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52节

  那么,最后就只剩下为万世开太平了。”

  说到这里,杨彪意味深长地看了曹彦一眼。

  在这乱世之中,如何实现太平?答案其实已在曹彦的一系列胜仗中初见端倪。

  “大贤?圣人?”杨彪一时不知该如何形容眼前这个年轻人。

  若换作从前,有人跟他说要成就这般伟业,他定会嗤之以鼻。

  可如今,眼前的曹彦,实实在在地在朝着这些目标迈进,且已初有成效。

  “这可如何是好?”杨彪心中纠结,“老夫竟又燃起了久违的热血……可陛下那边,该如何交代?”

  此刻的杨彪,心中既有对曹彦宏伟抱负的钦佩,又因重燃的热血而躁动不安,更让他为难的是,该如何向陛下禀报今日所见所闻。

  若如实相告,陛下是否会忌惮曹彦的才能与野心?如果暂停甚至破坏曹彦的一系列作为,那对大汉,甚至是对整个民族的进步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但若有所隐瞒,自己又于心不忍。

  这种左右为难的困境,让这位见惯了朝堂风云的老臣,也不禁感到棘手。

  曹彦虽然不知道杨彪脑海中的真实想法,但从对方称呼的转变,他察觉到杨彪对自己态度的变化。

  果不其然,杨彪神色略显拘谨,开口道:“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曹彦面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意,语气诚恳:“您只管道来便是。”

  杨彪目光扫过室内,最终落在曹彦身上,犹豫片刻后问道:“不知《万民学刊》可还需要总编?”

  话音落下,他又下意识地瞅了一眼一直安静坐在旁边的陈纪、司马徽、边让等人。

  室内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陈纪、司马徽、边让三人保持着沉默,神色淡然,可那偶尔闪动的眼神,却透露出对杨彪提议的关注。

  曹彦心中暗自叫苦,如今各方势力都盯着他手中的资源,《万民学刊》就像一块诱人的蛋糕,来一个人都想分上一块。

  长此以往,不仅资源分配成难题,人多嘴杂,想法各异,利益牵扯也会愈发复杂,学刊内容的呈现,恐怕也将不再纯粹。

  该如何应对?

  曹彦眉头微蹙,大脑飞速运转。

  片刻后,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提议道:“要不,咱再新开一家报社,发布报纸?”

  “报社、报纸?是什么东西?”杨彪本就对曹彦层出不穷的新想法充满好奇,此刻更是来了兴致,追问道。

  曹彦整理了下思路,有条不紊地解释:“万民学刊主要聚焦学术内容,探讨学问之道,为学者们提供交流的平台。

  因学术研究需要时间沉淀,所以一般七天发布一期。

  而报社发布的报纸,则主要收集近段时间的新闻、实事,大到战事动态、政策变革,小到市井趣闻、民生百态,每日都会更新新版。

  咱们可以叫它《兖州早报》,清晨发行,让百姓在一天开始之际,便能知晓天下事。”

  说到这里,曹彦停顿了一下,观察着众人的反应,见大家都听得入神,继续补充,“如此一来,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也能给更多有志之士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还能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引发的矛盾。”

  “妙啊!大妙!!”杨彪双目放光,忍不住抚掌大笑。

  边让他眼珠一转,喊道:“既有早报,何不再设晚报?老夫不才,愿为晚报总编辑!”

  好家伙,不得不说边让这脑子是真的灵活!

  陈纪、司马徽也有些坐不住了。

  “诸位先生莫急,”曹彦环视众人神色,抬手示意稍安勿躁:“办报之道犹如开渠引水,自当广纳源流,每人都有份!”

  “比如?”陈纪问道。

  “比如《大汉改革报》,专论体制改革、政策研究,在其上发表的人物,可以被纳入职称评审成果。

  再比如《光明日报》,专载哲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评论与研究成果,同样发表文章的人,可以被纳入某种职称评审。

  还有艺术、军事、娱乐等领域,亦可各立专刊,形成报系。”

  杨彪、陈纪、司马徽、边让等人,听得有些脑子发晕。

  原来,文字、文学,还能这么玩儿啊!

第180章 驱虎吞狼,自有人替我们攻下徐州

  建安初年,

  许昌城内外,宫殿营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尽显大汉新都的蓬勃气象。

  与此同时,陈留郡内,各类报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间舆论沸腾,四方瞩目。

  而在遥远的北方,易水之畔,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也在悄然展开。

  公孙瓒的部众,正将一车车巨石与夯土堆砌起来,构筑成一座庞大的堡垒。

  这位昔日令鲜卑骑兵闻风丧胆的白马将军,此刻正躲在易京楼的最高处,俯瞰着下方忙碌的士卒。

  自界桥之战惨败后,公孙瓒麾下最为精锐的“白马义从”折损殆尽。

  平原县与袁绍一战,又元气大伤。

  不久前有遭到袁绍与刘虞旧部的南北夹击,公孙瓒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最终不得不放弃涿郡,率领残军退守易县。

  此后,公孙瓒心中的豪气已被恐惧所取代,他深知自身实力已大不如前,于是决心效仿曹操,推行屯田之策,转攻为守。

  兖州曹操推行屯田,成效显著,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天下诸侯皆有目共睹。

  徐州刘备、冀州袁绍,早就开始效仿曹操,推行屯田。

  相较这两人,公孙瓒的动作显然已然晚了一步。

  至于南方的刘表等诸侯,他们地广田多,也没怎么受到战乱影响,倒也不缺粮食。

  公孙瓒一心想要打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军事堡垒,以抵御外敌,于是便有了易京楼的诞生。

  这座易京楼,与当年董卓所建的郿坞又有所不同。

  公孙瓒摒弃了一切富丽堂皇、华而不实的建筑风格,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防御设施的建设上,力求做到极致。

  在易水北岸,公孙瓒命人构筑了十重围堑,每一道壕沟都深达两丈,宽逾三丈,沟底布满尖锐的木桩。

  而在这些层层防御的核心之处,一座高达十丈的易京楼拔地而起,巍峨耸立。

  这座堡垒以青石为基,铁水浇筑的城门重达千斤,固若金汤。

  楼内居住者,唯有公孙瓒及其妻妾,七岁以上的男子皆不准进入。

  他还在楼内还囤积了三百万斛粮食,足以支撑守军数年之用。

  公孙瓒将这里视为自己的最后防线,妄图凭借易京楼的坚固防御,与袁绍展开一场持久战,期望能将袁绍活活耗死。

  殊不知,他这一番大动作,只不过是给自己建造了一座坟墓而已。

  ……

  南方,东吴。

  年轻气盛的讨逆将军孙策,率领着六千士卒,在固陵渡口遭遇了王朗的顽强抵抗。

  孙策几次发起强渡,试图突破王朗的防线,但均被王朗的守军顽强击退。

  最后,孙策采纳叔父孙静的计策,佯装退兵,实则绕道富春,从陆路奇袭王朗后方。

  当王朗发现营寨后方突然起火时,才惊觉自己中了孙策的计谋。

  但此时,孙策已经率领骑兵,杀到了辕门。

  会稽太守王朗拒绝投降,只带着数十亲信连夜北逃,目标正是曹操奉迎天子后,建立的新的汉廷中枢——许昌。

  ……

  此时的陈留,曹彦正在视察赵云、夏侯兰扩编后的飞龙骑。

  当初在安邑城外大破西凉军,赵云、夏侯兰战后收拢了将近五千匹上好的西凉战马。

  回来后,曹彦问老曹要了一千匹战马,给赵云凑够了一万骑兵!

  一万骑兵,放在任何诸侯手下,那都是一股毁灭性的力量。

  更别说还是赵云率领的,配备了双边马镫后战力不亚于“白马义从”的飞龙骑!

  就在这时,一名士卒飞马来报:

  “报!后将军、赵将军,司徒招你们前往许昌,有要事相商!”

  曹彦闻言,开口问道:“很紧急吗?”

  “非常紧急!”传令兵气喘吁吁,神色极为急切,可见此事非同小可。

  赵云和夏侯兰仿佛闻到了战争的味道,此刻心中已经隐隐开始兴奋了起来。

  曹彦脸色一正,回道:“我这就与子龙快马赶往许昌!”

  随即,曹彦匆匆收拾行装,与赵云、典韦一道,快马加鞭奔向许昌。

  待曹彦走进大将军府邸的议事大厅,只见厅中已齐聚了荀彧、戏志才、程昱、荀攸、郭嘉五大顶级谋士,他竟是来的最晚的那个。

  曹彦一进门,便注意到了荀攸,心中暗自思忖:“这位与荀彧长相有几分相似的文人,莫非就是荀攸?”

  荀攸见曹彦目光投向自己,大方地站起身来,向着曹彦拱手行礼道:“下官荀攸,字公达,见过后将军!”

  荀攸现为光禄大夫,品级较曹彦略低一些,故而行了个下级对上级的礼节。

  曹彦听闻此人果然是荀攸,也是笑着拱手回道:“公达之名,彦早已如雷贯耳!大兄能得公达相助,大业可期啊!”

  “后将军过誉了。”荀攸为人一向低调,不太习惯他人当面如此夸赞自己,谦逊地回应道。

  曹彦这么说,其实也是合情合理。

  想当初,荀攸暗中联络义士,欲诛杀董卓,此事早已传遍天下。

  无论结果如何,但凡敢于针对国贼董卓,那便是世人敬仰的义士。

  曹操身为阉宦之后,都因刺杀董卓一事捞得一大笔名望,更何况本就是颍川名门子弟的荀攸呢?

  众人一番寒暄之后,大厅内安静下来。

  曹操这才开口,道出了今日召集大家的缘由:

  “诸君,我今日收到消息,张济战死,张绣率众投效了刘表,屯兵于宛城,为刘表镇守荆州门户。

  杨奉、韩暹率领残兵败将,投了袁术,看样子是想与我们不死不休。”

首节 上一节 152/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下一篇:天崩开局: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

推荐阅读