中,曹彦简直是无可挑剔。
杨彪继续说道,
“为生民立命——从你一系列的改革和惠民政策来看,你正努力践行这一目标。”
“为往圣继绝学——曹氏新纸和印刷术的出现,意味着你在这条路上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上一篇: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下一篇:天崩开局: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